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該重啟核三?耗費3900 億、費時10年、還要面對斷層風險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由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提出、中國國民黨團支持的「核三重啟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即將在下(8)月 23 日投票,當天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立委羅明才等 7 位立委的罷免投票日。
核三能「重啟」嗎?中間經過哪些有爭議的修法?當初為何又要除役?
核三廠全名為第三核能發電廠,位於屏東縣恆春鎮,興建於 1978 年、於 1984 年 7 月 27 日運轉,依法必須在今年 5 月 17 日除役,目前已經除役超過 2 個月。根據修正前的《 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 6 條,核電廠的運轉年限為 40 年,但在今年 5 月,藍白趕在原定核三要除役的 5 月 17 日前,完成三讀通過修法,在運轉執照期間屆滿後,仍可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最長可再運轉 20 年,讓核電廠運轉年限增加至最長 60 年。
目前核一、核二、核三都在役期屆滿後退役。
然而,《核管法》修法只是提供核電廠可以延役的法源依據,但在執行上,無法主動要求主管機關對核電廠做延役或重啟。於是藍白又提出「核三重啟」公投,希望藉由公投的效力,要求行政部門研議重啟核三廠。
臺灣的反核運動和民主運動幾乎是同時進行,環保團體累積相當多論述,其中認為本次公投的核三廠,也存在許多問題,在好不容易除役後,不應重啟。《沃草》整理環團反對核三重啟的理由,大致可以分為「安全」、「成本」、「國安」、「政治」 4 個層面,此外,關於外界對重啟核三常見的迷思,包括宣稱能改善「缺電」與「空汙」,環團也提出解釋。
本文綜合廢核平臺及綠盟、地球公民等公民團體的論述,綜合整理如下:
安全:核三設備老舊、位於活動斷層
在安全方面,核三廠零件老舊、加上蓋在斷層上,有安全疑慮。由於核三廠已使用超過 40 年,部分關鍵設備又長期暴露在輻射中,無法汰換。而當初選址評估粗糙,就蓋在恆春活動斷層上。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指出,由於斷層、地質構造就在核三廠房下方,如果大地震將直接造成廠房破裂、反應爐被頂起,帶來很高的核災事故風險,不是補強耐震就可以解決。
關於選址問題,《沃草》先前也曾報導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王守誠的說法,他表示,其實地球科學家早在 1980 年代就知道核三廠址外是馬尼拉海溝;但在臺灣戒嚴期間的黨國體制下,臺電從核一到核四所有的地質報告,都沒提到斷層,就是要規避相關安全問題、以盡快把核電廠蓋好。
環團也提到,過去核三發生的核安事件次數不但大於核一、核二,2001年更發生全廠停電兩小時導致無法冷卻反應爐,讓臺灣差一點發生核災(此為「全黑事件」)。環團直言,「重啟核三,就是再次把全臺民眾困在隨時可能出事的老車上。」
成本:核三重啟慢又貴,將花10年、3900億
環團提到,重啟核三將帶來巨額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時間方面,核三並不是公投通過就能馬上重啟,因為即便順利,也要花 5 到 10 年,過程包括安全評估、採購零件、補強等措施。
在費用方面,若參考過去國外類似案例,核三重啟需要的資金可能高達 3900 億臺幣。
核三就算重啟,也只能再使用 5 年,因為核廢料至今找不到地方放,只能放在廠內,如果繼續運轉,將產生更多核廢料,未來處理成本更高。
甚至在投入天文數字的經費後,還是可能因為評估無法維修、補強而重啟失敗。環團直言,重啟核三是個高風險、低報酬的投資。
國安、政治:核電廠易成攻擊目標、全民決定核三重啟是霸凌屏東人
在國安方面,環團示警,核電廠很容易成為敵軍攻擊或威脅的籌碼,這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中東戰爭都有類似經驗。即便不是直接被擊中,但若運轉中的核電廠受波及而喪失外部電力,導致反應爐無法冷卻,恐面臨核災風險。
在政治方面,環團強調這次公投缺乏正當性。老舊核電廠能不能繼續用,需要專業的安全審查與成本評估,但這場公投由立法院多數強行提出,就要全民直接投票,將會讓屏東人必須繼續忍受危險、老舊的核三廠,是對屏東人的霸凌。
在公投主文方面,內容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但環團認為,從車諾比、福島核災的經驗可以知道,世界上沒有「無安全疑慮」的核電廠;主管機關如果確認有安全疑慮,那公投又有何意義?環團批評,在野黨想要重啟核三,卻不敢承擔安全風險,再推給主管機關,花費公帑 11 億辦了意義不大的公投。
環團也提到,整個修法與公投案提出,過程倉促,讓應該好好被討論的能源議題,最後只剩下政治操作跟意識形態的對決。當初立法院藍白先以人數優勢強行通過《核管法》修法,放寬核安管制,過程也沒有經過充分討論,甚至在委員會表決時拒絕記名。提案立委在三讀當天才拿出最高機密版強行通過,草率修法。
解決缺電?臺灣不靠核電也不會缺電
對於外界常拿來支持核電的理由,包括宣稱可以解決「缺電」以及「空汙」問題,環團也做出回應。
在回應核三可以解決缺電的迷思時,環團提到,今年 5 月,核三廠正式關廠後,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非核國家。從核電歸零到現在,90% 的日子裡,臺灣都有超過 10% 的發電機組隨時可以支撐用電,證明就算沒有核電,臺灣也不會缺電。
核電也不是臺灣的主要能源,去(2024)年佔比只有4%。但立法院提出核三重啟公投,恐將讓能源政策倒退。
解決空汙? PM 2.5 年平均值已下降
而在宣稱核電能解決空汙方面,環團回應,這 10 年來,核電發電比例從 14% 降到 0%,全國 PM2.5 年平均值卻降低了 35%,火力發電廠的空汙排放也大幅減少了 7 成。環團認為,只要發展綠電跟汙染防治,不用核電也能提升空氣品質。
而在今年,全球再生能源的總發電量更將首度超越燃煤發電,燃煤發電也有望在近百年來首次降至 33% 以下。
環團強調,根據 RE100 等指標要求,科技業如蘋果、臺積電等大廠,優先爭取的都是100% 的綠電,而非核電。 2023年,全世界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是核電的 27 倍,再生能源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國際趨勢。此外,由於核三廠是舊型核電廠,加上臺灣至今找不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也不符合歐盟對永續能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