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如何爭取國際支持抵抗侵略政府積極遊說各國外僑集會擴大發聲

發佈時間 2024/1/29 08:59:31
最後更新 2024/1/29 09:15:15

撰稿|林威皓

政大國發所碩士,政治是一生志業。看美國籃球、台灣棒球、英國足球,喜歡聽英搖和獨立樂團,熱愛黑幫與活屍電影,能騎車就不會走路。有五隻很吵、愛吃飯、愛喝水的可愛貓貓。

<strong>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引發世界關注、各國紛紛出現反侵略遊行。圖為 2022 年 2 月 27 日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聲援烏克蘭遊行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strong>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引發世界關注、各國紛紛出現反侵略遊行。圖為 2022 年 2 月 27 日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聲援烏克蘭遊行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為了解烏克蘭民間在俄羅斯入侵之際如何以抵抗運動守護國家,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透過五個目標面向做為分析框架,出版了《抵抗俄羅斯:深入了解 2022 年戰爭前四個月烏克蘭的民間防衛行動》研究報告。在上一篇文章《烏克蘭民間這樣做使俄軍付出代價:資訊科技力、破壞活動、訴諸國際》描述了烏克蘭民間如何以各種抵抗方法增加俄軍侵略成本後,本文將檢視另一個抵抗行動的方向「確保外部支持」,讓大家瞭解烏克蘭如何結合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力量爭取國際關注和支持。

這份報告指出,對烏克蘭抵抗俄國侵略的行動而言,國際政治氛圍和公眾支持非常重要,不但能獲得資源方面的協助增加抗敵力量、提高人們對戰爭的關注以強化支持烏克蘭抵抗的國際輿論,也促使國際制裁、對侵略者施加政治壓力。儘管烏克蘭在戰爭初期遭受俄軍猛攻,但首都基輔和政府的核心部門受到保護,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繼續在民選政府的領導下運作,無需在流亡中展開抵抗活動,民間社會也因此保持了讓俄羅斯佔領軍付出代價的能力。

烏克蘭的民間行動者以過去抵抗運動的經驗作為基礎,結合現今發達的科技資訊環境,向外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和個人尋求物質、財政及政治上的援助和支持,並遊說外國政府和企業以增加外交成本、切斷商業聯繫等實際行動來制裁俄羅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烏克蘭的政府部門投入巨大的努力,烏克蘭的民眾也積極透過各種方式為平民和軍隊募集資金、物資,以及激發更廣泛的國際關注。

政府部門:總統澤倫斯基成為人民抗俄代言人

俄烏戰爭中最引人注目的遊說者非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莫屬。自俄國侵略以來,他透過社群媒體與演講喚起國際關注,其演說措辭不僅敘述迫在眉睫的情勢,也強調烏克蘭對俄國入侵的反抗。澤倫斯基「屬於人民、為人民發聲」的形象,贏得國內受眾的欽佩與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渥太華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Nomi Claire Lazar 指出,澤倫斯基將自己塑造成道德權威,在與邪惡的生死之戰中成為「善」的代言人,「他的演講讓我們感覺自己也是行動的一部分」;澤倫斯基的談話總直言不諱,更重要的是,「他的談話是從戰場發出,而非辦公室」。

<strong>烏克蘭 2022 年遭俄國入侵後,在總統澤倫斯基四方奔走下,維繫了國際的關注及支持。圖為今年 1 月 13 日英國首相蘇納克造訪基輔,並宣布將再提供 25 億英鎊軍援(約合新台幣 993 億元)予烏克蘭抵抗侵略。(圖片來源:澤倫斯基臉書專頁)</strong>

烏克蘭 2022 年遭俄國入侵後,在總統澤倫斯基四方奔走下,維繫了國際的關注及支持。圖為今年 1 月 13 日英國首相蘇納克造訪基輔,並宣布將再提供 25 億英鎊軍援(約合新台幣 993 億元)予烏克蘭抵抗侵略。(圖片來源:澤倫斯基臉書專頁)

