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政見居住正義3.0忽視人口外流問題黃珊珊其實根本不懂台北市政

發佈時間 2022/9/6 09:01:36
最後更新 2022/9/6 10:13:58

海東青

土生土長的偽天龍國人,做過專欄作家、社群編輯、文字編輯跟議會法案助理。體重雖然開始減少,但文字篇幅卻持續增加。

以「柯文哲接班人」態勢登記參選台北市長的現任副市長黃珊珊。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秘書處新聞稿

以「柯文哲接班人」態勢登記參選台北市長的現任副市長黃珊珊。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秘書處新聞稿

黃珊珊的第一個政見,終於在上週一(8月29日)出爐了。

比起蔣萬安的參選態勢在 2020 年才日益明朗,黃珊珊可是自始被柯文哲當作接班人,也就是自 2019 年底接任副市長開始,黃珊珊就為了參與 2022 大選在準備。可以說,她是 3 位候選人中,準備最久的一位。

也因為將近 3 年的副市長歷練,各大媒體、學者專家、一般大眾,也都認為黃珊珊的優勢在於她比其他候選人熟悉市政。這也讓黃珊珊會提出什麼樣的政見,格外令人注目。

因為她的政見,不只反映她在市府將近 3 年歷練的成果,也必然反映以「跳脫藍綠,市政優先」為號召的柯文哲,4 年來的成績。換句話說,到底要挑戰 2024 的柯文哲代表著什麼樣的未來,將會在黃珊珊的政見中呈現。

在長久的等待之後,我們終於盼到了他的第一個政見:居住正義 3.0

在這之前,黃珊珊當然拋出過一些市政構想。可請注意,在這之前他都不是參選人,而是副市長。他所提出的例如光鏈計畫、第二運動中心等等,並不是黃珊珊的政見。而是市府各局處目前的規劃。她是以副市長的身份,說明市府的規劃,而不是以參選人的身份,提出他自己的構想。

所以黃珊珊的第一個政見,其實是週一提出的:居住正義 3.0

居住正義 3.0 到底包含哪些內容?老實說,真的很模糊,模糊到各家媒體幾乎都寫得不一樣。黃珊珊自己的臉書發文,更是輕輕帶過,毫無重點。但綜合媒體的報導,黃珊珊的居住正義 3.0 ,總的來說,應該有三點主要:

第一,是「高齡換居」,讓持有房產的長者住進社宅,釋出的房屋進行包租代管與都更。

第二,是鼓勵民間參與,其中一個是中央推動的旅館轉型,一個是容積獎勵。

第三,則是以 EOD手法,在校園建設中繼宅,提供社宅或都更中繼宅。

這三點的基本精神,就是透過旅館跟 EOD ,來提供空間,作為都更中繼宅或社宅,藉此推動都更。換句話說,實際上是一個都更 + 住宅的政策藍圖。但市府既不主動推動都更,也不主動推動社宅。單純作為一個規則的制定者,甚至是旁觀者存在。甚至單就都更部份,力道也比起尚未提出明確居住政策的蔣萬安來得低。

實際上,這個被動,而且基本上著重在中繼的政策,並沒有辦法幫助都更。因為都更的本質問題是產權整合,中繼反倒是其次。也沒有辦法回應居住或社宅需求——市府只被動期待市場釋出。而它最大的缺點是,這個構想的三大要素,本身都已經失敗或缺乏可行性。

高齡換居的實驗已經失敗

高齡換居這個政見,最早是由蔣萬安提出。蔣提出的時候,還被黃珊珊抨擊市府已經在做。可是黃珊珊沒說的是,高齡換居根本是一個失敗的實驗。

高齡換居目前在內湖行善、萬華青年社宅試驗,因為反應實在太差,釋出間數還從 40 間跌到 22 間。但開放申請 5 個月,僅有 3 戶申請。反應之差,證明這是一個失敗的政策。

黃珊珊在住宅政策的臉書文中說,要以人為本出發來思考。但是,如果我們真的以人為本來思考,我們很快就能夠理解高齡換居失敗的關鍵因素。因為這個因素,實在是一個學界、長照界,還有大部份有扶養長輩的青壯年都清楚的原因。

那就是,大部分的老人家不喜歡變化環境,不喜歡搬家。

這個關鍵的問題,早在很久以前就被長照界的人熟知,幾乎是所有對社政有所涉略的人的基本常識。這也是為什麼長照政策走向社區安老,政府推出補助老舊住宅裝設電梯的原因。

按理說,社會局是黃珊珊的督導業務,高齡換居是不久前她反駁蔣萬安的內容,她應該很清楚這個政策目前的成效,還有它為什麼幾乎是註定失敗的原因。但黃珊珊仍就將此作為政見提出。

