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媒體產業變化非常迅速,新科技帶來許多創新的機會,但同時也暗藏危機。資深媒體人、《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表示。近年國內外都有透過「Deepfake」深偽技術來變造資訊的犯罪問題,在美國甚至出現利用 AI 技術製作假新聞,並印製成報紙塞到各個住家信箱,形同把假訊息「實體化」。黃哲斌認為,最近爆紅的「ChatGPT」相信未來也會被有心人士拿來做假訊息,「刀子可以做菜、也可以砍人,AI 就是那把刀,要如何正面應用 AI 技術,科技倫理和法律又該如何補救,現在成為國外熱議的話題。」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1月7日舉辦「大疫過後,媒體內容產業的變化與分析」主題講座,邀請黃哲斌分享。他表示,在媒體高度分眾化的時代,民眾傾向接收自己喜歡、與自己立場相似的內容,也可能讓「同溫層」現象更嚴重。對此黃哲斌認為,網路讓資訊打破了過去的寡占市場,「大眾」消逝已成為無法逆轉的事實,這有很多優點,但也有很多後遺症,雖然他對現在的問題無法給出一刀切的答案,但他相信擴大公共媒體規模,讓具公信力、使用率高的公共媒體能提供一個基本的事實,或許會是一個解方。
他認為,在臉書的流量紅利衰退後,現在媒體進入百家爭鳴、以「讀者」為核心創造多元營收的趨勢,找到「讀者」變成每家媒體的重要課題。「你必須知道讀者屬性、他們在哪裡、怎麼跟他們對話,你必須塑造你的性格、凸顯差異,增加讀者的好感與參與程度,包括訂閱、贊助形式的參與。」
臺灣媒體自由度亞洲最高、公信力卻非常低 成為最大挑戰
黃哲斌引用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疫情期間因為民眾有了解防疫、疫苗等資訊的需求,因此全世界媒體信任度與流量相對提升,但疫情過後,這些讀者沒有留下來。其中要注意的是,台灣研究報告中是全亞洲新聞自由排名最高的國家,但媒體公信力卻非常低,這是台灣媒體需要克服的問題。
更大的挑戰是,過去新聞產業從臉書獲取的流量大幅下滑,不得不思考經營讀者的其他策略。黃哲斌形容,如果把「臉書」想像成大型的「購物中心」,而新聞業者開設的帳號是一個個「櫃位」,媒體轉型的過程就像是「從購物中心設櫃,變成經營自己的風格小店」,各家媒體必須積極跟讀者對話,並了解讀者偏好的內容。
離開臉書之後 《紐時》經營 Medium、《華郵》經營 Tik Tok 建立粉絲
黃哲斌分享許多歐美新聞業者經營社群的方式,其主要策略是讓媒體的內部作業透明化,來建立讀者的信任感。例如,《紐約時報》在「Medium」平台上開設帳號,分享公司裡的工程師、產品經理怎麼工作;《華盛頓郵報》積極經營 TikTok,拍攝幽默的短影片訪問公司的資料分析師,向讀者說明自己的工作內容;《彭博社》則是在 YouTube 上發佈短影片,每支影片解釋一個經濟現象,例如何謂通貨膨脹,讓觀眾很容易看下去,吸引了 300 多萬訂閱者,同時提升了付費人數。
又像是,丹麥的獨立媒體《Zetland》,每年會舉辦讀者見面會,一開始是在小型的穀倉舉辦,活動爆紅後改到中大型表演空間舉行。在活動中,由公司內的戰地記者分享自己怎麼在現場進行採訪,總編輯還會上台表演,帶來精彩的歌舞秀。
設立多項品牌、創造多元營收 媒體下一步是推行訂閱制
在觀察諸多國外的案例後,台灣的媒體又如何轉型?黃哲斌分享,台灣比較知名的案例是《泛科學》,由總編輯親自擔綱 YouTuber,拍影片解釋各種科普現象,受到許多讀者歡迎。同時,新聞業者不再只是單純地提供新聞報導,必須經營多元的內容,《天下》雜誌經營「獨立評論」、「換日線」,《聯合報》經營「轉角國際」的品牌,就是多元內容的展現。
在經營社群後,媒體接下來就是推行訂閱制。在過去二、三年,台灣推出訂閱制的媒體也有顯著成長。但黃哲斌強調,訂閱制有一些門檻,「你要跟讀者有某種共識,甚至形成一種隱形的契約,建立讀者的理解、好感後,他們才願意掏出信用卡。開始建立訂戶之後,還要去追蹤訂戶的滿意度,很多媒體會透過大數據了解讀者喜好,以訂戶為核心展開多元營收。」
隨著經營內容的方式改變,傳統的「報導」敘述也產生變化。黃哲斌舉例,美國的新聞網站「Axios」開創了一種他稱之為「不囉唆寫作法」的行文方式,先用條列式列出事件重點,再列點式地一一解釋事件的重要性、細節、各方觀點等,讓讀者快速掌握重點,帶來很高的讀者黏著度,因此獲得廣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