烏克蘭外交部門也積極爭取外部的非軍事支持,包括遊說國際社會承認俄羅斯是恐怖主義國家,並敦促國際組織關注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為。自 2022 年 2 月以來,歐安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成員國兩次援引「莫斯科機制」(Moscow Mechanism),要求調查俄羅斯在烏克蘭侵犯人權和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專家團亦在報告中確認俄羅斯武裝部隊的暴行,包括以平民為攻擊目標、襲擊醫療設施、強制性交、處決、搶劫和強制驅逐平民至俄羅斯等。儘管烏克蘭要求將俄羅斯逐出聯合國安理會的呼籲迄今尚未成功,但聯合國大會於 2022 年 4 月投票決定,暫停俄羅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

烏克蘭中小企業的抵抗:將軍事和人道需求納入商業模式

烏克蘭的商會組織和企業則尋求以創新的方法吸引國外支持,例如:設立線上平台,方便世界各地直接捐款給烏克蘭當地企業,使它們能夠提供烏克蘭人民免費的服務,有助於彌補烏克蘭經濟和購買力的萎縮。在俄羅斯入侵前,烏克蘭經濟除了在 2020 年因疫情小幅下滑,已連續四年 GDP 成長,尤其中小企業在批發、零售和資訊科技領域的表現更是貢獻良多。

戰爭雖為烏克蘭的經濟和中小企業帶來沉重打擊,關鍵基礎設施被攻擊使商業環境急遽惡化,包括港口關閉、貿易路線中斷、電力短缺、大規模的物質損失,在在加劇烏克蘭企業的生存挑戰。但烏克蘭企業並未因此就範,而是尋求將軍事和人道主義需求納入商業模式中,例如:一位老闆從生產戲劇服轉做生產軍用服裝;兩位牙醫從烏克蘭東部遷到西部邊境,為當地流離失所的烏克蘭人提供免費治療,而他們搬遷初期的租金則受益於烏克蘭政府貸款的協助。

另外,烏克蘭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中心因應戰時環境變化,倚重女性對戰時烏克蘭經濟穩定的影響力,針對希望創業、打算擴大既有業務的女性推動協助計畫,提供培訓、人際網絡連結和融資機會

海外烏克蘭僑民和遊說者的行動:募款並爭取支持

烏克蘭大量的海外僑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烏克蘭外交部指出,除俄羅斯外最大的海外烏克蘭社群位於加拿大和美國,分別約有 120 萬和 90 萬人,另有超過 10 萬烏克蘭人居住在巴西、哈薩克、摩爾多瓦、阿根廷、白俄羅斯和德國。在其他歐洲國家、澳大利亞和南美洲,也有相當多的烏克蘭人。

海外烏克蘭僑民的行動,除了在街頭舉行集會和抗議,也利用社群媒體反擊俄羅斯的不實訊息、爭取外國支持、呼籲外國決策者對俄羅斯進行譴責和制裁等,並以個人網絡提供烏克蘭人民和難民援助,還包括募集資金以幫助烏國抵抗或進行國內人道救援等。在美國的烏克蘭僑民就設立了一個救濟基金來購買醫療設備,並在各地組織支持烏克蘭的活動。

<strong>烏克蘭電視節目主持人 Serhiy Prytula 透過募款行動為烏克蘭購買 FV103 斯巴達裝甲運兵車等多款英國退役裝甲車輛。(圖片來源:Serhiy Prytula X 帳號)</strong>

烏克蘭電視節目主持人 Serhiy Prytula 透過募款行動為烏克蘭購買 FV103 斯巴達裝甲運兵車等多款英國退役裝甲車輛。(圖片來源:Serhiy Prytula X 帳號)

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烏克蘭非常成功地吸引了來自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在 2022 年 7 月前,歐盟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 50 億歐元的援助,以及軍事支援、對烏克蘭難民的支持、對俄羅斯的數次制裁;美國則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 12.8 億美元的人道援助資金和安全援助;世界各國則以雙邊或多國倡議的方式,提供烏克蘭財政或人道主義等非軍事支持。

