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運動部風光成立後,不能逃避單項協會改革與中華奧會正名兩大課題
【沃草】記者薛翰駿特稿
運動部在本週二 9 月 9 日風光成立,由兩屆奧運羽球雙打金牌李洋擔任部長。成立運動部被認為是 8 年前體育改革失敗的解方之一,但許多當年包庇各單項協會的體育署官員卻就地升官成為運動部官員,如何突破協會舊勢力與舊體育署官僚的杯葛,進行體育改革,保障選手的權益,是新的運動部一定得完成的任務。運動部的 Logo 設計理念來自去年世界棒球 12 強冠軍戰時,陳傑憲擊出三分全壘打繞壘時比出向世界宣告「雖然沒寫出來,但我們叫 Taiwan」的手勢,顯然也深知運動代表的名稱對台灣的人的意義,推動將中華奧會 Chinese Taipei 正名為真正代表我們的名字 Taiwan ,向國際奧會表達我們的意志,導正過去推動東奧正名時出現的各種錯誤訊息,也是運動部不能逃避的責任。

4 年前東京奧運爆發戴資穎包機事件,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教育部長潘文忠輪流出來道歉,體育署長張少熙最後更請辭負責。當時筆者呼籲,成立運動部是避免這類事情的重要解方,但也寫下「從 4 年前失敗告終的體育改革就可以知道,當時許多體育署的官員根本無心改革,甚至明目張膽的縱容協會選舉舞弊。以這次也坐在商務艙的副署長洪志昌為例,體育圈的人都知道他就是最反對體育改革的官員,當時他擔任直接對國際賽事國手權益負責的競技組組長,體改失敗後洪志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官還越做越大,這樣的組織怎麼可能會有希望?若能成立運動部,將許多體育署現行的官員留在體育署或教育部,不要到新成立的運動部,恐怕就是最好的改革。」
如今運動部風光掛牌成立,洪志昌的官卻越做越大,從體育署副署長直接變成運動部次長,以他為首的體育署官僚和協會舊勢力關係深厚,許多單項協會在體改時發生嚴重的選舉舞弊,當時在體育署官僚包庇下縱放,是體改失敗的主要原因。運動選手出身的李洋,若要改革這些協會,不但要面對協會勢力的反撲,還要面對那些從體育署原地升官到運動部的官僚背刺,要怎麼站在選手的立場突破這些阻礙,將是他最大的課題,但這也是國人在期待他在金牌部長的光環下,可以完成的任務。
李洋之所以有這麼高的人氣,除了連續兩屆以同樣組合取得羽球男子雙打金牌的空前紀錄,對台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他拿下金牌時在臉書的發文:「今天,我要很驕傲地再次告訴大家,我是李洋,我是金門人,我來自台灣!我們麟洋讓世界看見了台灣,謝謝所有支持我們、幫助我們,為我們一路加油的所有人,這份奧運殿堂上最高的榮耀獻給我的國家台灣」
試想,如果李洋當時是說「今天,我要很驕傲地再次告訴大家,我是李洋,我是金門人,我來自『中華台北』!我們麟洋讓世界看見了『中華台北』」,他的成就能引起這麼多台灣人共鳴嗎?
公視 plus 最近上架了由在台灣生活 19 年的美國導演 Garret Clarke 拍攝的記錄片 ”What's in a Name? A Chinese Taipei Story ”《名字的重要性?中華台北的故事》,片中提到,1976 年中國國民黨政權拒絕國際奧會要求台灣以 Taiwan 出賽「是歷史上令人震驚的一刻」。前紐約時報記者 Chris Horton 何貴森更直接在片中表示, Chinese Taipei 這個名字,是在抹煞「台灣性」,並將台灣「去人性化」。
中華民國手球協會理事長林佳和也在片中表示,運動場上最重要的是公平,但我們持續用 Chinese Taipei 這個名字,是在不斷強化「只要能夠參加比賽,我不在乎公平」,對台灣的運動選手會有非常壞的影響。
李洋以頂尖運動員的身分擔任運動部長,正是帶頭打破這種對所有台灣運動選手都產生負面影響現狀的最佳的人選。讓台灣人看見政府追求我們的選手在運動場上被公平對待,不管是推動中華奧會以符合規定的方式向國際奧會申請更名,或是以各種方式向國際社會表達,我們不接受 Chinese Taipei ,想要正名為 Taiwan,是李洋和風光成立的運動部責無旁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