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部設藝術銀行扶植台灣藝術家陳學聖擔心人去政息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1/12 03:14:00
最後更新2020/1/13 11:54:41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12)日上午接續週一議程,繼續審查民國104年度文化部及所屬單位預算案。協商過程中提到由文化部主導、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的藝術銀行,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學聖直指,「我支持設置藝術銀行,但希望不要人去政息」。而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鄭麗君則在質詢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時,發現國美館對立委、文化部提供的藝術銀行資料版本不同,引發爭議。

藝術銀行於去年美術節(三月25日)由龍應台宣布正式上路,欲發揚「自己的環境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的理念,扶植國內有潛力的藝術家,再透過「出租」的方式,達到活絡民間市場、提升台灣藝術家能見度,以及培養國民美學素養等目標。

為使作品進入藝術銀行 年輕藝術家忍痛被「打折、收購」

陳學聖表示,藝術銀行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且早已提醒龍應台,但文化部至今仍未改善,他指出,台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是被文化部「收購」的,為了能夠進入藝術銀行,雖然創作被「對折收購、各項作品不二價」也只能摸摸鼻子,再加上館方經費不足,收購價竟全部「腰斬」,使這些藝術家感到非常不被尊重。

其次,陳學聖直指,藝術銀行若只發展國內市場,則與國美館多了一批收藏品的結果無異,將永遠都「出不去」;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雖然文化部是主辦單位之一,但在展覽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藝術銀行卻連個行銷點都排不進去,陳學聖質疑,難道文化部對此連發言空間都沒有嗎?

陳學聖認為,現在藝術銀行所面臨的問題點是,國外根本看不到藝術銀行的作品,但當有民間企業願意代理藝術銀行作品、向國際行銷時,文化部卻又擔心可能「圖利他人」,他擔心地說,「國內展覽你進不去、國外你又不願意授權,我還是很擔心『人去政息』的問題。」

國美館視對象給資料?立委、文化部版本不同

此外,立委鄭麗君表示,根據她向國美館要到的資料,在藝術銀行出租的作品當中,有高達九成都由中央政府機關承租,她質疑,這樣難道未違反當初設置藝術銀行的本意?如何活絡民間市場?

鄭麗君指出,中央政府機關原先就已編列設置公共藝術的預算,雖然並非不容許中央政府機關向藝術銀行承租作品,但基於目前中央政府機關承租率過高的現況,已偏離文化部當初設置藝術銀行的目標,應進行成效檢討。

龍應台澄清,「公共藝術跟公有地空間藝術銀行沒有相關」,民國103年公部門承租率應為三成五,且參考國外案例,如澳洲藝術銀行作品出租狀況,也多由澳洲公部門承租。鄭麗君不解,她向國美館要到的資料寫九成多,但龍應台卻說只有三成多,到底來自中央政府機關的承租率是幾成?她建請文化部補足資料,並列出應改善的目標。

針對藝術銀行資料有不同版本的爭議,立委蔣乃辛建議,當需要委員會作出決議時,各部會主管機關應主動向每個委員提供資料。龍應台表示,已請國美館於一小時之後,重新提供資料給在場委員。

撰文:葉韋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