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巧蓉,《來自五星的你,第二季:歐洲》節目行銷
《來自五星的你,第二季:歐洲》是由「鬼島之音」製播、跨國獨立記者陳映妤主持的podcast節目。
俄烏戰爭後,中國和歐美民主國家之間的矛盾關係浮上檯面,鬼島之音追蹤與訪談各界人士,包含來自烏茲別克、拉脫維亞、烏克蘭、波蘭等國的學者,分享其中國研究內容,剖析中國外交手段;並專訪在歐洲的華語人士,有匿名留學生、香港社運人士鍵盤娘娘、維吾爾人尼若拉,深度挖掘他們的人生故事,以及踩到中國政治紅線的親身觀察。
中國不想當台灣的好鄰居,卻想做世界的好夥伴,站穩強國的角色,復興偉大中國夢。「中國夢」被習近平提出的2012年,還是個夢,但到了2023年,確實在實現中。
本文將整理Podcast《來自五星的你,第二季:歐洲》的採訪內容,從多國來賓學者的角度,看見中國的影響力橫掃歐洲各國內部,法國、德國、波蘭、捷克、拉脫維亞等國皆入列。影響層面從經濟,挹注資金進147國的「一帶一路」,到學術、數位、出版⋯⋯。隨著中國掌握的全球話語權越來越大,各國開始謹慎考量,該和中國保持何種關係,是遠是近?也影響著對台政策的擬定。德國在經濟上與中國是重要夥伴關係,但面對中資的數位監控疑慮呢?捷克是「14+1」(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一員,但在近年卻多次對台灣釋出善意,台捷關係能順利升溫?曾受蘇聯威權統治而今獨立的波蘭等國,在俄烏戰爭後對中國改觀了嗎?《來自五星的你,第二季:歐洲》透過訪談12位有中國與歐洲經歷的各界人士提出看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提高歐洲各國對中警戒心
2022年開始,中國遭遇一陣俄烏戰爭引起的外交亂流。歐洲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直言:「現在歐洲沒有和中國談戀愛的心情了(Europe is not in the mood for love)」,協商已久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也停擺了。
同年的北約年度峰會公佈了新的戰略概念說明:俄國是未來的安全威脅,中國則是未來的系統性挑戰。所謂的「系統性挑戰」意指,北約認為,中國破壞國際事務的規則與秩序。
「當時在改革開放以後,六四那個當下,其實所有西方國家應該要知道,它(中國)不是一個我們想像中,會照國際遊戲規則玩的國家。」現居德國的香港社運人士鄺頌晴說。
當俄烏戰爭發生,西方國家一面倒聲援烏克蘭,中國的友俄之姿特立獨行。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薛健吾表示,當中國跟俄國的關係表現越密切,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便會面臨更大的阻力。
曾於中國留學做研究、愛上吃麻辣燙的烏克蘭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就是在俄烏戰爭後對中國改觀。當他讀中國報紙,談及開戰都是美國的錯,中國的朋友也無意聽他解釋局勢。狄馬說:「交朋友有什麼用?」以前對中國懷抱憧憬,現在留下的註解是「失望」。
「過去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其實對它們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是俄國的問題。中國其實太遠。」薛健吾評論,直到俄烏戰爭發生後,當西方各國在譴責俄國的行為,中國卻不願意把俄國定位成侵略方,導致各國對中國的警戒心越來越高。
尤其是中東歐國家,既是前蘇聯國家,又鄰近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自然非常戒備。於是今年一發布「中俄聯合聲明」,兩國稱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就直接反應說,中俄結盟的軸心非常危險。
捷克國際事務協會(AMO)的中國研究員傅賢毅(Filip Šebok)表示,以往捷克多半會認為中國有人權、意識形態、經濟投資等問題,但俄烏戰爭後,捷克與周邊國家居民開始意識到,「其實中國在安全、戰略問題上,可以構成一個威脅。」
