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林育立俄侵烏將永遠改變歐洲 臺灣是下個關鍵

發佈時間 2022/3/23 09:38:52
最後更新 2022/3/23 09:38:54

【沃草】特約記者周永宸報導

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改變了歐洲長期的外交國防方針,其中德國是態度改變最為明顯的國家之一,從開戰前「支援」烏克蘭5000頂鋼盔被嘲笑,到如今大量輸送德製武器,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除重整防務之外,對俄羅斯、中國等獨裁國家也一改原本的綏靖政策,中國如今更因長期對俄友好關係,陷入兩難境地。資深駐德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林育立指出,2月24日普丁下令發動入侵,可說是永遠的改變了歐洲,德國正式在歐盟承擔了軍事政治責任,歐洲各國也大夢初醒,改變了與獨裁國家合作以維護和平的想法,而在全球架構下,臺灣一定是下一個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

整個歐洲如夢初醒

八旗文化8日舉辦「新德國誕生:俄國入侵烏克蘭如何改變歐洲」線上講座,八旗副總編輯王家軒直指德國過去長期不願在歐洲承擔軍事責任,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不傾向承擔歐洲政治領袖,對外往往稱各項歐盟決策由歐洲整體協議,但如今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宣布提高軍事預算至德國GDP的2%、將德製軍武運送至烏克蘭等積極舉動是過去前所未見,對照先前德國民調,即使在假設德國本土被攻擊的情況下,民眾對於北約出兵的意願也僅有3成。

現旅居德國首都柏林的林育立指出,2月24日可說是「歐洲911事件」,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自我定位,以及俄羅斯與世界的關係。過往德國的對外政策,懷抱發動二戰的愧疚感,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與中國、俄羅斯等二戰受害國家來往之時,其背後精神仍是這種贖罪心理,因此從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到梅克爾執政的數十年間,外交方針就是「與俄羅斯合作,以保衛歐洲和平」,堅信國家之間須依靠合作而非對抗。

懷抱這樣的信念,德國在施羅德時代與俄羅斯建立深厚合作關係,包括建立天然氣管線,直至2月24日俄軍的砲火打碎和平的幻想,3天後蕭茲在國會提出覺悟,「現在不是要合作維護和平,而是要對抗俄羅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如大夢初醒一般。

無法再信任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

林育立解釋,從歐洲人角度來看,19世紀的強權對立,造成分裂的20世紀,美蘇之間40多年的冷戰對立帶來的教訓是,尊重主權、追求和平共存,但2月24日這個理想被俄羅斯武力打破,歐洲情勢與德國政策隨之轉向、從綏靖轉向激進。

林育立表示,其實這些年來德國國內對俄羅斯的質疑聲浪越來越多,例如2021年大選,綠黨就表態要廢除與俄羅斯合作輸送天然氣的北溪2號管線;無論德國還是歐洲,過去兩三年都普遍越來越不信任普丁,但總體上仍維持「跟俄羅斯合作,才能維護歐洲和平」的想法。不過,對俄強硬的聲量越來越大,否則綠黨也不會成為德國聯合政府的3個執政黨之一,而卸任總理後主導北溪1號、2號天然氣管線的施羅德,更在2月24日之後慘遭社會唾棄,所屬的社會民主黨正在考慮開除他。

俄羅斯是能源大國,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一,歐洲高度依賴俄國天然氣採暖,林育立指出,全歐約有三分之一的原油購自俄羅斯、天然氣和煤炭更高達五成來自俄國,現在歐盟不再天真信任俄羅斯,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已設法減低對俄能源依賴,歐盟10日舉行的高峰會也討論此事;雖然尋找替代能源的目標最快也要3、5年才能做出成績,但這也將深刻改變俄羅斯,因為俄羅斯至今無法像中國那樣建立強大的製造業,主要經濟來源仍是出口能源,一旦歐洲切斷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將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打擊,而歐洲在2月24日之後盡一切可能要與俄羅斯脫鉤,因為「無法再信任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

俄羅斯的大外宣

德國社會對俄羅斯的反彈還體現在媒體方面,林育立指出俄國媒體嚴重滲透歐洲各國,其中俄羅斯政府支持的《今日俄羅斯》(RT)擁有多個歐洲語言頻道,也有繁體中文版,所播放的內容就是俄國的「大外宣」,影響操縱歐洲國家的輿論,以德國為例,2015年德國接納大量敘利亞難民,《RT》刻意渲染13歲俄裔少女Lisa自稱被中東臉孔的男子輪姦,造成社會恐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ĭ Viktorovich Lavrov)甚至出面批評德國處理 Lisa 事件不力,結果後來警方調查,Lisa 宣稱遭到性侵的時間點,她安全的待在朋友家。但在查出真相之前,《RT》就藉由該新聞分化德國社會、散播謠言讓對立激化,乃至於影響德國政府。

林育立提到,德國擁有強大的公共媒體,多數德國人接收新聞的管道就是來自公媒,此外德國的媒體生態也可說是多元豐富,因此《RT》在德國影響力不算大,但是極左派和極右派還是會看,即使在歐盟意識到《RT》的危害,在電視頻道將其下架,但是歐洲民眾仍可透過臉書觀看,直到2月普丁對烏開戰,歐洲國家終於全面禁掉《RT》。

中國是否放任戰爭發生?

同時,歐洲也關注一件事:俄羅斯稱侵烏,中國是否事先知情?根據《中俄聯合聲明》的內容,這兩國已準備攜手改造西方主導的全球秩序,如果中國事先知道俄羅斯的入侵計畫卻默不作聲,歐洲將把中國視為發起戰爭的殺人共犯;林育立觀察,德國在近年已逐步檢討對中投資,開始對中國有批判性看法,中國經濟開始慢慢與世界脫鉤,中國因此走向內循環,想要建立民族產業但也還未成功,如果現在證實中國知情卻眼睜睜看著戰爭發生,勢必會影響德國對中的投資決定和態度。

另一方面,如今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也陷入兩難,各國領袖相繼調解停火失敗後,目前有實力調停的國家可能就是中國,但中國要不要做?

臺灣一定是下一個關鍵議題

林育立指出,歐盟因俄烏戰爭,相互合作深化、各國相繼增加軍費重整防務,一改過去仰賴美國維護歐洲安全的心態,認知到歐洲安全必須靠自己,「美國不可能永遠有餘力顧你」,現在芬蘭、瑞典等國家也可能申請加入北約,還有前蘇聯國家也紛紛遞出加入歐盟的申請,如果有一天歐洲國家一起製造核武都不意外,因為「只要普丁統治俄羅斯,他們(歐洲國家)就知道要靠自己」。

同時西方民主自由體制和以中俄為首的獨裁體制之爭也越來越檯面化,中國已被歐盟視為制度對手,在文書報告中以「Rival」來形容,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和中俄的對立將因這場戰爭更強化,歐洲從普丁的例子可看出,只有獨裁國家才會越來越封閉、嚴重的對內鎮壓造成一意孤行的領導人,現在歐洲如此看待俄羅斯,未來歐洲如何看待中國?這是可以觀察的,而在制度之爭白熱化的此刻,臺灣議題一定是下一步被全世界拿出來討論、檢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