如果不是她對市政真的不如外界所想像的熟悉,就是她其實沒有想要推動社會住宅跟都市更新。

鼓勵民間參與的虛與實

黃珊珊的第二個主張,是鼓勵民間參與。他 29 日提到的,是旅館改建成社宅。但其實,這是為了解決疫情下旅宿業生計,由內政部提出的方案。

大家如果還有記性,應該會知道當時柯文哲批評這個方案「邏輯不太對」,讓這個方案一時之間被輿論嘲笑。結果柯文哲的接班人黃珊珊轉個身,卻要拿它當作住宅政策的主力。

內政部長次長花敬群看到報導,對於師徒兩人如此巧妙的雙簧,也只能苦笑吧。內政部小編如果像柯文哲一樣尖酸刻薄,那應該要發個文感謝黃候選人肯定才是。

黃珊珊的旅館轉社宅,是內政部的構想。但花敬群並沒有要大量推廣。因為花敬群跟內政部知道,這只是一種短期的互利方案,讓因為疫情收不到房客,想要退場的業者有個轉身的空間。長期而言,邊境管制放鬆,國門漸漸打開以後,大部分的旅館業者還是要收國外旅客。

可是在 29 日的政策記者會中,長期處理防疫的黃珊珊,居然忘了疫情過去,旅館要重新收旅客這件事。不只把這個手法當作居住政策的主力,更表示「現有4萬多間旅館房間,希望旅館業者們可朝此方向發展」。

把應急的短期政策,當作是民間參與社宅的長期來源。邏輯之錯亂,令人咋舌。

其實,柯文哲任內真正主張的民間參與,是找壽險業者來興建社宅,市府從去年開始,在士林官邸北側、奇岩新社區的區段徵收分回地中找了幾個基地,做地上權設定要招標。

但一年過去,這個案子乏人問聞,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臺北市蓋社宅的報酬率,根本不能達到壽險業需要的4%。

但是,柯文哲寧可放這基地荒蕪,也不要自己蓋社宅。

這,才是黃珊珊跟柯文哲一致的地方:儘管存量沒有達到國際水準,但他們都不想要繼續推動社會住宅。

黃珊珊對外迴避量的問題,說社宅不是說要蓋幾棟就能蓋幾棟。但沒有數量目標的社宅政策,實際上就無法以量來影響整體市場的價格,無法提供充足的弱勢庇護資源,也就無法達到住宅政策的效果。提出虛的民間參與,掩蓋實的不做社宅,這才是黃珊珊提民間參與的本質。至於官網所說的繼續興建社宅,不過是騙騙一般民眾而已。就像是柯文哲第二任基本不再興建社宅,但他還是會以社宅政策推動不力要求林洲民辭職,並且對外說要維持一萬戶動工。

這個新的目標,也在今年跳票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柯文哲就真的不想再蓋社宅了。

能夠把一個本質上脫離實務的政策,說得好像有那麼一回事。或者是把一個實際上不願意推動的政策,說成是自己主要的政績。這真的是柯文哲第二任以來的絕活。包括難以操作的口罩販賣機、耗資不菲卻無人使用的「神奇機台」(市場實聯分流管理資訊站)。

如今黃珊珊也學到了這個打著「超脫藍綠惡鬥」,實則買空的招數。

政治人物墮落如此,實在可悲。

EOD:三年不努力,還敢向市民要四年

最近因為雙永國小併校完成,黃珊珊開始大談 EOD ,稱之為「以教育為導向的都市計畫」。這次也提到要以 EOD 手法,在校園建設中繼宅,提供社宅或都更中繼宅。

這個想法聽起來好像很新,其實不是,因為台北市的 EOD (本名叫「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基地的選擇其實不限於學校,還有各種老舊公有建物、閒置公有土地),早在 2018 年就開始做規劃。也就是在林欽榮、林洲民時代就已經提出。期盼透過老舊公有建築的改建與閒置市有地的釋出,提供社區充足的公共服務資源,帶動整體的都市再生。

EOD 最早對外公佈的目標是艋舺學園案,也就是西園國小、雙園國小、萬華國中、華江高中及南海實驗幼兒園四校一園構成的校園區塊,市府預計在這邊重組校園配置,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它在2018年底「正式掛牌」,但是進度極為緩慢。不要說掛牌之前的內部研議規劃花了多少時間,光是掛牌之後就又拖了3年多,北市府到了今年才要開始綜合規劃。