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亞太計畫主任詩麗娜(Justyna Szczudlik)直言,對於波蘭和其他中東歐國家來說,「俄羅斯是我們最大的威脅!」也因此,當中國與俄羅斯為盟,「我真的感覺到中國也是我的威脅。」
不過相較中東歐國家的沒安全感,研究「中國大外宣」的德國學者馬曉月(Mareike Ohlberg)指出,西歐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特別天真,不夠了解中共的野心,「因為沒有中東歐長期生活在獨裁統治的警戒心,在冷戰後西歐國家有一個勝利故事,但對中東歐國家是不一樣的經歷,因為俄羅斯後來繼續威脅他們,所以他們一直比較有警戒心。」即便是西歐的政治菁英,也會因為不清楚中國威權政治的真面目,無法理解中共的真實意圖。
現正流亡法國的中國藝術家蔣不就認為,歐盟最主要的兩個國家,法國和德國,其實對中政策都非常綏靖。「當它(歐洲國家)迴避的時候,它其實就是一種默認的信號。以至於說就是,現在中共就是在海外,會越來越猖獗。」中國留英人士簡中人(匿名)說,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時,很多西歐國家就為了維護己利表態緩慢。
影響層面一:經濟
「我現在最有感的就是,很多大公司,他們還是會不遺餘力的參與,即使違反人權,尤其是跟中國有關。」鄺頌晴舉例,在新疆設廠的汽車公司Volkswagen、Audi,漠視維吾爾人被「再教育」,為外國工廠服務的事實;還有華為、海康威視遭控協助中國監控維吾爾人。但一旦面臨媒體的追問,企業方要不否認知情,要不就會包裝與中國關係的正當化,來開脫責任。
維吾爾人尼若拉(Nyrola Elimä)說:「如果我們回頭看二戰時期,如果有任何一個企業,當時是靠猶太人的痛苦去賺錢,我們直到今天都會譴責那個公司。那為什麼到維吾爾人身上的時候,就會變成這麼多模稜兩可的態度呢?這個完全是不可取的。」
「大家都說,我們會把人權放在我們的優先次序上,而經濟是在人權後面。但是出來結果就是大家比較想要賺錢,沒有很想要顧其他人的生死的感覺。」鄺頌晴失望的說。
2022年,英國宣佈禁止牽涉強迫勞動的企業參與政府採購,給使用新疆勞動力與產品的企業一股壓力,而後英國也下令停止在「敏感地點」如政府機關,裝設中國製造的監視攝影機。
尼若拉觀察,各國政府或許不希望違反人權的產品入境,不過一些國際企業卻表現牴觸,也有支持清潔能源的環保人士感到憤怒,因為新疆是生產太陽能板的重要地區。尼若拉知道這妨礙了某些人的利益,但他說:「這不能建立於另一個族人的一個痛苦之上,這是最基本的一些事情。」
影響層面二:出版
中國流亡作家貝嶺認為,中國對於西方一些重要出版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他以法語和德語出版品為例,若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中國認可的書籍(當然不能是流亡和異議作家),那麼中國的文化部門會贊助該出版社出書所需的翻譯費與印刷費等。
「中國經濟起飛以後,造成了中國可以用錢,來讓西方大量地出版中國官方作家的作品。這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裡面,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表現。尤其在一個出版不景氣的時代,中國在文化上的影響力,一定是隨著它的國家影響力增長的。」他笑說,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都有德文版。
影響層面三:學術
曾在中國做學術研究的迪馬提到,留學生的研究內容,會稍微刻意避開中國的國內政治。
薛健吾更深入地說,中國在全球學術圈展現銳實力,越來越多中國海外學者擔任期刊的編輯或審查人,就會有其影響力去過濾他們不喜歡的內容。「我自己前幾年有在投一些(學術文章),談關於中國的崛起,說各國是想辦法『反抗』中國的立場。」對此,審查人告訴薛健吾,各國其實沒有在「反抗中國」,或是「不要預設各國要反抗中國的立場,來討論這件問題。」
薛健吾分享某次被退稿的經驗,回覆的審查人告訴他:「所以你用字遣詞,如果提到太多台灣主體性的東西,那你在審查上可能就會比較不順利一點。」他感覺那位審查人的母語不是英文,但難以避免的是,中國相關研究的文章發表前,期刊通常會找了解中國的人來審查,很容易找上出身中國的學者。
影響層面四:監控海外人士
提到中國的海外留學生,難免好奇難道他們沒有吸收西方的民主與人權思維,去反思中國嗎?事實上,中國對海外學生沒有失去掌控,留英的中國人簡中人就分享,他驚訝的發現,許多中國的海外學生,是「出國時間越長,(思維)就越粉紅。」
