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教授馬振坤籲嚴防共軍假借演習由演轉戰突破 24 浬鄰接區

發佈時間 2023/4/18 09:32:01
最後更新 2023/4/18 09:32:03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總統蔡英文日前訪美歸國後,中國突宣布展開「環臺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國防大學中共軍事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分析,去年 8 月美國前眾議長裴洛西訪臺後,中國發動「圍臺軍演」否定「海峽中線」建立新常態,這次則進一步將臺灣海峽「內海化」,直言要譴責「中國片面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馬振坤指出,中國此次採取的「戰備警巡」具備隨時「由演(習)轉戰(鬥)」的能力,也較不會干擾到臺海國際水道,可降低國際反彈,或將成為未來對臺軍事遏制措施的常態,我方則應嚴防共軍藉由戰備警巡突破 24 浬鄰接區。馬振坤更呼籲外界不要對國軍的備戰措施做政治解讀,「國軍沒有避戰,只能備戰,而從軍事邏輯來看,備戰才是最好的避戰途徑!」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所教授馬振坤。(攝影/何宇軒)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所教授馬振坤。(攝影/何宇軒)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18)日舉辦「解析蔡英文總統與馬英九前總統出訪的後續影響」座談會,馬振坤出席與談。

未劃演習區是刻意將「臺海內海化」

他表示,中國這次並沒有像去年 8 月軍演一樣,劃設「圍臺」演習區域、禁航區,而是用「戰備巡航」的名義派遣機艦,對臺海周邊「全域施壓」,顯示共軍刻意將臺灣海峽的定位「內海化」,將中國的海空防線前推到臺灣以東的西太平洋。

馬振坤評估,「中國未來針對臺灣的軍事遏制行動,可能就不會再次劃設特定演習區域,而是採取常態性、無預警的戰備警巡模式,全方位壓縮臺灣海空域的防衛縱深。」

戰備警巡隨時可「由演轉戰」、對臺軍演首現反艦飛彈、參演部隊完全根據實戰需求

馬振坤強調,相較於去年 8 月軍演有導彈(飛彈)越過臺灣上空,引起民眾高度關注,這次演習雖無實彈射擊,但「戰備警巡」即是實機實彈,在巡邏中做好實戰準備,是戰術層級的實戰演練與驗證,也隨時可以「由演轉戰」。

「這次軍演雖然是低強度、沒有實彈、沒有衝撞 24 浬,但威脅程度高於去年軍演。」馬振坤回應提問也說明國軍針對這次演習是高度戒備,「該開的都開了,該拿出來的也都拿了」,因此許多民眾及媒體都見到機動飛彈車當時頻繁出現在街頭,這就是我們的反制措施,「我們把該秀的拳頭秀出來,就降低(共軍)由演轉戰的可能性。」

馬振坤説,共軍參演部隊包括海空軍、火箭軍短程常導(常規導彈)部隊、陸軍遠箱火(遠程箱式火箭炮)部隊等,都進入真實作戰的戰術位置,「常導部隊」更在當晚就轉移到不同發射陣地,「這表示完全是根據實戰需求,迅速進行陣地轉換,以免被我軍遠程打擊。」此外,此次演習也是解放軍第一次將反艦飛彈納入對臺軍演,對我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的威脅性很高。

共軍已具備基本「反介入」能力,但仍不足與美軍航母戰鬥群對抗

馬振坤指出,此次軍演,解放軍航母「山東艦」位於臺灣東方 200 浬,山東艦以東 200 浬則有美軍「尼米茲」航母打擊群相對峙。他指出,解放軍其他編隊艦艇早就在西太平洋就位,山東艦過去會合之後,組成艦隊進行聯合操演、遠海航訓,最遠到將近關島(美國海外領土) 700 公里左右。

他表示,1996 年臺海飛彈危機時,美軍航母可以長驅直入臺灣周邊海域,解放軍只能束手無策,但這次共軍已經具備當年缺乏的「反介入」基本嚇阻作戰能力,「經過30年建設,解放軍確實有基本的遠海投射能力,仍不足與美軍航母打擊群相對抗,但已經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

未來「戰備警巡」將取代「禁航區」以降低國際反彈、慎防中國進一步否定 24 浬鄰接區

馬振坤評估,未來兩岸如果「再有事端」,共軍應該不會再劃設禁航區舉行軍演,而是採取「戰備警巡」提高機艦數量、頻率以對臺施壓,就可不影響臺灣海峽內的國際海空航運、降低國際社會的反彈。

臺灣海峽為繁忙水道,尤其通往東北亞的油輪、貨輪都會經過臺海(來源:臺灣海域船舶即時資訊系統,交通部航港局)

臺灣海峽為繁忙水道,尤其通往東北亞的油輪、貨輪都會經過臺海(來源:臺灣海域船舶即時資訊系統,交通部航港局)

馬振坤也警告,臺灣必須嚴防共軍藉由戰備警巡、聯合操演的名義,進一步突破臺灣的「24 浬鄰接區」。他說明,中國對臺軍事遏制行動共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否定海峽中線」,第二階段則是將臺灣海峽「內海化」(按:依馬振坤的分析,此二階段均已完成),第三階段則是否定臺灣的 24 浬鄰接區主張,逼近 12 浬領海以外。

他強調,任何政黨都需要面對中共對臺軍事威脅,也希望外界對國軍強化自身實力的備戰措施,不做政治解讀而給予支持,「因為對國軍來講,沒有避戰,只能備戰,而從軍事邏輯來看,備戰才是最好的避戰途徑。」

稍後他在回應提問時進一步解釋,「海峽中線」在法律上不存在,而是過去數十年存在於兩岸的軍事活動「默契線」,「他從西側來,我從東側來,最後在海峽中線形成默契」,避免雙方因誤解而導致的非意圖性衝突,但在中國於去年 8 月片面改變現狀後,機艦常態性越過海峽中線,雙方無法預測彼此行為,導致「擦槍走火」的機率越來越高。

馬振坤解釋,(臺灣領海基線往外延伸)24 浬是「限制水域」、12 浬為「禁制水域」,國軍對於任何闖入禁、限制水域的外國武裝機艦都有一定的應處措施,「措施是什麼,大家也清楚。」

他說明,我方海空軍仍會在 24 浬至海峽中線的區域活動,如果對方大批越過海峽中線,我方應對就是(守在) 24 浬,「不是說共軍機艦一直壓迫過來,我們就一直退」;無奈之處在於,「當他(中國)還在(24 浬以外)公海或國際空域時,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去做武力挑釁或攻擊,否則變成我們違反國際法。」

註解

  1. 國際法專家宋承恩曾解釋,沿海國對海域的權利,由近至遠依序有內水(領海基線以內)、領海(領海基線以外 12 浬,與領土一樣具有排他性主權)、鄰接區(中國稱「毗連區」。領海基線以外 24 海浬,沿海國在「有理由」認定船隻進行走私、偷渡、販毒、人口販運等不法行動或基於防疫檢疫等「正當理由」時,可以在此區域執法)、專屬經濟區(領海基線以外 200 海浬,沿海國對捕魚、開採石油經濟資源具有排他性權利,若各國範圍重疊時需要協商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