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宗文
彰化縣私立精誠中學高中部在學,國中也就讀此校。相對保守的校風促使我向外探索的求知欲,相信開明的教育能讓社會進步。
國語文教育是通往各科知識的廊道,世界各國無不花費大量心思研究國語文教育。臺灣因為特殊的歷史淵源,因此國語文教育的改革時常受到輿論大力矚目,《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的作者吳媛媛在臺灣土生土長,同時也是中文系正統科班出身、在瑞典教育現場工作,無私分享瑞典教育的第一手觀察、反思臺灣。我身為108課綱第二屆的高三準畢業生,在此結合從小到大受過的義務教育訓練,評論本書。

〈語文能力的刻意練習〉作為首章就令人驚豔!媛媛先引出瑞典國語文教育重視「紅線」,這條「紅線」指的是文章的架構與條理:學生閱讀文章時,老師叮囑學生注意作者文章中的轉承詞;學生寫作文章時,老師也謹記「抓緊紅線」修正文章,不斷輸入(閱讀)加上輸出(寫作),除印證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外,也看到扎實磨練的重要。這點,臺灣與瑞典差不多,無論是國文作文還是英文作文,我的老師們都會先在課堂上選幾篇優良範文一一剖析,要檢討發下作文時,「承上啟下」、「脈絡連貫」、「結構嚴謹」也是高分作品的特質。當然,若又有精準的詞藻和曼妙的修辭粉飾,那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紅線之外,〈打動人,而不是打倒人的修辭學〉亦發人深省。在臺灣,修辭指的是類疊、排比、轉化、感嘆、設問、鑲嵌等修飾篇章的技法;在瑞典,修辭意謂「說服人的藝術」,瑞典學生從分析已故非裔民權領袖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演講,到瑞典國會議員的提案,撇除政治有時給人紛紛擾擾的印象,瑞典學生靈活學習政治人物成熟的應對進退手腕。臺灣的教育體制為求避免立場不同引起爭議,盡量讓政治不入校園,倘使能換個角度看待政治,或許能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好。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對做過無數文言文考題的我而言,既羨慕也有些詫異。媛媛先開門見山的說明「以文學為主的高二國文課,是沒有全國期末考試的」,再解釋原因:瑞典的老師們希望學生高中畢業,仍可以一輩子以文學為樂,所以他們的教學目標在於教學生如何自主的解析和欣賞文學,以及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這些相對心靈層次的文學欣賞、文學涵養很難用標準化測驗鑑別。我羨慕瑞典教育的誠實與遠見,敢於在被稱為「十倍速時代」的現代社會突圍,不重分數、不講求KPI等績效;我詫異瑞典家長能尊重與理解瑞典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不過度質疑,成就孩子的人生。
讀完書籍上述的舉證,媛媛稍後描寫「瑞典的文學課試圖給學生閱讀文學的『起點』;臺灣的文學課試圖給學生閱讀文學的『完結』,恨不得將古今中外的精髓打包成一顆顆維他命,學生吞下後再用考試檢驗」就不證自明了。雖然,瑞典這種講求「平等起始」的作法,可能使資質優良、天賦異稟的學生需要用更多力氣探求課外教材自學,但將視角移到瑞典的暢銷書榜比較臺灣的暢銷書榜,其中文學所占比例,瑞典的教育初衷確實有果實可見。
經過高一、高二的扎根,〈用語言探究語言〉中媛媛寫道「到了高三階段,所有高中職學生必須自選一個題目完成一篇『專題研究』」,為日後高等教育的學術寫作預做準備。這個專題研究會由相關科目的老師和國文老師聯手指導,即使研究命題受到年齡歷練限制而規模淺顯,不過在撰寫過程仍需依循謹嚴的格式規範,成果發表時,也必須針對同學的內容合理質疑、針對同學的質疑合理辯護。我有幸在高中時加入實驗班,深知高中生研究的不易,到底要採文獻分析法還是問卷調查法、有限的時間與篇幅等都讓人苦惱,瑞典教育把這項功課放在高三—升學考試的前夕使我大為驚奇,因為專題研究若搬移到臺灣,還成為每位高三生的義務,恐怕會引起眾多學生與家長的反彈。
最後談談〈附錄〉,瑞典高中國文的期末考全國統一舉行,除了我們熟知的閱讀理解、寫作以外,還包含臺灣學測國文沒有的「口語表達」。仔細看可以發現三個類別的考試時間都不短,負荷量也相當吃重:閱讀理解時間兩小時;寫作非漫無邊際發揮,須在三道題目中任選一道,還要揀選參考文章引用並佐證。每年大考時份,都會有瑞典學生邊寫邊哭、壓力大到將早餐吐在試卷。
綜觀全書,會知曉瑞典的國文教育其實不是浪漫的北歐風,更多的是老練的務實,在108課綱之下,臺灣的教育現場也一直在進步。期許中外經驗激盪讓教育更穩健前行!
喜歡讀書,也想與人分享你的觀點嗎?沃草公民書院開張啦!阿草等你來投稿!
投稿規範
書評徵稿範圍為不定期之選書,除公告選書之外之書籍歡迎來信討論,編輯部有最終決定之權利。單篇 1000-1500 字,經採用稿費每字 1.5 元
以未刊稿為限,請勿一稿多投,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
稿件請寄至 [email protected],主旨寫明書名_作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