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次環臺軍演有什麼不同臺灣能學到什麼

發佈時間 2024/6/13 08:40:45
最後更新 2024/6/17 07:01:51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編按:近年來,中國不斷針對臺灣發動軍事演習,甚至自 2022 年起連續三年舉行「環臺軍演」。然而,中國除了軍事演練,演習背後還有什麼目的呢?臺灣正面臨中國全方位的混合戰攻擊,了解中國演習背後的非軍事意涵,包含駭客攻擊、操作假訊息、打擊國際支持等,對臺灣人認識中國的侵略手段至關重要!

前言

2022 年 8 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引起中國強烈不滿,在裴洛西離臺後,舉辦多天環臺軍演,期間進行實彈射擊,並首次發射飛彈飛越臺灣上空,有輿論認為這是繼 1996 年之後的「第 4 次臺海危機」。

除了該次環臺軍演,中國也在之後舉行多次演習以及軍機擾臺行動,至今最近的一次大型演習,是今(2024)年 5 月 20 日總統賴清德就職後不久,舉行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該次演習把臺灣的外、離島納入演習範圍,模擬兩岸發生戰事的情況,針對性極強。

在軍事演習之外,中國也不斷藉由軍機擾臺飛越海峽中線、以船艦進入我方禁限制水域等方式,以行動否定我方對海、空享有主權。

這幾次的大型環臺軍演,彼此有哪些差異?而這些差異又透露出哪些趨勢或訊息?對於中國創造出的「新常態」,民眾的認知又會帶來哪些影響?本文訪問多位專家學者,從歷次軍演的比較、中共體制運作、以及伴隨軍演而來的駭客攻擊、資訊戰、假訊息等方面,做一次整理。

純恫嚇?共軍發布東風導彈發射模擬動畫落點北高花| 大陸政經| 兩岸| 經濟日報
中國 2024 環台軍演動畫示意圖。來源:解放軍東部戰區微博

2022:實彈射擊,發動層級與完整性最高

近期的幾次軍演中,在層級與內容完整性上,都是 2022 年 8 月、裴洛西來臺那次最高;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該次演習是由中共黨媒新華社公告演習訊息,這表示是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來下達演習命令,也代表是由中央軍委來做跨戰區的演練;至於 2023 與 2024 年的演習,都是由東部戰區發布;雖然參演的過程中,有其他戰區的兵力納入,但基本上是戰區層級的聯合作戰演習。

揭仲說,在 2022 年的演習中,中共發射 4 枚彈道飛彈越過臺灣上空、也用遠程火箭攻擊海峽中線的目標區,進行實彈射擊;在後勤動員方面,演習正式開始前,中共就在東南沿海進行戰前的動員與增援、在中國內陸的幾個城市,也進行傷患後送與處理的演練,可見整個演習過程非常地完整。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表示,解放軍演習有分等級,最高等級的就像 2022 年那次,類似 1996 年的臺海飛彈危機,是對臺灣完整的、精心計劃的大型行動。2024 年賴清德上任後的「聯合利劍」算是次一等級,沒有發射實彈,是以戰區為主導的兵力,來做對臺演習;第三等級就是經常看到的、以飛機越過海峽中線、機艦繞臺等等。他認為,中共畢竟日後可能還要再與賴清德打交道至少 4 年,所以對中共來說,沒有必要在賴清德剛上任,就立刻拉到最高等級。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2022 環台軍演發動層級最高。資料照(攝影/何宇軒)

2023:動員大量空中兵力,針對軍事目標打擊

在 2023 年、時任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後的環臺軍演,揭仲表示,那次與最近 2024 年的軍演很類似。嚴格來說,這兩次都沒有事先警告、原則上是在演習當天才突然宣布;只是因為在前兩天,中方曾經在東南沿海公布一些實彈射擊的航行警告,所以讓外界有所警覺,但演習本身,是在東部戰區一宣布後就開始。2023 年的環臺軍演,與其他兩次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是,那次在空中兵力的動員規模是最大的,從那次演習可以看出,共軍從東西兩面,對臺灣本島的所有軍事目標,發動打擊的意圖。

可能有疑問的是,2023 年 8 月底,時任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時,也有一波演習,該次與先前的環臺軍演是否類似?揭仲認為,從 1 月 13 日臺灣大選結束,到 5 月 20 日總統就職之間,中共就已經在臺灣周邊,進行過 11 次的「機艦聯合戰備警巡」;從演練的完整性、動員規模來看,2023 年賴清德過境美國那次的演習,比較接近這類性質,而與 2022、2023、2024 那 3 次的環臺軍演不同。

