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10年看懂俄羅斯野心烏克蘭人對台灣沈痛呼籲別等中國動手才懂自由的重要

發佈時間 2024/6/28 07:30:57
最後更新 2024/6/28 07:30:58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俄羅斯準備了很多年,也毫不掩飾他們的野心,只是我以前從未想去了解。」27 歲的烏克蘭非政府組織創辦人 Kateryna 日前接受《沃草》專訪,提到從 2014 年以來,即便俄羅斯的野心非常明顯,他也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直到父親作為軍人被俘虜、生死未卜,才開始瘋狂想做些什麼,每天只睡 3、4 個小時,希望幫助烏克蘭。他給台灣人的忠告非常明確:別像我這樣,別等到中國對你的家人動手,才最重要的不是金錢、事業,而是自由。

烏克蘭非政府組織「Благодійний фонд Серце в дії 」(Heart in action;直譯為「心在行動基金會」)創辦人 Kateryna。(攝影/朱乃瑩)

給台灣人的忠告:別等到中國對你的家人動手,才懂「自由」最重要!

記者詢問他對台灣人的建議,他不假思索說,「不要像我這樣,當中國開始對你或你的家人動手,才發現重要的東西不是金錢、不是事業,而是自由!」他自己年輕時,聽到人們說「生活、健康和自由」最重要,只會覺得很愚蠢,「但我現在知道真的是這樣,而烏克蘭有很多失去兒子的家庭,已經非常明白這一點。」

「在烏克蘭,我們說『不懂歷史的人沒有未來』。」Kateryna 在台灣參觀了好幾個博物館,有些充滿大中國史觀,動輒說幾千年前中國在亞洲的霸業,讓他覺得非常無聊,而更喜歡另一個講述原住民如何捍衛自己的山林與尊嚴的私人博物館,「台灣需要學習自己的歷史,並且明白台灣並非一直這麼進步,他們必須為這一切不停奮鬥。」

曾經只想過好生活 父親被俘後一夜長大

27 歲的 Kateryna 出身烏克蘭軍人家庭,但從小使用俄羅斯的社群軟體,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旅行和事業,對俄羅斯的蠶食鯨吞只覺得無能為力、乾脆不理,「今天發生在盧甘斯克、頓內茨克、赫爾松、敖德薩的事情,俄羅斯都準備了很多年,也毫不掩飾他們的野心,只是我以前從未想去了解。」

Kateryna 協助從各國募集物資,送給前線戰地、受戰火破壞的城市,以及戰俘家屬。圖為來自台灣的玩具、衣物、尿布等物資。(來源/Heart in action;沃草合成)

Kateryna 從 2016 年起遊遍歐洲,而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時, Kateryna 正在南部度假勝地敖德薩,一開始以為俄羅斯的目的只是製造恐懼,但一切最後還是會回到常軌,「就跟 2014 年一樣。」 Kateryna 回憶,當地男人們整晚在街道上做汽油彈,等待俄軍到來;他和朋友到海灘上散心,卻看到俄軍快艇駛過、鳥群從岸邊飛起,他認為這是個不祥的訊號,立即打包離開。

當時父親是馬里烏波爾的守軍,3 月 13 日他最後一次收到父親的語音訊息說,「我沒事,至少手腳都還在」,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 Kateryna 瘋狂搜尋各種相關報導、影像,希望知道父親的下落,但太多缺手斷腳、「眼睛變冷」(指死亡)的畫面讓他突然崩潰,將這個工作交給哥哥,自己則開始想,「我還能幫上什麼忙?」

Kateryna 先詢問其他參軍的朋友,得知朋友的部隊需要一台紅外線熱像儀, Kateryna 就上 IG 募集,之後行動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讓他興起成立組織、串連其他戰俘家屬的想法,「我沒辦法幫忙疏散或其他的任務,但我知道怎樣跟歐洲的人們溝通,這是我的優勢。」

Kateryna 在 2023 年成立非營利組織「Heart in Action」,志工大部分是戰俘親屬,他給自己的使命,除了保護戰俘和親屬的權益,也希望向各國募集物資幫助烏克蘭前線,如果烏軍能在前線獲勝,就有更多與俄羅斯談判的籌碼。

他從台灣、波蘭、英國、德國等地募集救護車、飲水、毛巾、兒童玩具等物資,送到前線軍隊和經過戰火摧殘的城市。保持忙碌讓他可以暫時不想父親的處境,「每天只睡 3、4 個小時,其他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和學習新的東西。」

Kateryna 協助從各國募集物資,送給前線戰地、受戰火破壞的城市,以及戰俘家屬。圖為來自台灣救護車與消防車。(來源/烏克蘭網媒平台 Rayon.in.ua;沃草合成)

2022 年 8 月,他在生日前夕收到父親的消息,確認他被俄羅斯俘虜,但完全無法安心,因為他知道俄軍會虐待俘虜,「我們每幾個月就會收到一些(戰俘)遺體,有些已經沒有內臟器官,而他們說這是死於心臟病。」

前(26)日烏俄之間再次交換 90 名戰俘,其中並不包含 Kateryna 的父親。

「中國有一樣的侵略性」 長輩難忘烏克蘭大饑荒:莫斯科政權就是殺戮劫掠的帝國!

