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灣公共輿論對於中國入侵、台海防禦的關注焦點,多半聚焦於反登陸與岸灘防衛作戰,鮮少討論戰爭進入城鎮防衛階段,以及政府與民眾如何應對城鎮戰情境。城鎮戰、城市淪陷與民間抵抗,彷彿就像是禁忌話題,鮮少出現在公共討論範圍內。這固然是因為討論戰爭議題,容易成為某些政黨政治攻防的操作工具;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目前民防觀念推廣偏重於宣導民眾自保求生所需的物資準備與技術學習,尚未觸及「民間自發性抵抗」的積極行動層次。
儘管如此,從2022上半年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的經驗,以及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街頭抗爭,我們仍可歸納出適合台灣情境的民間抵抗行動。必須強調的是,民間抵抗行動並非如某些人所稱意圖建立「私兵部隊」,其宗旨仍是協助我方政府抵禦入侵者。推廣民間抵抗觀念,讓台灣民眾越熟悉各種抵抗方式,侵略者也將意識到,即便在戰場上取得短期勝利,後續仍必須面對台灣民眾自發性、多元化的抵抗行動。來自民間的抵抗行動將對侵略者造成長期性沉重負擔,當侵略者考量到戰爭與佔領成本非常高昂,就越不敢輕易挑起戰事。對我們而言,也就越能確保和平,並維持自主、自由的政治體制及生活。
民間抵抗的目標
對於侵略者而言,發動戰爭不只為了擊敗對方軍隊,還必須有效維持佔領,讓當地民眾服從統治,逐步將佔領區轉化為「領土」,才能達到政治與軍事戰略目標。如果侵略者無法獲得當地民眾認同,甚至遭遇民眾抵抗,就必須耗費更多人力、物力才有辦法維持佔領。這也意味著,雖然佔領區內的居民被迫接受侵略者統治,仍可透過自發性的抵抗行動,讓侵略者付出更多政治、軍事與經濟成本,消耗侵略者繼續發動進攻的軍事能量、拖延敵方侵攻速度,對我方抵抗入侵帶來直接或間接貢獻。
除此之外,烏克蘭抵禦俄羅斯的經驗顯示,被侵略的一方如果民意堅決抵制侵略者,將會大幅削減侵略者發動戰爭的正當性,也更能夠獲得國際輿論同情與支持,促使世界各國更願意動用外交或經濟制裁對侵略者施加壓力,並對遭受侵略的一方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
民間抵抗行動的原則
民間抵抗行動包含武裝與非武裝抵抗,行動策略與抵抗形式的選定,必須視戰爭情勢與各種主客觀條件而定,難有定論。由多部國際公約所構成的《戰爭法》,將平民的武裝抵抗視為交戰行為,侵略方軍隊得使用武力加以攻擊;國際公約也要求交戰各方不得蓄意殺害「非戰鬥人員」,必須提供戰俘與平民符合人道條件的待遇。有鑒於此,若侵略者的軍事行動大致遵守國際公約規範,在此前提下,佔領區民眾優先選擇非武裝抵抗路線,相對比較能減輕平民傷亡,也較容易號召更多參與者,擴大反抗運動的社會基礎。
然而,倘若侵略者明顯無意遵守國際法,以殘酷鎮壓手段逼迫佔領區民眾服從統治,唆使或縱容軍隊屠殺平民,致使佔領區陷入非人道危機,此時,繼續堅持非武裝抵抗就顯得不切實際,也容易遭侵略者擊破摧毀。
非武裝抵抗的類型:拒絕配合、積極行動
非武裝途徑抵抗行動,應從外觀上明顯區隔平民與戰鬥人員,民眾應避免穿著軍事風格服裝(例如迷彩服、深綠色服飾),不使用武器(槍枝、刀械),避免主動攻擊敵方軍人的行為。常見的平民自發性的非武裝抵抗行動,大致上可以分為拒絕協助與非武力行動兩大類。
拒絕配合或消極協助
- 拒絕提供勞務服務或物資供應
基於統治或軍事需求,侵略者很可能要求佔領區內具備電力、網路通訊、運輸業、建築及營造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勞務服務,或者要求食品及農產畜牧業者提供補給物資。
如果佔領區內的民眾與企業盡可能「向侵略者說不」,不提供勞務服務、拒絕提供物資,或者以怠工、拖延、故意失誤、提供低品質物資等方式消極應付侵略者各類索求,將讓敵軍無法透過「現地補給」減緩後勤壓力,必須持續仰賴來自遠方的物資供應,甚至抽調原本預計投入侵略攻勢的人力與物資。不合作運動將迫使侵略者必須承擔更高昂的占領成本,並且讓我方軍隊有更多襲擊敵軍運補或發動反攻的機會。
- 拒絕參加侵略者發起的政治活動或媒體宣傳
為了樹立統治正當性,創造有效佔領的既成事實,侵略者很可能拉攏政治人物或公務員成立傀儡政府,並且發動合併公投。侵略者也會發動鋪天蓋地的洗腦宣傳,拍攝佔領區民眾和樂生活的畫面,發動新聞媒體採訪民眾,透過誘導式問題與剪接手法製作「喜迎王師」、「歡慶統一」影片,宣稱台灣人民樂意接受統治。
烏克蘭民防手冊提醒民眾:「來自俄羅斯的人道援助是混合式訊息操作手法的一部分,俄方想藉此向全世界傳達不真實的正面形象。」有鑑於此,面對侵略者的政治整合與宣傳攻勢,「拒絕配合」是最合適佔領居民眾的抵抗方式,不參加集會、不去投票、不加入連署、不幫傀儡政府工作,拒絕成為侵略者政治宣傳樣板,這些自發性的抵抗行動,將可阻止侵略者建立穩固的統治。