2024:結合非軍事單位海警,外島納入演習範圍

至於目前最近的一次的大型軍演,揭仲表示,2024 年的軍演,雖然兵力規模不如前兩次,但這次把外、離島納入演習範圍,同時也讓大量的海警船加入演習,演練的內容也包含在武力犯臺作戰過程中,由海警船艦,擔任輔助性或支援性的任務。

中國 2024 軍演將外島納入演習範圍,並讓大量海警船加入演習。來源:中國海警局

揭仲進一步說明,2024 年軍演,就像是前面提過、在 1 月 13 日到 5 月 20 日之間舉行過的「機艦聯合戰備警巡」的擴大版;它們都是當天無預警地執行、沒有確定的演習區與目標區,裡面有些科目與武力犯臺的作戰有關聯,未來也不排除會再出現類似規模的演習。

由於媒體報導時,常會把 2024 年的軍演範圍與 2022 年那次做比較、以地圖疊圖的方式呈現,但學者提醒,這幾次軍演中,只有 2022 年那次有公布明確的座標範圍,其他次軍演頂多是提供「示意圖」,因此透過畫圖比較這兩次的範圍,意義不大。政大東亞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表示,在火炮或飛彈演習時,要在明確的座標畫設一個區域,這樣民間的飛機、船隻才能迴避,但 2024 年的環臺軍演,中方沒有公布明確的座標。揭仲也說明,由於沒有公布明確座標,周邊的民間飛機、船隻不知道怎麼迴避,也就意味著不會有實彈射擊;他認為,2024 年軍演比較像是一場宣傳戰,不排除是要營造一種「讓臺灣像是被封起來」的感覺。

雖然 2024 年軍演並沒有公布明確座標,但外界討論的重點之一,就是在中共公布的示意圖中,看似非常接近花蓮沿海,因此也有意見認為,這是否意味著共軍已經步步逼近?但林穎佑認為,這可能只是要避開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把這次演習,限縮在只針對臺灣;因為若牽涉到其他國家,可能會讓外界感覺到「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中共也不希望把臺灣議題國際化。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攝影/廖昱涵)
淡江大學戰略所學者林穎佑表示,中國軍演不希望把臺灣議題國際化。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非軍事行動 1:駭客攻擊

除了上述提到的軍事行動,在 2022 年軍演同時,也發生如便利商店、臺鐵的電子看板被駭入,出現攻擊裴洛西的圖片文字等事件。揭仲說,這是在演練武力犯臺前,先用網路戰製造混亂。事實上,類似的攻擊也不只發生在 2022 年裴洛西來臺期間;長年研究資訊戰的民進黨立法委員沈伯洋表示,在今年的 3、4 月,很多資安公司都有發現在一些基礎設施,可能有被攻擊的跡象,因而都必須特別去注意、分析攻擊的方式。

對於這種在軍演期間進行的多方面攻擊,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文軒說明,在習近平執政時期,他統合了所有的國安與軍事部門,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各單位上面有一個更強的「頂層設計」在運作,因此軍演期間同時發生的各種攻擊,並不是各部門各行其事的巧合,因為在國安、軍事領域,都已經高度整合之下,習近平就是透過這樣的領導小組,去作整合與協調。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攝影/廖昱涵)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表示,今年 3、4 月間,很多資安公司發現基礎設施有被攻擊的跡象。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非軍事行動 2:跨平台操作疑美、民生假訊息

除了軍演、基礎建設的駭客攻擊,也不能忽視假訊息的攻擊。國防大學新聞系教授傅文成表示,這 3 次軍演都有看到攻擊國軍的假訊息,而且「發動認知戰的單位,越來越能夠抓到臺灣人的胃口」;他舉例,2022 年裴洛西來臺時,當時的認知戰是透過製作合成圖,宣稱中共海軍很接近電廠、與我方的軍艦近距離對峙,引發臺灣民眾對海軍戰力的不信任。但是到 2023、2024 年,與國軍相關的假訊息,就不只是這樣;它除了還是會強調國軍沒有戰力,也會針對臺灣的年輕一輩士官兵,把認知作戰的目標受眾,越來越精緻化。例如在 2024 年總統就職後,他掌握到的國軍相關假訊息,就包括「恢復義務役1年,是為了讓這些義務役在戰爭中當砲灰」;過去的假訊息是針對整體臺灣人,但現在越來越能精準打擊。在傳播的平臺方面,過去的假訊息可能是先發在微博、微信上,再傳出來;現在則可能透過 TikTok,再流傳到 PTT 或 Facebook 等平臺;媒介也已經從文字、圖片,轉換成影音這種適合年輕人傳布的型態;無論在技術上、傳播能力上,都更加進步。

