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地方派系抬頭成中國統戰新破口?

發佈時間 2024/9/16 08:22:58
最後更新 2024/10/7 02:35:17

民進黨在蔡英文、賴清德前後兩任黨主席領導下,連續三次在總統大選中勝出,一舉打破台灣民主化之後,中央執政8年必然政黨輪替的民意擺盪,民進黨創下建黨以來,中央執政最長紀錄。相對之下,國民黨連續在總統選舉失利,卻在2018年、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成功達成「地方包圍中央」。

這個結果,不僅說明當前中央政府與多數地方政府分屬藍、綠兩大黨的政治現實,更可作為觀察國民黨長期失去中央執政之後,政黨發展與內部權力結構轉變的重要切入點。簡言之,被地方包圍的並不只是執政的民進黨,就連國民黨中央,如今也必須處處關照、攏絡地方實力領袖;「百年老店」被迫轉型,黨中央必須與地方實力領袖分享權力,黨的主導權不再完全由台北總公司獨攬。

國民黨失去中央執政後,地方縣市長在黨內政治分量與影響力大幅上升。(圖片來源:韓國瑜臉書)

地方實力派政治領袖崛起,削弱國民黨中央領導威信

國民黨從最初劫收日產,接著利用黨國一體之便發展黨營事業,在過去數十年間累積驚人的巨額資產,這意味著,誰掌握黨中央,就等於掌握了上看千億以上的豐沛金脈資源。直到2016年,民進黨首次取得國會多數席次,過去遭藍營阻擋多年的轉型正義立法工作終於得以順利推動,國民黨開始面臨國家追討威權時期不當黨產。

失去中央執政、面臨不當黨產追討,黨中央可用資源大幅衰減,堪稱江河日下;與此同時,掌握地方政府資源的黨籍地方首長,政治份量與影響力卻日益提升。

由於直轄市長擁有龐大行政資源,亦有政務官與機要席位可供招攬、培養自家幕僚團隊班底;即便是人口與預算較少的農業縣市,地方派系領袖若能掌握農漁會、農產運銷、同鄉會、產業公協會等重要組織,有能力動員大量黨員,就能影響黨主席、中常委選舉。儘管這種由下而上「地方影響黨中央」的情況,符合今日民主政治運作邏輯,卻與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中央上對下支配地方派系呈現強烈對比。

我們從最近三次總統大選可以觀察到,國民黨皆由現任直轄市長「帶職參選」,反觀掌握黨權的國民黨主席,除2016年朱立倫(同時也是新北市長)在「換柱」風波後親自上陣;後續無論是吳敦義、江啟臣或2021年10月再次擔任黨主席的朱立倫,都僅作為主持黨務及輔選工作的「抬轎者」,而非競逐執政權的總統大選舞台主角。黨主席並非當然總統候選人,擔任直轄市長才是角逐總統大選關鍵資格,甚至黨主席對於選戰策略主導若過於強勢,容易被外界質疑主席與總統候選人之間關係緊張,黨內出現「兩顆太陽」。

除此之外,有志於黨主席選舉者,往往必須尋求掌握眾多黨員票的強力地方派系支持,因此從近幾次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政治組」提名人選,外界往往便能研判時任黨主席與那些地方派系結盟交好。

國民黨接連在2018年、2022年兩次地方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完成地方包圍中央,但是卻在後來的總統大選中落敗。(沃草製圖)

黨團自主?還是肉桶自肥?立委提案反映出國民黨重心轉變

國民黨接連兩次在2018年、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雖然2024年總統大選失利,卻在立委選舉取得大幅進步,泛國民黨陣營拿下54席,屢屢透過「藍白合」過半優勢強行推動法案三讀通過,其中最具爭議性的「國會擴權修法」原本藍白兩黨志在必得,竟意外引發大型社會運動(青鳥運動),抗議法案未經正當程序審查卻以多數暴力強行三讀通過,迫使國民黨在本屆立法院第一會期尾聲轉趨低調。

隨著立法院成為目前台灣政壇首要戰場,我們也可以發現,國民黨區域立委的影響力與自主性明顯提升。

儘管國會擴權修法引發社會關注,不過若仔細觀察國民黨立委提案卻可發現,大多數藍營委員或許更關注滿足選區、支持者利益的修法提案。依據沃草整理本屆第一會期藍白法律提案就可發現,無論「花東交通三法」、《403 震災條例》、《財政收支劃分法》、《警消年改》、《老人福利法》、《公糧補貼》,以及已經三讀通過提高原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即使國民黨堂而皇之稱這些法案為「民生法案」,不過細觀其修法內容,無非都是慷國庫之慨,為特定立委選區討建設,或是討好傳統泛藍支持者的撒錢修法,堪稱「肉桶立法」具體案例。

