學者批侯友宜開放中國學生來臺就業政策停留在20年前和目前國際情勢嚴重脫節

作者
查無此人
發佈時間2023/12/4 10:13:03
最後更新2023/12/4 10:13:05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中國經濟表現下滑、青年失業率攀升,官方甚至決定「蓋牌」不再公布相關數據,更因為修訂動輒入人於罪的國安法規讓外商卻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卻還主張要開放中國學生來台落地就業。政治學者、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批評,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侯友宜或中國國民黨對於中國的想像,還停留在20年前,對目前國際形勢及中國問題,有很嚴重的脫節。

政治學者、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攝影:何宇軒

政治學者、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攝影:何宇軒

兩岸政策協會上週五(12/1)舉辦「中國經濟下行與臺灣因應」系列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盤點目前中國經濟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臺灣可能的因應措施。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黃智聰盤點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多項問題,包括中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從原本比重不到2%,到2021年飛升到18.4%,增長了近10倍,但從2022年起,比例開始下降,到2023年已經降到17%。若中國要加以改善,治本的做法是必須恢復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一直把意識形態與共產黨的控制能力置於政策之上,堅持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以及對民營企業的控制,這就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加上中國又推出多項國安法規,例如修訂反間諜法,這讓很多外國公司對中國的信任崩盤。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也表示,中國過去的改革開放,偏向產業發展,但現在除了發展,還強調「安全」,於是中國訂定了網路安全法、修訂反間諜法等法規,造成外資不願意派人到中國任職。加上中國對數據做管控,把數據當成國家資產,以進行管理,這讓別的國家也不太願意把數據移進中國。若有業務會使用到數據的相關企業在中國與海外都有分公司,則兩邊的數據收集與演算的業務會是切割的、在業務上沒有連動,導致企業的效率下降、成本提升。

既然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上述問題,但臺灣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中,有候選人依然主張要把臺灣經濟與中國加深連結,也引起現場講者批評。吳瑟致表示,侯友宜曾主張希望中國的學生到臺灣來就學之後可以落地就業,他認為這樣是在替中國解套,因為中國目前青年失業率問題已經嚴重到官方把青年失業率數字「蓋牌」,不再公佈(編按:中國從8月份起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數據,截至停止公布之前,4~6月連續三個月的數據皆超過20%)。此外,中國已故前總理李克強曾表示,中國有6億人的月均收入僅1000人民幣,這種說法被認為是打臉習近平的「脫貧」成果。吳瑟致認為,像這類的收入數據,恐怕以後也會被蓋牌。目前中國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就業壓力也很大,但竟然有總統候選人提出要大量引進中國的就業人口到臺灣來,「這是在向中國拋媚眼」。

吳瑟致指出,侯友宜提到要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包括臺灣有缺工、缺水等問題,但現在看到臺灣的股市,這幾天有許多亮眼的表現,臺灣在疫情期間經濟成長的速度,相信在國際上也是深受肯定,而侯友宜一邊說要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但是他又對中國的投資環境表示正面肯定,他認為,「要嘛他是沒有準備、要嘛就是扭曲事實。」

而對於侯友宜也提到要重啟ECFA(談判),吳瑟致也認為,除了當年(318運動)受到年輕族群的批判之外,其中重要的是,這可能將會引進中國在相關領域服務的人員到臺灣就業,以臺灣目前的產業發展而言,過度地引進中國人士到臺灣進行就業,當然會對年輕人的就業直接帶來一定的排擠效應。即使先不談國家安全問題,單純談中國目前的就業現況,像中國失業率這麼高的國家,他們的人民到臺灣來就業,一定會形成削價競爭,而中國的平均月收入這麼低廉,這些人大量地進入到臺灣,臺灣又如何去面對薪資水平受到的大量衝擊?可以想像,一定會形成所謂劣幣驅逐良幣,讓人才外流。

吳瑟致批評,現在侯友宜是要讓臺灣的人才出逃臺灣、讓中國大量的人口進入臺灣,「是不是一種要協助中共進行洗人口的做法?」甚至這是在配合中國的經濟統戰、經濟脅迫。因此。對今天看到中國經濟疲軟的現象,臺灣有必要確實保持安全距離,也需要有效的管理。

吳瑟致強調,這並不是說要跟中國的市場脫鉤,而是要去重新盤點,哪些項目是中國需要的、哪些是臺灣需要的,再進行未來在全球佈局的重要思考。例如臺灣需要思考,有沒有其他更多的市場,來分散中國可能對臺灣進行的經濟脅迫制裁?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下滑,臺灣當然不能置身事外,但是必須要很嚴肅地,從去風險化的觀點,來看待中國的經濟現況。

吳瑟致總結,侯友宜提出這些對策,或許是他的選舉考量,但假如他擔任總統,就必須要兌現這些政見,以及因應對臺灣的衝擊,「但他治國的能力應該沒想到這麼遠」。

兩岸政策協會舉辦「中國經濟下行與臺灣因應」系列座談會。攝影:何宇軒

兩岸政策協會舉辦「中國經濟下行與臺灣因應」系列座談會。攝影:何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