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的中國軍演籌劃者被消失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發生什麼變化

發佈時間2025/10/9 10:15:17
最後更新2025/10/13 07:51:02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2022 年 8 月,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時,中共發動圍臺軍演,不但發佈禁航公告,還在渤海、黃海、南海等水域進行實彈射擊。這場軍演被外界認為恐嚇和宣示意義大於實質。

當時策畫軍演的東部戰區司令、負責臺海主攻部隊的何衛東,因此一役成名,並在兩個月後、 2022 年 10 月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晉升為中共中央軍委新任副主席,外界認為是他的路線,受到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肯定。

然而,近來中共軍方、外交高層經歷連番人事震盪,多位原本被外界視為習近平人馬的高官接連被拉下馬,而當初被提拔的何衛東,也「消失」在大眾視野至今。

伴隨何衛東的消失,學者觀察到,中共對臺的軍事動作也出現變化,從原本威嚇臺灣民眾為主的「灰區行動」侵擾,轉變更加實戰導向的演練。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提醒,這樣的轉變看似表面上對臺灣的侵擾減少,但將帶來更大的威脅。

何衛東 2022 年策劃圍臺軍演後升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卻在今年 4 月「被消失」。(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社, CC BY 3.0, 下載於維基百科)

不利美中關係、耗損解放軍戰備能量 中國軍演負面效果浮現

在由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臺海新局:解放軍動態與臺灣安全挑戰」座談會中,馬振坤結合近期中共軍方高層的變動,探討此事與中共對臺軍演方向的變化。

馬振坤表示,從今年 4 月開始,何衛東就突然消失、沒有公開在大眾面前露面。何衛東是在 2022 年 8 月裴洛西訪臺時,中共發動的圍臺軍演,讓他一役成名,尤其是他讓共軍機艦越過海峽中線,並宣布海峽中線不再存在。他後來又被提拔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可以看出,他這個路線得到習近平的支持。

但這幾年下來,也可以看到共軍對臺的灰區行動路線,開始出現負面效應。首先因為臺灣民眾對軍演慢慢習以為常,讓威嚇的效果遞減;接著,雖然軍演耗損國軍海空的戰備能量,但也同樣耗損解放軍海空的戰備,尤其是東部戰區的戰備能量。此外,軍演也不利於兩岸關係、更不利於中美關係發展,尤其是中美兩軍海空兵力,在臺海周邊的互動趨向緊張。

馬振坤表示,共軍在臺海周邊機艦活動,已經由過去的灰區行動性質,轉換為實戰的兵力部署。(攝影/何宇軒)

解放軍重心由灰色行動轉向實戰部署 學者:對臺灣威脅更大

馬振坤說,雖然上述負面效應不是何衛東消失的主要因素,但從 5 月開始,可以發現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共軍在臺海周邊機艦活動,已經由過去的灰區行動性質,轉換為實戰的兵力部署,包括機群編隊、海上船艦的部署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不同。

馬振坤進一步提到,解放軍將領的人事異動,基本上對於整體即戰力沒有影響。現在何衛東的灰區行動路線如果被取代,從目前這種實戰準備的路線看來,應該是另一位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的特色,因為張又俠的治軍模式,從過去觀察,一直是走務實的戰備路線。

因此可以發現,中共對臺相關的軍事活動,已經因為何衛東的消失,而逐漸由製造臺灣社會心理恐懼的灰區行動路線,轉移到做實戰演練、兵力部署的路線;這並不是說它現在就具備成熟的能力,但中共軍力目前在臺海周邊的活動,主要是針對它的作戰需求,來進行各種作戰必要的海空戰鬥訓練。

而這會讓中共過去「採取軍事動作回應臺灣政治形勢」的比例相對下降。除非臺灣政治形勢的發展,逾越了北京所劃設的紅線,對方才會採取比較大規模,如軍演的模式,來展現出它所謂「遏制臺獨分裂」的決心。

馬振坤認為,這些轉變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是,因為軍機艦擾臺的數量規模,看起來頻率會下降,會讓臺灣民眾更容易鬆懈、無感。

對於「實戰化」,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則提到,臺灣國軍其實也有相關改革。例如最近幾年的漢光演習,也根據中共對臺灣的威脅,做了一系列調整。還有像全社會防衛韌性相關的演訓,都是要因應共軍威脅所做的改變。其他像對美國的軍事採購、國防自主的研發,也都可以看到新的變化。但林穎佑直言,國軍改革的速度是不是能跟上中國解放軍進步的速度,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亓樂義認為,應對現代戰爭訊息整合工作的「信息支援部隊」,將會在 2035 年邁入相對成熟期。(攝影/何宇軒)

不是2027?2035恐才是解放軍攻臺高風險期

而對於解放軍可能具備攻臺能力的時間點,由於 2027 年是解放軍建軍百年,中共曾提出建軍百年的目標,雖然未提出具體內容,卻引起各方不同解讀。美軍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曾警告,中共可能在 2027 年對臺灣採取武力行動;繼任的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在去( 2024) 年也提到,中共目標是在 2027 年之前具備侵略臺灣的能力。

但相對於上述常被提到的 2027 年時間點,有學者認為應該關注的是 2035 年。國防安全研究院委任助理研究員亓樂義認為,解放軍去年成立「信息支援部隊」,目的是應對現代戰爭訊息整合工作。他推估,經過 10 年養成,該單位將會在 2035 年邁入相對成熟期。

關於信息支援部隊,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子傑曾撰文指出,該單位的設立,是要打造一體化指揮系統,包括串連各部隊武器載臺相關數據,有效將各部隊資訊即時與戰況串聯。也透過更有效的指揮和管理系統,來提升解放軍在信息、網絡和空間作戰中的能力,藉由支援其他軍種與部隊,進而提高解放軍的作戰效能。

亓樂義也解釋,信息支援部隊就是要去支援建構全軍共用的網絡信息體系,這也是聯合作戰的基本要件。如果沒有該要件,就無法進行聯合作戰。但他強調,這並不是指解放軍在 2035 年一定會對臺用兵,而是說它具備了這樣的能量,而可能會傾向這樣做。這也並不是說現在大家都沒事,而是要強調中共現在正在準備,「而它認真準備才是最危險的」。

習近平(前排右一)視察信息支援部隊。(圖片來源:截自中央電視台)

習近平2016軍改養成的軍官 2035年將開始擔任解放軍要職

林穎佑也贊同 2035 年可能才是解放軍攻臺的高危險期,並且從人才培育的角度來說明。他說,不管怎樣的體系、系統、平臺,都是還要由人來操作;戰爭即便再怎麼無人化,但像是戰略決策,戰略想定,還是要由人來執行,所以必須關注解放軍人才在這方面的影響。

林穎佑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人才與 2035 有關,是因為解放軍在 2016 年軍改後,中共的軍校在2017年進行整併。從 2017 到 2035 年,中間這段大約 18、19 年的時間,就會是一個解放軍剛入伍的軍官,大約升到中校、上校,甚至可能快一點到大校,成為部隊骨幹的時候。因此,在 2035 年,才會是解放軍經過新式教育後的人才,位居重要職務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