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立法院不得不然的體制外行動

發佈時間2014/3/19 15:00:00
最後更新2020/1/2 08:44:11

◎林雨蒼

為何這次政府的行為會引起這麼多民眾自發性的前往立法院進行抗議?許多人會指責這些群眾不理性,不採體制內的方式進行改變。但是,這些團體事實上已經採取了所有可行的方式,包含在公聽會上發言、製作網路文宣引發民眾關注、甚至行文政府要求回應。面對公民團體的訴求,政府的態度一直十分高傲,聲稱「以誠意和人民溝通」,但所有的政策事實上沒有任何改變。最後民眾只好以體制外的行動要求政府重視民意。

目前立法院佔多數的是國民黨,因此國民黨往往在表決時佔有優勢。挾著人數優勢,國民黨無論在程序委員會杯葛議案、或是在院會表決,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曾統計,就去年的9月17日到10月28日,短短的6次程序委員會,國民黨就以人數優勢封殺了各種提案達965案次。其中有許多重大法案,例如選舉罷免法的修正、核四案等等,但因為違背國民黨的意志,因此遭到封殺。其中針對民團所要求的服貿協議修法,民進黨籍委員段宜康有提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及第五條之三條文修正草案」(http://ly.g0v.tw/bills/1554L15391),民進黨籍委員尤美女也提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四條之二、第五條及第九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http://ly.g0v.tw/bills/1554L15395),修正服貿協議的過程,要求「協議協商期間,應向人民主動公開簽署程序及執行之相關資訊,不定期向立法院提出進度報告。」,避免服貿及後續兩岸協議的黑箱問題。但這些議案從10月25日到12月27日期間,最多共被國民黨在程序委員會封殺了8次。

結果立法院就只會通過對國民黨有利的法案,民進黨只能在小案上因為國民黨跑票而通過相關修法。在大案上,國民黨只要祭出黨紀,就只有國民黨版本的法案會通過。

立委應當是反應民意的代表,但在當前,國民黨和民進黨動輒以黨紀約束立委。以國民黨立委陳學聖為例,他在今年1月28日時對《地政士法》覆議案投下反對票,遭到黨紀處分,有兩個會期無法參與國民黨團作業,無法競選黨團幹部和立院委員會召集委員。g0v零時政府曾經就立委的投票意向做出分析,發現同黨立委的投票意向並沒有太多差異。這表示無論是誰選出自己的立委,都不能代表自己的民意。他們代表的是來自於黨主席的黨意。

那麼,國民黨立委會傾聽民意嗎?事實上,反黑箱服貿協議民主陣線、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公民覺醒聯盟多次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上針對服貿協議的內容對政府官員提出質疑,但這些政府官員卻總是迴避關鍵問題。最好的例子就是會議記錄,和中國談判多次的服貿協議,應可拿出許多會議記錄,佐證政府在爭取權益上的努力。但政府官員總是裝作沒有聽到,迴避這個問題。公民覺醒聯盟還特地針對服貿協議傳真文件至總統府要求回復,但最後卻在政府的回應公文中發現政府迴避其中的12點要求及質疑(http://goo.gl/KxE008)。對這些要求,政府的作為是裝聾作啞。而這樣裝聾作啞的政府官員,卻在公聽會上聲稱他們「已經拿出誠意和民眾溝通」。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就曾撰文指出,政府的行為就是認為「我知道,你不知道」,以「讓你知道知道」的答錄機方式面對民眾的訴求。

  1. 民進黨的提案總是遭到國民黨多數封殺。
  1. 官員對公民團體的意見充耳不聞。
  1. 行文政府詢問,政府卻裝聾作啞。

如果民眾的訴求被聽進去,在去年6月21日服貿簽好到今天,至少政府應該推出更多的配套措施,或是以修法、修正內容的方式處理民眾的質疑。但行政院長江宜樺卻在今年3月11日的院會上公開聲稱服貿協議的內容台灣無權修改。江宜樺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還拿出親中媒體旺旺中時民調中心的民調,聲稱服貿協議的支持已經達到了六成;但同時台灣指標民調發布的民調卻顯示的44.5%民眾不支持,僅有32.8%支持。根據台灣指標民調所發布的民調資料,共有73.7%的民眾認同服貿協議應逐條審查,只有總統馬英九、江宜樺等人堅持應儘速通過。

最後,各民間團體已經退到剩下底線了,要求政府至少重視73.7%的民意,落實逐條審查,還在3月17日時在立法院門口召開公聽會,要求內政委員會嚴審服貿,並在立院外面駐守等待消息。但這樣的聲明卻換來當天下午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以一句話、三十秒的方式完成服貿協議的逐條審查。這分明就是給全國要求逐條審查的人民,以及外圍的抗議團體一個巴掌。

張慶忠的行為說明了台灣的立委現在已經不再代表民意,只代表黨意;黨意也不是代表黨員的意志,而是黨主席的意志。這個立法院,已經不再是立法院,而是執政者的橡皮圖章。對於這些公民團體而言,體制內的行動已經用盡,這些團體別無選擇,唯有以體制外的行動,才能讓執政者重新重視民意。沃草最後附上政府舉辦的最後幾場公聽會,請全國民眾一起來看看政府是如何回應民眾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