包括艋舺學園在內,當初市府委外研究提出了 16 個潛力基地,2021年,教育局對外說有五個案子,最後卻只有雙永國小完成併校以及舊潭美國小低度改建轉為社福園區。

四年下來,就算只算教育局的部份,市府也只完成了1個案子(舊潭美國小),正要開始做雙永國小的改建。

換句話說,市府推動 EOD 的速度,遠比社宅還要慢。如果要用 EOD 當作社宅或都更中繼宅,那可能要等到黃珊珊第二任之後,才會看到真正的進度。

更重要的是,在市府目前,以校園改建當作 EOD 唯一土地來源的規劃中(也是黃珊珊的談法裡),能夠提供充足的基地空間的前提,是臺北市的人口持續減少。這樣的居住政策並不是要讓青年回流,而只是單純地處理閒置空間及都更。

而且在市府的規劃裡面,EOD後的校園,是以70%教育使用、20%社福、10%社宅中繼來規劃的。能夠提供的社宅與中繼宅量,其實十分稀少。

EOD社宅供給量不足,也必須仰賴人口持續流失。這種被動的政策,與正規的居住人口政策,也就是提供足量可負擔住宅、改善人口金字塔組成完全背道而馳。

市府推動 EOD 的速度牛步,讓黃珊珊拿著雙林時代的規劃當作政見已經很扯了,沒想到更扯的是,這個政策其實沒有要處理都更,也沒有要處理人口。

EOD 的本質是處理公共服務的不足,但在黃珊珊的手上,卻變成一個掩飾自己沒有居住政策的遮羞布。

台北市人口正嚴重外流是候選人思考政策時一定要考量的結構問題。海東青製圖

台北市人口正嚴重外流是候選人思考政策時一定要考量的結構問題。海東青製圖

沒有解決方案、沒有問題意識、沒有政策目標,黃珊珊的「居住正義3.0」其實是「掏空台北3.0」

高齡換居沒有人要,旅館作社宅非常態,EOD 推動速度超緩慢。黃珊珊的居住政策實際上就是繼續擺爛。

這是黃珊珊「居住正義3.0」的第一個問題。他所提出的方案,兩個不可行,一個緩慢而被動。根本稱不上有提出解決方案。

或許是知道自己提出的主張無效。她又在《鏡週刊》的專訪中,提出承租18年,承購地上權的主張。但中央《住宅法》明定,社會住宅只租不售,黃珊珊顯然不熟悉相關法規;二方面社會住宅僧多粥少,此舉將降低租戶流動性,不只對其他有需求的市民不公平,也無助平穩房價;三方面方面,這樣的產權關係,也會讓社會住宅在建築年限已至,需要改建時增添更多困難。

到了今( 6 )日的都市更新記者會中,黃珊珊把這整套概念包裝成未來宅。先不論基本上不脫四年前雙林的 EOD 構想。黃珊珊仍舊沒有面對市府 EOD 規劃、整合施工進度緩慢、20年取得地上權不合乎現有社宅法規,以及欠缺住宅政策積極目標,只是消極配合本來已經非常緩慢的都更、 EOD 進度。

這種為了推出而推出的方案,毫無仔細評估,也沒有政策目標,不只是短視近利,已經是鼠目寸光了。

黃珊珊的「居住正義3.0」的第二個問題是,他的居住政策、都更政策都沒有問題意識,沒有明確自己要處理什麼問題。只是將市府現在「滾動式」檢討的最新做法弄個包裝拿出來推銷。

這其實也是柯文哲第二任最大的問題。在第二任期各種專業人才流失之後,柯文哲將虛應故事取代了認真施政,只願意繼續效用有限的作法,不願意推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路口交通安全,許多路口不安全的問題在於「道路幾何」設計不良,但因為整體改善牽扯廣泛,所以柯文哲只願意做號誌增設與加強疏導。不願傷筋動骨做整體改善,只願意用狗皮膏藥敷衍,就是柯文哲第二任施政的實況。

但是,在柯市府擅長的行銷話數包裝,推銷之下,民眾卻誤以為市府努力解決問題,誤以為問題有解決。但如果柯文哲真的有解決問題,市民們的感受怎麼反倒是市政停滯,幾乎從北門打開之後再無改變?

