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從蔡英文兩週年的數據看見了什麼

作者
發佈時間2018/7/9 02:42:00
最後更新2020/1/21 08:30:02

蔡英文政府執政已逾兩年,除了參考從政府部門提出的施政數據,還有什麼方法能得到客觀評價,或是了解人民的想法嗎?為了解人民感受,沃草推出《畫畫看 - 蔡總統的第二年》,不只看官方數據,也蒐集讀者回饋,獲得人民的「真實感受」,並試圖從官方和讀者回饋數據及兩者的落差,檢視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距離,以及台灣未來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畫完了,然後呢?

《畫畫看》的第一步,就是讓讀者畫出自己感受後,能接受到「官方數據」回饋。以蔡政府上任後最常聽到的「陸客不來了」、「夜市都沒人」為例,檢視觀光產業是否受到衝擊,來台旅客人數真的在減少嗎?翻閱交通部觀光局歷年資料,可以看到直至蔡英文執政的第二年(2017),每年來台旅客總數還是在增加。即使這兩年,中國旅客從 4,184,102 人 (2015),降至 2,732,549 人 (2017),減少超過140萬;這兩年的來台旅客總數仍成長了30萬,讓2017年的1073萬來客數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旅客人數雖然下降,2017年總來台旅客仍創新高。

如果再仔細比較歷年旅客成長狀況,可以發現從2008年起,每年來台總旅客數雖逐年上漲,但主要都來自中國旅客的貢獻,2015年中國旅客總人數已達總旅客數的 40%。2008年和2009年甚至還出現「中國以外旅客數略減」的情形。近兩年反而情勢翻轉,在中客減少的情況下,其他國家來台旅客增加了175萬,也讓中國遊客佔全體遊客比例從40%降至25%,扭轉過去「雞蛋放在同一籃子」的現象。

台灣人口「死亡交叉」將臨

雖然來台旅客人數成長屢創紀錄,但台灣自己人口的成長狀況正好相反。二十年間,台灣自然出生人口數從每年三十萬減至不到二十萬,2017年出生人口數僅有193,844人,已逐漸接近自然死亡人口數171,242人。依據國發會2016年提出的評估報告,台灣人口即將發生「死亡交叉」,最快2021年就會邁向負成長,即使最樂觀的人口成長評估,也將會於2025年開始人口減少。

2017年出生人口數僅有193,844人,已逐漸接近自然死亡人口數171,242人。

依據國發會評估報告,最快2021年人口就會邁向負成長。

針對少子化的問題,國際媒體《富比世》也在蔡英文執政兩週年當日,刊出專欄作家 Ralph Jennings 的分析,他直指這將會是台灣經濟主力「高科技產業」的壞消息。Jennings 認為,台灣的經濟主力在消費型電子商品,這類產品的研發需要不斷地跟市場需求結合,而年輕人在這方面比老人更有創意。未來投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口將不斷減少,除了會造成新創公司的產能下降,其他年輕人也必須付出更高的工時,才能維持產業的競爭力。

勞動人口減少,又要維持經濟實力,勞工們勢必得付出更高的工時來支撐整體原有的社會功能。依據政府公布的官方數據,近年勞工工時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每月平均總工時十年來約下降了十小時,蔡政府執政的第一年(2016)雖然較前年度下降了六小時,不過這點應該歸功於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動的立法,讓正常工時規範從「雙週八十四小時」改為「單週四十小時」。而蔡英文政府執政的第二年,月總工時反微幅提升0.1小時。如果蔡政府無法在任內解決少子化問題,可以想見台灣未來的青年人口將更加過勞。

「人民感受」和「官方數據」

未來的年輕勞工可能會因少子化而工時增加,那現在青年勞工族群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沃草蒐集了1,529位讀者在每月總工時《畫畫看》的紀錄,發現他們對工時的「感受」,和「官方數據」有相當大的落差。

依據主計總處官方數據,2017年的月平均總工時為169.6小時,而1,529個《畫畫看》讀者中,只有48位描繪的數據是低於官方平均工時,僅佔3%。絕大多數的讀者所「感受」的月工時都高於169.6小時,平均數甚至高達 187.3 小時,高出官方數據17.7小時。

1,529個《畫畫看》讀者感受的月工時平均數為 187.3 小時,高出官方數據17.7小時。

這樣的結果不一定能推論出官方數據有誤,但至少明確表示出,政府和沃草讀者對工時的「感受」有所差距。貢獻資料的這群沃草讀者有90%在44歲以下,大多數為廣義的青年人。他們所感受(或經驗)到的月工時,平均為 187.3 小時(中位數為 187.4),較官方數據高出 17.7 小時,相當於每個禮拜要多上半天班。沃草也曾於「總統給問嗎」活動中,當面詢問總統如何理解「人民感受」和「官方數據」的差異。蔡總統當時表示這有可能是「資訊不足」的問題,需要持續和年輕人溝通,但對勞動時數的感受,真的有可能因為「溝通」而下降嗎?

同樣從主計總處公布的「就業者之主要工作每週工作時數-按年齡分」另一份資料可發現,25-44歲勞工中,有95%週工時超過40小時、30%週工時超過44小時,以每個月有4.34週計算,即可推算這年齡層的勞工95%月工時173.6小時以上,並有30%超過190小時,顯見青年族群工作時數高出「官方數據」並不只是「資訊不足」的溝通問題,而是在另一項分類更精細的「官方數據」即可計算出來的「事實」。

這也可以和《畫畫看》中的月均總薪資一題呼應,「官方數據」呈現的勞工平均月薪是 49,989元,但1,392位讀者心中的薪資中位數為47,057元,比官方數據低2,932元;並且只有105位所認為的薪資高出官方數據,僅佔 7.5%。

1,392位讀者心中的薪資中位數為47,057元,比官方數據低2,932元。

如果將這個官方數據跟主計總處的另一個公開資料庫「薪情平台」比較,可以發現 49,989 元月均總薪資會落在第六及第七十分位數區間,並逼近第七十分位數。這表示其實有將近 70% 的人薪資是不到 49,989 元這個水準。不過蔡總統被沃草詢問到在薪資上「人民感受」和「官方數據」差異時,雖表示能理解網友對薪資成長的無感,但仍是以「年輕人初入職場薪資較低」回應,忽略掉其實有 70% 的人都未達官方平均薪資,總不能把 70% 的人都視為初入職場吧?

從前兩項數據就可以發現,執政者看到的是「每月工作169.6小時且月薪49,989元」的勞工,但人民感受的卻是「每月工作187.3小時且月薪47,057元」,這之間的差異,正表現出政府和人民的距離。

批判,應該建立在事實之上

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距離,從官方數據和人民感受的差異就可以看得出來。片面性宣傳有利的官方數據,是否也該算是一種應受人唾棄的「官方假新聞」,值得所有媒體去探究。而作為永遠在野黨的媒體,應始終站在批判的一方,檢視政府單方提出的數據,但沒有根據的批判,稱不上為人民發聲,反會讓民眾搞錯監督方向,執政者更好模糊焦點。如何將批判建立在有憑有據的基礎上,這是沃草對社會的期待,也是繼續堅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