此外,來自全球消費者、投資者的輿論壓力,也將矛頭指向在俄羅斯開展業務的西方企業,這導致近 1,000 家公司承諾在 2022 年 6 月前退出(或已經退出)、削減在俄羅斯的業務,例如,美國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戰爭的前幾個月就決定撤出經營 30 多年的俄羅斯市場。

大型科技公司提供服務成為戰爭參與者

業務和服務遍及全世界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對烏克蘭提供支持。例如:火箭公司 SpaceX 應烏克蘭政府要求,透過其星鏈(Starlink)系統在烏克蘭啟動衛星網路服務,使當地網站在遭受俄羅斯攻擊時仍能持續運作;共享住宿網站 Airbnb 則為逃離戰火的烏克蘭人提供免費住房;美國大型電信營運商如 AT&T、Verizon、Sprint 和 T-Mobile 在戰爭爆發初期則是提供連結烏克蘭與美國之間的免費通話和簡訊。

社群媒體包括 Facebook、Twitter(現在的 X)和 YouTube 皆限制俄羅斯國營媒體進入廣告平台,並持續對俄國發布的不實和虛假訊息進行事實查核;Microsoft 針對駭客攻擊威脅發出警告;Google 在和烏克蘭政府協商後禁用了 Google Map 中顯示交通狀況的功能,以增加俄羅斯軍隊導航的難度。

在過去,儘管工業持續在戰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私人企業製造坦克、飛機、軍事武器),有時也會在危機期間提供軍隊協助,但企業並不常參與戰場行動。然而俄烏戰爭期間大型科技公司採取的種種行動顯示,企業已成為全球衝突中的行動者。

<strong>基輔市長 Vitali Klitschko(左)與胞弟 Wladimir Klitschko 檢視發放給士兵的「星鏈」通訊模組。(圖片來源:wikimedia)</strong>

基輔市長 Vitali Klitschko(左)與胞弟 Wladimir Klitschko 檢視發放給士兵的「星鏈」通訊模組。(圖片來源:wikimedia)

小結

因應俄羅斯的侵略,烏克蘭的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可說是舉國同心、同舟一命,不但讓俄羅斯佔領軍付出代價,同時積極向國際社會發聲、求援。扮演國家經濟重要角色的中小企業挺住戰火摧殘,用自己所能貢獻的方式與國家共患難;海外烏克蘭僑民不放棄向現居地的社群呼求關注,以捐款和物資援助正在抵抗侵略的母國。

台灣有超過 163 萬家中小企業、逾 10 萬家新創企業,是經濟發展和維繫社會的重要存在,同時有近 3,000 個人民團體參與國際組織,蓬勃而具有活力的民間社會能量在近年的國內外事件中廣受矚目。

從烏克蘭的民間抵抗經驗中反思,面對敵國侵略威脅的台灣,若遭遇戰時,為數眾多的民間團體和企業能扮演何種角色以支持國家的防衛與抵抗?而民間若能建立防衛意識、識別不實訊息,並擁有面對戰爭或災難來襲時自保與助人的能力,就能有更強的韌性和抵抗力,發揮社會力優勢彼此扶持,瓦解敵人侵略的企圖。

註解

1.蘭德公司研究者們採用了「民間對抵抗運動所作貢獻」的五個目標面向做為分析框架,這五個目標面向分別是:1.使佔領部隊付出直接或間接代價、2.確保外部支持、3.拒絕佔領者的政治和經濟鞏固、4.削弱佔領者的鎮壓能力、5.維持和擴大民眾對防衛與抵抗的支持。

2.「莫斯科機制」建立於 1991 年,該機制允許歐安組織的成員國派遣獨立專家組成的特派團隊,調查在其本國領土或另一個歐安組織國家領土上與人權層面有關的問題,其方法包括收集訊息、確立事實、斡旋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