攸關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源分配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國民黨黨團主張上調地方政府分配比例,外界估計修法後,每年將比原本多出5千億鉅額預算會被分配給地方政府,未來直轄市、縣市政府將獲得更多經費可供運用,這對目前掌握大多數地方政府執政的國民黨籍首長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多。國民黨睽違八年之後重新成為國會最大黨,將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提高地方政府分配比例列為強力推動的優先法案,頗有試圖鞏固地方執政版圖的用意。

從上述國民黨立委修法提案可以觀察到,多數提案都由立委基於選區或支持者利益而為之,而國民黨中央缺乏整體性、宏觀性的議題與政策藍圖規劃,在「黨團自主」的前提下,任憑立委們透過立法向中央政府討經費來滿足地方需求,竟成為本屆立法院國民黨團的運作主軸。

國民黨在本屆立法院提出多項討好支持者的「福利法案」。(沃草整理製表)

國民黨地方勢力影響力升高,就連中國也看在眼裡

綜前所述,本文回顧威權時期國民黨基於地方統治之需,與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恩庇侍從體制,黨國獨佔國家暴力,並且操控政治席次與利益的收與放,威逼、利誘地方勢力服從統治。直到台灣民主轉型之後,選舉成為政黨取得政治權力最重要的管道,此時的國民黨,越來越依賴掌握地方組織動員的地方派系;2016年國民黨失去中央執政成為關鍵分水嶺,地方實力派政治人物在黨內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點。

國民黨內部權力結構發生轉變,地方首長、選區立委在國民黨內份量升高,這個現象理所當然引起中國政府注意,近10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與具備民意基礎與政治實力的泛藍縣市長、立法委員互動交流

今(2024)年四月下旬,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率16位藍營立委,在立法院會期進行中,大動作高調前往中國參訪。事後,中國陸續針對訪團立委所在縣市「送福利」,例如開放中國人至馬祖、金門旅遊、捐贈組合屋給花蓮縣政府、開放花蓮縣所產文旦出口中國。

從上述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國民黨長期失去中央執政之後,黨中央領導權與威信逐漸衰弱,黨主席不必然就是總統候選人,因此對於中國政府而言,與其全然押寶國民黨中央,倒不如重點扶植地方實力派政治人物可能更具政治效益。中國政府更傾向幫助在野黨的直轄市、縣市首長、立委作政績,積極營造「兩岸一家親」、一家人有事好商量的溫情統戰攏絡手法。

2024年4月下旬國民黨 17 名立委在總召傅崐萁率領下,大舉赴中拜會中國官員,回國後聲稱爭取到多項優惠。(照片來源: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地方包圍中央,竟成為中國統戰新路徑

回顧系列文首篇,國民黨自2018年以完成地方包圍中央,卻始終無法如2000年、2016年的民進黨一般,挾著廣大民意支持順利進取中央執政。許多國內平論者認為,國民黨無法擺脫「親中」形象,在總統大選全國單一選區中只能固守基本盤,難以獲得搖擺選民支持。

何以國民黨無法擺脫「九二共識」,提出足以說服多數選民認同的新論述?

除了馬英九、洪秀柱為代表的黨內深藍領袖與其支持者,始終懷抱「一個中國」的大中華意識形態,本文認為,中國將統戰魔手伸向國民黨籍地方首長、區域立委,藉由籠絡地方派系進而干預、影響國民黨內「兩岸政策」立場,也是國民黨難以調整政策論述的重要原因。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國民黨在近兩次地方選舉獲得壓倒性勝利,但是伴隨黨中央領導威信下滑,而地方派系與實力派地方首長強勢崛起,中國順勢運用藉地方包圍黨中央,竟成為國民黨難以擺脫「親中」負面標籤的關鍵因素。

註解

  1. 分別為:2016年新北市長朱立倫、2020年高雄市長韓國瑜、2024年新北市長侯友宜。
  1. 國民黨籍52席,以及2席無黨籍(高金素梅、陳超明)泛藍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