Kateryna 的父親是俄裔烏克蘭人,祖父母在蘇聯時期由哈薩克遷來烏克蘭。在蘇聯時代,烏克蘭與哈薩克同時在 1930 年代發生大饑荒,而 Kateryna 記憶中溫柔和善的祖母,總在講到莫斯科主導讓兩國發生大饑荒時顯得憤怒、傷心。他永遠記得祖母說過的故事,那時若一個家庭有孩子餓死,父母會讓其他孩子吃掉遺體,以讓更多孩子活下來。

「莫斯科政權就是到處殺戮、劫掠,才變成今天的龐大帝國!」 Kateryna 語氣略帶自豪,表示立足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基輔羅斯」,才是歷史上斯拉夫人的正統古國,當時莫斯科政權只是個小國。烏克蘭前議員、活動人士 Hanna Hopko 做了一件 T-shirt,畫出 1462 年的莫斯科公國地圖,標語是「make Russia small again」,「我覺得台灣也需要一件這樣的 T-shirt,因為中國有一樣的侵略性。」

位於新北市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曾在 2023 年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攝影/朱乃瑩)

Kateryna 的少女時代恰好與俄羅斯的侵略重疊,但他自己沒有太大的感受,大部分時間都在烏克蘭及歐洲各地工作、遊歷。父親在 2015 年加入烏克蘭軍隊,偶爾會分享前線見聞,「我覺得那是他選擇的工作,無法理解他那些悲傷的感受。」就連父親在全家旅行中,因戰爭創傷而突然情緒崩潰, Kateryna 也只是請他冷靜。

從 Kateryna 的觀點來看,俄羅斯的入侵是「Step by Step」,2014 年由未穿制服的特種部隊、親俄武裝份子攻擊克里米亞、盧甘斯克、頓內茨克、敖德薩的政府大樓,並在前 3 個地方發動「獨立公投」,成功在烏克蘭人民之間製造對立,更開始控制這些原屬烏克蘭的領土,到 2022 年才發動全面戰爭。 Kateryna 擔憂,10 年來的大量洗腦在這次戰爭起了作用,「當時才 10 歲的孩子,現在成年並自認是俄羅斯人、加入俄羅斯軍隊,這非常棘手。」

缺乏國際觀 更易受資訊操弄

「問題不是有沒有上過大學,而是有沒有好好使用你的大腦。」他認為,容易受俄羅斯虛假資訊影響的群體,大部分是從未離開烏克蘭或前蘇聯範圍,「不知道世界是怎樣運作的,就容易被粗暴、聳動的訊息影響。」

一些太常往返於俄烏之間的人,也很容易被洗腦。他很常在工作中遇到俄裔公民抱怨,「(克里米亞戰爭後封鎖邊境)不能直接從烏克蘭飛到俄羅斯,都是烏克蘭政府的錯!」

位於新北市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曾在 2023 年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展出烏克蘭地圖。(攝影/朱乃瑩)

俄羅斯虛假宣傳三大手法 稱「是烏克蘭不想讓戰俘回家」

他把烏克蘭面臨的混合戰分為兩種,一是俄羅斯最擅長的資訊操弄,二是用直接的利益輸送,要求烏克蘭人為其工作,但後者他沒親眼見過,只是耳聞。

關於資訊操弄, Kateryna 在 2014 年以前也常使用俄羅斯的社群軟體 VK(俄語系國家普遍使用的社群網站,目前由俄羅斯國企控制過半股份),上面充斥著「俄羅斯與烏克蘭應該愛彼此,就像蘇聯時代,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氛圍。

如果出現俄羅斯不喜歡的訊息呢? Kateryna 的叔叔住在莫斯科,有次發文說「烏克蘭是很棒的國家」,就被俄國秘密警察上門恐嚇,以工作與家人要脅他刪文。

對於俄羅斯如何扭曲資訊, Kateryna 也深有所感,一位鄰居曾到俄佔克里米亞旅居一年,回來後像是變了個人,整天抱怨烏克蘭很糟糕、俄羅斯比較好;此外,俄羅斯會向戰俘的家人宣傳說,是烏克蘭總統不想讓戰俘回來,「你們應該向烏克蘭政府施壓(投降)。」許多家屬對戰爭法與戰俘人權毫無概念,就容易被俄羅斯的宣傳影響,反將矛頭指向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