如果黃珊珊的政策有問題意識,那麼他就會知道,住宅政策要處理的是可負擔住宅與人口問題,都更政策要處理的是安全、效率跟整合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從他的政策構想中消失了。

其中最離譜的是,柯文哲市府提出的國土計畫,是以 260 萬人作為目標人口,但從黃珊珊的居住政策來看,不只無意處理青年回流,更無意處理人口流失問題。如此一來,流失人口速度會超出市府估算,都市規劃與實際施政將會持續脫節。

現在市府多數的社福政策,都是以 2020 年主計處與民政局製作的人口預估作為預測基準,這個預測有高、中、低三個情境版本,一般使用中情境。就連市府的淨零碳排評估也是用該預估做基準。

但是台北市現在人口下滑的速度,已經遠遠超出 2020 年版預估的低情境的預估。也就是說,人口下滑的速度遠遠超出市府的預期。這會讓市府在評估未來的市政需求,決定投注資源分配時,產生很多困難。人口快速下滑的主力,是一般認為最支持柯文哲的青壯年階層移出。與之相隨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台北市已經成為六都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城市,如果不扭轉青年移入減少、移出持續的趨勢,未來台北市的社區很可能出現像中南部鄉村一樣的人口結構,只有老人在台北市的都會社區裡,年輕人都在衛星都市。

這對於社區經營與老年照護都會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但柯市府卻不告訴民眾問題的嚴重性,只推說「人口減壓不是壞事」。而作為柯文哲接班人的黃珊珊提出的居住政策,居然也沒有想要處理這個嚴峻的問題,甚至他的 EOD 中繼宅,必須仰賴人口流出現象的持續才得以實現。

人口減壓可能不是壞事,但以目前青壯階層帶著小孩離開台北的不健康減壓方式,絕對是壞事,因為它勢必帶來更加沈重的社福負擔。這就好像一個人採取激烈的減肥方法,反倒賠上自己的健康。屆時市府面對的的財政負擔,可不是柯文哲斤斤計較的敬老金的規模可以比擬。

可惜的是,這種省小錢賠大錢的柯氏作風,顯然也是黃珊珊未來的路線。

黃珊珊的居住正義三 3.0 欠缺問題意識,連帶的結果就是沒有政策目標。社宅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實際上就是要達到房市健全,提供弱勢居民足量的可負擔居住,在這個政策目標下,量的供給、面的供給都相當重要。反觀民進黨候選人陳時中的社宅政策,除了提到量的目標,也留意到租金補貼(儘管租金補貼仍舊卡在房客難以入籍的問題上,而無法令多數房客受惠)。

但對於黃珊珊而言,只要提供社宅就好。量的供給、面的供給,她完全沒有著墨。

黃珊珊要仰賴牛步的 EOD 跟欠缺誘因的民間投資推動社宅跟都更,如果不是自己不熟市政,就是根本沒有打算要推動都更跟社宅。這種粉飾太平,根本沒有處理任何核心議題的政策,真的不是一個首都市長候選人該提出的政策。

黃珊珊的對手陳時中跟蔣萬安,多少都試著處理青壯人口回流問題,但從黃珊珊目前的居住政策來看,她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最支持他的年齡階層在台北的居住需求,也不清楚自己的城市人口結構面對什麼問題。此外,其他兩位候選人,在可負擔住宅的量與質(陳時中有完整的住宅政策,蔣萬安則針對第二胎家庭有提出看法),以及都更的產權整合、量能擴大都有提出一定的見解。但黃珊珊的主張不只被動,更沒有解決方案、沒有問題意識、沒有政策目標。他的居住正義 3.0,實是居住正義「三點」缺(零)。

被外界視為最熟悉市政的候選人,提出的政策卻是最不想解決問題的政策。黃珊珊的居住政策,就好像對一個車禍骨折受傷的病患,只做基本的包裝,而不做骨骼復位與術後復健。媒體對柯文哲、黃珊珊的過度包裝,讓柯黃團隊四年來可以狗皮膏藥敷衍市政問題,將精力跟資源放在大力滿足里長需求的肉桶政治上,已經讓台北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而現在,隨著打著超越藍綠旗號,實則延續肉桶政治的黃珊珊參選,正將台北市的未來推向高房價、高齡化、人口高流失的三高危機。

作者案:本文寫成時,黃珊珊尚未宣佈其都市更新政策內容。今(6)日黃珊珊宣佈都市更新政策時,以「未來宅」包裝 EOD 政策。基本內容仍不脫 29 日說法,甚至在民間投資部份說得更少。因此本文僅稍作增補,並未大幅改動架構。

註解

  1. EOD 即以教育為導向的都市計畫。簡單來說,即是臺北市人口外移,少子化以及學校老舊等因素複合作用下,產生校園改建需求,市府預計在改建校園的同時,納入必要的社服機構及社會住宅,比例為70:20:10。然而 EOD 最早由林欽榮、林洲民提出時,並不只限於校園改建。詳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