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所負責人;教養書作者;男孩的媽。猜猜哪個角色帶給我最多對生命與兒童的洞察(與嘶吼)?
隨著 2022 年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全球局勢加速變化。臺灣國際地位與國家主權定位特殊,有在關注國際消息的人,很難不去多想:若下一個發生戰爭的是臺灣,我們該如何應變?尤其對於家中有兒童的爸媽來說,成人有足夠的能力去取得資訊、預備資源,但兒童是尚未成熟的個體,無論是在外部資源的運用,或是認知的發展上,都有其侷限,因此需要大人的額外協助。該如何在緊繃的戰時或重大災難後協助孩子,有這幾個方向值得嘗試:
正確資訊的傳遞
當孩子問起或說起相關資訊時,直接跟孩子說明。掌握大原則:簡短、清楚、坦白的資訊。
孩子可能從電視、報章,甚或大人之間或同儕口中知道關於這些重大災難或戰爭的資訊,然而兒童取得完整資訊的能力有限,而越小的孩子,越難以組織不同來源的資訊,因而容易發生誤解、錯置、過度想像等情形。明確的資訊可以降低孩子因臆測而導致的不安。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中年級以上),可以鼓勵孩子嘗試搜集訊息並辨識資訊可靠性,也可與孩子討論不同的觀點。
釐清自己希望傳遞的訊息
關於戰爭或災難,你希望孩子知道的是什麼?
面對戰爭或災難,有很多可以談的面向:政治體制與價值判斷、歷史脈絡、道德或人道議題、戰事變化,甚或是單純想讓孩子知道自己很安全、是受保護的。
到底要傳遞什麼訊息給孩子,會因為大人本身的價值判斷、政治傾向、家庭氛圍、孩子的年紀與理解能力……而有所不同。預先思考、擁有自己的立場或觀點,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可以較為從容,也能降低孩子的疑惑或不安。大人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但需要能傳遞安定與接納討論的態度。
提供安全保證
在物理上及心理上提供孩子安全感。
當然,當戰爭或重大災難發生時,沒有哪一個地方是絕對安全的。但對孩子來說,「不確定性」是最大的挑戰,也會帶來最多的適應困難。盡可能在變動中為孩子找到可以安心信賴的事情,可以降低對孩子的衝擊。
物理上可以說明現有的防災措施、已規劃的災難因應策略,例如與孩子一起確認防災包、避難所、逃生路線等。心理上則以肯定的語言向孩子保證:無論如何,大人都會盡可能保護他們;只要他們感到不安,大人都會在旁陪伴。
接納孩子的感受
對於孩子的情緒與情感抱持開放。
孩子可能害怕、焦慮、擔憂,也可能憤怒、悲傷,甚或出於「那就不用再上學」等原因而感到期待。情緒沒有對錯,不批評或貶抑這些情緒的出現,例如「沒必要這麼擔心」、「怕也沒用」、「只知道不用上學,不怕家都沒了」,這些話語會讓孩子對於自己的感受感到混亂、自責,也關上與孩子的溝通之窗。
讓孩子知道:面對這麼重大的事情,任何情緒都可能出現。提供孩子調節情緒的方式:帶孩子在戶外玩、參與家庭活動、關照植物或動物。減少災難相關資訊的暴露,尤其是有畫面的媒介。當孩子的情緒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陪同孩子尋求專業協助。
理解行為問題可能是情緒的展現
孩子可能變得特別任性、易怒、不講道理,那可能是他們展現不安的方法。
孩子通常是十分「行動化」的,當孩子感到憂傷或害怕時,他們通常不像大人的典型反應:落淚、退避、尋求獨處。相反地,孩子通常以「發怒」的方式來展現從委屈、自責到恐懼的各種情緒。平常他們能夠面對的日常波折,例如寫作業不太順利、來自弟弟的干擾等,此時也有可能輕易點燃他們的怒火。
讓孩子知道你看見了他們的行為變化,關切或邀請他們討論。若孩子不習慣談論情緒,則參考前述方式提供孩子安全保證、聲明大人的同在、從事一些調節情緒的活動、給予更多陪伴。
整理大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覺得自己靜不下心來跟孩子好好解釋嗎?覺得對孩子行為的容忍度下降嗎?你可能需要先停下來照看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緊繃的情勢中關照孩子、確保孩子的安全、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很耗費心力的。然而在這些特殊的時刻,大人自己也可能很不安、感到不確定或擔憂,甚至遭逢財物或親人的逝去等,因此優先照看自己的需要很重要。透過生活儀式、情感支持網絡、簡化生活以節省心力等方式來安定自己。宗教信仰或對生命更崇高意義的探詢通常也能提供重要的支持。
以上討論的是大原則,但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有些微調,我們可以依循這樣的方向進行調整:
3歲以下:
孩子本身還不太能理解戰爭或災難的意義,大人只要盡可能做好將孩子的需求考慮在內的物資、避難等各種預備即可。
4歲以上至低年級: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會有大量的提問,但此時孩子的思考會有「非黑即白」的特徵,以及會十分在乎善惡、好人壞人的區辨。此外大約5歲開始,孩子的想像力爆發,對未知或不可見的事物有時會有過度的想像及恐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安全保證以及符合其理解力的簡短明確說法特別重要。
中年級以上:
孩子已可以進行一定複雜度的思考,可以引導孩子做資訊來源和可靠度的判斷練習,培養其面對複雜資訊的自我安定能力。此時大人展現開放、樂於討論的態度特別重要。
青春期以上:
此時孩子的抽象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已趨近成熟,適合做不同觀點、立場的思辨了。鼓勵孩子承擔其有意願的家庭防災避難工作,或邀請孩子共同思考防災避難策略,讓孩子真正成為大人的夥伴。
此刻作為未成年孩子家長的我們,大多十分幸運不曾真實經歷戰爭,因此面對戰爭可能帶來的動盪,我們也十分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顧及孩子的需求,確實是不容易的挑戰。然而921地震、普悠瑪事件等大型災難,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有可能發生。每一次的災難經驗,都提供我們機會去思考、演練「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我們會希望或需要的做法。
而那一天若真的發生了,但你忘了這篇文章提過的所有內容,那也沒關係,只要記得:信任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與孩子可靠的對象,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