簡中人認為,重要關鍵是中國的學生聯合會機構,它不是一般學生營運的聯誼團體,而是由中國大使館提供經費去支持。學聯會舉辦各式活動,例如包場請所有學生看中共式的宣傳電影,「也就是大使館有意在增強大家對於中共的一個忠誠度嘛。很多人可能一開始,還不是很粉紅,會因爲學聯的社群越來越粉紅。」蔣不也認同:「很多人都說,說很多人雖然出了國了、翻了牆了,但腦子還在牆內。你接觸到的信息依然還是那樣子的。」
蔣不也分享他對學聯機構的觀察,它不只是凝聚感情的社交場所、鞏固大家對中國政權的支持,還會建立起監控同學的系統。「有中國學生的學校,它(學聯)都會有專人去負責,每個月或者是一兩個月一次的頻率去寫報告。這個報告是交給大使館的。這個學校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最近有什麼輿情,比如說白紙運動,這件事百分之百會被寫進去。」
此外,身為一位中國留學生,剛到歐洲時,多半還是通過中文媒體或微信公眾號吸收消息,像是《歐洲時報》,蔣不指出,《歐時》被視為中共扶持的歐洲黨報,因此其提供的中文消息都是被過濾的,「這是最大、最值得一提的,但是最不明顯的部分。就是它(中國的滲透)通過一種文化語境的塑造。」
即便不是學生,中國仍能透過不同形式去監控個人。蔣不提到,有位維吾爾族的朋友在法國積極活動,每當逢年過節。就會在法國住址收到中國使館寄來的乾果,藉此中國表明「我知道你的住處」作為威脅,「它在監控你的個人,然後它通過這種用監控造成的恐懼進行統治。」
簡中人也說,在國外的六四集會可見這類監控式的威脅,在集會中參與、發表言論的朋友或家人會收到中國國安廳發來的短信,非官方的恐嚇則是有小粉紅的人肉搜索。
影響層面五:數位人權
有中資背景的tiktok在全球有10億以上的用戶,近年美國正考慮禁用。然而,正在德國攻讀數位人權的鄺頌晴觀察,許多歐洲人無懼使用此類中國平台,「他們會覺得,欸,它想要搞香港人、臺灣人、維吾爾人,它這個東西沒有想要搞我。中國拿到我的個資也沒什麼。tiktok上面也沒有什麼不可見人的秘密啊。」
忽略取得個人資料的影響,其實可能讓社會的論述走向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改變。「tiktok,它不是一家只是想要牟利的公司。它牟利以外,它也要向中國政府負責、跟為它服務的這時候,其實這個東西,就是它會讓你看的,也是它想要讓你看的。它其實就是假資訊的來源,其中一個很大的來源。」鄺頌晴舉例,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時,出現許多來自中國的假資訊說,病毒是美國製造的;在俄烏戰爭期間,tiktok也流傳著歌頌俄羅斯開戰的內容與資訊。
馬曉月提出,近年在短影音平台,的確出現許多令人起疑的中國相關內容,形式多是外國人遊覽中國的正向看法,比如分享新疆地區有快樂的維吾爾人跟漢人和平相處,拍攝影片的外國網紅幾乎就像是中國的代言人、傳聲筒。馬曉月分析,拍攝者多半是網紅、到中國的留學生、中國官方媒體合作的外語編輯等。
結語
中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馬曉月認為,中國想藉由擴大影響力,獲得歐洲各國的認同與支持,讓國外反對中共的聲音就跟在國內一樣寂靜。首要的是,中國希望在與美國的大國競爭中,歐洲能夠不偏向美國,更好的是,向中國價值靠攏;其次,更長遠之計是,爭取更多歐洲國家公開支持中國作為,即便是在台灣議題上。
去年(2022)的奧斯陸自由論壇,鄺頌晴對歐洲大眾說:「Our loss is your loss」。他強調,中國持續權力擴張,想要把手伸得盡可能長,「真的不要覺得,是跟你無關。我們只是在前面幫你頂住。」無論是香港、新疆、西藏、台灣等地的困境,都反映著中國的危險,簡中人說:「如果我們不去阻止中共它的勢力擴張的話,它總有一天會,就是說,威脅到我們住在自由國家、住在民主國家的一個人身自由和安全。」
馬曉月提出,中共為了因應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後的敵意,從去年(2022)12月開始,展開新一波的「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透過新的大使們去接觸諸多歐洲國家的政客,並邀約他們到中國訪問,企圖拉攏歐洲政界重要人士,來修復與各國的關係,法國總統馬克宏就是個經典例子。不過,魅力攻勢是否有效,還有待長期的觀察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