- 不配合協助侵略的法令
侵略者很可能透過頒布法令要求民眾協助侵略。諸如,禁止民眾救助和掩護我方人員、獎勵民眾舉報我方政府官員、軍人、情報人員和民間抵抗組織成員、強迫佔領區內的學校使用侵略者提供的政治教材、要求媒體配合實施新聞輿論管制,大幅報導不利我方的訊息。
這類要求占領區民眾協助侵略的法令,往往也帶有分化團結,瓦解民眾抵抗意志的企圖;反之,如果佔領區民眾集體拒絕配合協助侵略的法令,將會是一種自發性維繫台灣認同,向侵略者表達拒絕接受統治的抵制行動。
積極性的非武裝抵抗
- 參加抗議示威遊行
平民發起示威遊行,喊口號、舉標語向侵略者傳達反對立場,是最直接、最常見的民間抵抗方式。由民間發起的反侵略抗議示威遊行具有道德正當性,侵略者往往會對公然使用武力鎮壓會有所顧慮。運用網路社群平台,將抗議活動的影像與訴求散播出去,不僅能夠號召更多民眾參與加入,也能夠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必須注意的是,侵略者就算不動用軍隊鎮壓抗議民眾,往往也會動用武裝警察,使用高壓水柱、鎮暴槍、橡膠或塑膠子彈、催淚彈、警棍攻擊抗議隊伍,威嚇、驅離抗議者。有鑑於此,參加抗議活動時,除了使用旗幟或標語表達立場,也應調適好自己的身心狀態,預先準備安全帽、護目鏡、防摔手套、護具、雨衣、雨傘等裝備保護自己,集體行動、避免落單,以免遭到針對性攻擊。
- 紀錄通敵叛國者與紅色隊伍
當戰爭爆發之後,即便大部分民眾堅持抵抗侵略者,不免仍會有政治人物、政黨、政治團體或公務人員遭敵方誘迫收編,協助侵略者統治佔領區,甚至參與侵略行動。侵略者也很可能利用幫派組織或在地激進支持者組成「紅色隊伍」公開宣揚認同統一,鼓吹民眾應該接受侵略者統治。授意紅色隊伍主動挑釁、攻擊民間反侵略抵抗行動,蓄意引發暴力事件,製造侵略者介入鎮壓的理由,亦是侵略者常用的陰謀手法。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身處占領區的民眾可以蒐集通敵者或紅色隊伍成員行蹤與公開言行,作為戰後追究法律責任或輿論譴責的依據。從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經驗來看,戰爭時期政府部門將會發佈通緝名單,設置官方窗口鼓勵民眾舉報。民眾自發性蒐集情資,協助軍方與情報單位獵捕通敵者,也具有嚇阻「紅色隊伍」攻擊民間抵抗運動的效果。
- 揭發侵略者暴行
即便國際法要求交戰各方必須給予平民符合人道的待遇,但是軍隊濫殺平民事件在現代戰爭中仍然層出不窮。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侵略者常常藉著殘酷鎮壓行動作為威嚇手段,打擊佔領區民眾的抵抗意志。
民眾如果不幸目睹敵軍暴行,當務之急是確保自身安全,盡速撤離或設法躲避,但如果在能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情況下,可以嘗試使用手邊可得的器材,拍攝、紀錄侵略者殘酷暴行事證,並且嘗試通報我方政府,或提供具有公信力的媒體,公開揭露敵軍非人道行為。
- 記下敵軍情資並安全通報敵情
侵略者可能將佔領的城鎮都市當作前進基地,當地民眾有機會目睹敵方軍事調動或後勤補給,或者被敵方要求提供協助。在確保自身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佔領區民眾可以嘗試將敵方情資通報我國政府或軍方單位,或者考慮將敵軍情資或事證上傳至網路社群平台、雲端空間,或轉寄給可信賴的親友,委由他人代為通報、散播。並且使用VPN、Proxy、分身帳號、拋棄式信箱去除網路足跡與個人資訊來保護自己。
- 援助民間抵抗者
越多人掩護、支援民間抵抗運動,確保抵抗者的人身安全,才有辦法維持抵抗能量。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民眾自發性協助抗議者(物資補給、交通接送、居住藏匿),成功保護許多年輕人免於被中國政府逮捕,讓社會運動成功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引起國際輿論關注與同情。佔領區民眾積極援助抵抗運動,將會大幅增加侵略者在當地的統治負擔,迫使敵方必須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才能維持佔領。
公民防衛有助於抵抗外敵
無論是消極拒絕配合協助侵略者,或積極發起非武裝抵抗,來自民間自發性反抗活動,將會直接或間接增加侵略者的佔領成本,迫使侵略者必須抽掉更多人力、物力才能維持對佔領區的控制權,因此民間抵抗有助於阻礙侵略者建立穩固的統治,減弱侵略者繼續發動攻勢的軍事能量,同時也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現抗敵決心,進而爭取更多友邦援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