沈伯洋也表示,2022 年裴洛西來臺之前的假訊息,是先炒作反美的情緒到一定程度後,就說她是要帶來戰爭;其他訊息還包括攻擊臺灣的外交體系,例如臺灣政府付了一大筆錢給裴洛西等等。至於 2024 年,則是在 520 前後,對臺灣的基礎設施作攻擊,像是打缺電等民生議題;藉由強調民生基礎設施出問題,進而說臺灣政府都沒有照顧人民,以弱化賴清德就任總統的正當性。

<strong>中國官媒在 2022 年 8 月 6 日「環台軍演」期間,發布一張解放軍在軍艦上拿望遠鏡瞭望台灣海岸線及山脈的照片,但隨即有專家分析指出,很可能是造假照片,是中國對台進行認知戰及輿論戰的手段。</strong>
2022 年中國透過合成照片,宣稱中共海軍很接近我方軍艦近,引發民眾對海軍戰力的不信任。

非軍事行動 3:孤立臺灣,打擊對臺軍售美商

除了假訊息之外,今年 520 也發生中國商務部制裁對臺軍售美商的事件。包括美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美國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波音防務、空間與安全集團等企業,都被中國「禁止上述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禁止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禁止高級管理人員入境、不批准並取消上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或者居留資格」等。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曾在 520 後的兩岸關係座談會中表示,這些制裁內容,主要針對的是「臺美勾連」。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也認為,這是整個系統性行動的一部分,但這制裁主要是象徵性的,因為這些廠商基本上對中國本來就沒什麼商業上的往來;中國最主要還是透過軍事行動,來表達對於國際支持臺灣,或者是臺灣走向國際的不滿。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攝影:何宇軒
國防院學者蘇紫雲認為,中國是透過軍事行動來表達對於國際支持臺灣或臺灣走向國際的不滿。資料照(攝影/何宇軒)

盟友援助關鍵:臺灣民眾是否有抗敵意識

對於從 2022 到 2024 年這幾次軍演整體透漏的訊息,傅文成認為,中國想要創造一個常態,這包含導彈試射、衛星發射、軍機艦繞臺等,而且軍機艦繞臺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到 2024 年這一次,把演習科目變成可能與臺灣作戰相關的登島、奪島,在強度上,也越來越像是兩岸真正發生武力衝突,而過去不會這麼有針對性。

此外,中國挑選像是 520 就職這種重大事件前後來做演習,釋放出來的訊息就是在說明,它們已經一步一步地在準備好,依照犯臺的各項準備,在試探臺灣,也要試探臺灣民意的反應。

傅文成提醒,民眾對於軍演的警覺性若降低,是個讓人憂心的現象。例如像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能從 2022 年持續到現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烏克蘭具有「民主韌性」,那外界也會想知道,臺灣有多少韌性?若民眾對於戰爭的認知不夠清楚,當中國軍機繞臺、演習、封鎖成為民眾的生活日常,大家也不再關注時,「這對於社會的韌性,不是一件好事」。

傅文成強調,當國外看臺灣問題時,從來就不只是臺海問題,而是區域安全的問題。在打仗時,區域盟友的支援能不能順利地進來臺灣,不論是武器、軍援、情報,「都要看臺灣是不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然就會像阿富汗一樣,美國後來也跑了」;所以臺灣人民對於戰爭的「去敏感化」,其實相當程度也在影響國際的其他盟友,會怎麼看待臺海問題。「簡單來說,我們自己要展現出能夠撐得夠久,那國際給我們的支持才會慢慢增加」。

註解

  1. 中共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由中共最高領導人、亦即現任的習近平直接擔任主席,簡稱中央軍委。
  1. 解放軍將全中國劃分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等五個戰區。
  1. 指成立機構集中權力、由上而下統一籌劃施政運作;有別於中共前任總書記胡錦濤執政時期,個人權力受限、各高層各行其事、被稱為「九龍治水」的施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