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第三社會拱出全民總統蔡英文第二任面對艱難挑戰

發佈時間 2020/1/15 14:00:41
最後更新 2020/1/15 14:02:28

備受國內外關注的 2020 總統立委大選正式落幕,總統蔡英文以 817 萬票的新紀錄,順利連任。民進黨席次雖有所衰退,但也再次於國會過半。論者多半強調香港議題、抗中(共)與「芒果乾」(亡國感)在本次選舉中的作用。但在團結抗中與蔡英文、民進黨勝選之外,「第三社會」的浮現,應是本次選舉結果最值得關注的面向。

學運出身的前民進黨幕僚周奕成在 2007 年提出第三社會論,並以此組成第三社會黨。他認為臺灣存在三個社會,以 1945 年為分野,第一社會即為本土社會,以民進黨為代表;第二社會則是外來社會,以中國國民黨為代表;而新興的、主張中間偏左的進步社會力量將終結藍綠的民主惡鬥,超越歷史記憶的衝突,這就是「第三社會」。

在本次選舉中,在黃國昌/時代力量與柯文哲/臺灣民眾黨的號召下,過去面目模糊的中間選民有了更清楚的政治性格,其所形成的第三社會更與第一社會共同拱出了全民總統蔡英文。但代表第二社會的中國國民黨勢力仍強大,進步派/臺派可能對選舉結果的過度樂觀,反讓第二任蔡英文政府面臨更艱難的考驗。

作者認為,第三社會更與第一社會共同拱出了全民總統蔡英文。但代表第二社會的中國國民黨勢力仍強大,進步派/臺派可能對選舉結果的過度樂觀,反讓第二任蔡英文政府面臨更艱難的考驗。圖:總統府

作者認為,第三社會更與第一社會共同拱出了全民總統蔡英文。但代表第二社會的中國國民黨勢力仍強大,進步派/臺派可能對選舉結果的過度樂觀,反讓第二任蔡英文政府面臨更艱難的考驗。圖:總統府

第三社會浮現,拱出全民總統

本次選舉除總統蔡英文以 817 萬票的新紀錄順利連任外,國會方面的變動更值得重視。親民黨未達 5%,無緣續留國會;柯文哲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則大有斬獲,時代力量與中國國民黨亦在得票或席次上有所成長;民進黨席次雖有所衰退,但也再次於國會過半。我們不妨從幾個選舉數據,進一步探討這場選舉所呈現的政治、社會意含複雜的面貌。

首先,就投票率而言,此次總統、區域、不分區立委都開出七成五左右的投票率,較 2016、2018 兩次大選多出近 10% 。背後的原因,應是兩大陣營的強力催票。換言之,出門投票的不只是支持蔡英文的選民,支持韓國瑜的選民也踴躍出門,但最終仍以支持蔡英文的選民佔絕對多數。

蔡英文的得票數,約當民進黨、臺灣基進、時代力量、民眾黨、綠黨、一邊一國等臺派/非藍營政黨的政黨票總和。但民進黨的政黨票較上次減少約 60 萬票,比臺灣基進與綠黨的票數總和略少,考量投票率提升,各政黨選票增加的情況下,民進黨的得票減少顯非受臺派小黨配票影響,而是本身產生衰退,原因或為不分區多是政治分配、選戰主軸主打抗中保臺,忽略民生政見攻防有關。至於臺灣基進與綠黨,其得票與選前民調落差不大,也很難說是民進黨吸走選票。

小黨仍是觀察本次大選的重要指標。經過這一次大選廝殺,民眾黨與時代力量兩黨「走自己的路」態勢明顯,可說是徹底脫離泛綠。兩黨選票合計約達 260 萬之譜,如果投票率打個折回到 2016 年的 66%,差不多就是 230 萬。而兩黨在各地得票率都相當穩定,多半與全國投票率相去不遠,分佈遠較民進黨或國民黨支持者均勻。

這約當 200 萬到 300 萬之間的民眾,過去就以「中間選民」之名,被視為左右臺灣政局的關鍵力量,但它始終面目模糊,遊走於藍綠橘之間。如今,藉由臺灣民眾黨/柯文哲與時代力量/黃國昌的召喚,「中間選民」以兩黨支持者的面貌,展現出更清晰的政治性格:尋求改變、尋求民生改善、尋求社會公平與尋求效率。

對於中間選民的存在,學運出身的前民進黨幕僚周奕成曾提出第三社會論。他認為臺灣存在三個社會,以 1945 年為分野,第一社會即為本土社會,以民進黨為代表;第二社會則是外來社會,以中國國民黨為代表;而新興的、主張中間偏左的進步社會力量將終結藍綠的民主惡鬥,超越歷史記憶的衝突,這就是第三社會。

周奕成的第三社會論,欠缺扎實的社會研究作底,頂多撐得上是政治參與、觀察者提出的簡單假說模型。但這次的選舉結果,可說是印證了周奕成的第三社會論——儘管臺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的支持者能否稱得上中間偏左,仍有待爭論。而蔡英文破紀錄的 817 萬票,即是第一社會聯合第三社會的結果。

在第三社會以顯著的政治性格現身的此刻,第一社會與第三社會之間的差異如此明顯,使得這個聯合更別具意義。我們幾乎可以說,蔡英文在本次的選舉成功的獲取了「全民總統」的肯定。

2000 年,以少數當選的陳水扁,期待以「全民總統」的理念鞏固臺灣社會,為此擱置民進黨的臺獨議程,尋求與中共展開對話,提出「四不一沒有」、「未來一中」,邀請中國國民黨軍人唐飛擔任閣揆,但唐飛不只飽受中國國民黨責難,雙方合作更僅百多天就破局;而民進黨釋出的善意被中共無視,中共偏好蘇起暗含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而不接受擱置統一進程,暗含臺獨可能性的「未來一中」。此後,沒有人相信全民總統這個政治概念是能在兩黨對抗與中共施壓的情況下做到的。

2008 年,拜陳水扁貪瀆案所賜,前臺北市長馬英九以將近 766 萬票, 58.45% 的得票率的壓倒性支持當選總統,同年稍早親民黨、中國國民黨整合成功,奪得 81 席立委。中國國民黨在行政、立法兩院的全面優勢,加以主張以「各表」掩飾「統一」的「九二共識」,受到中共認可,可說距全民總統不遠。但彼時,第三社會的性格仍未確立,仍在藍綠陣營之間遊走;而臺灣的獨立自主,也在「九二共識」之下蒙受陰影。

2008 年,拜陳水扁貪瀆案所賜,馬英九以將近 766 萬票, 58.45% 的得票率的壓倒性支持當選總統,加上 81 席立委,可說距全民總統不遠。Rico Shen@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2008 年,拜陳水扁貪瀆案所賜,馬英九以將近 766 萬票, 58.45% 的得票率的壓倒性支持當選總統,加上 81 席立委,可說距全民總統不遠。Rico Shen@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全民總統與新國家認同

2020 年,在先行的時代力量與後發的臺灣民眾黨出擊下,第三社會的性格基本確立,而同時獲得兩個社會支持的蔡英文,可說是總統民選以來,最接近「全民總統」的一位政治人物。成為全民總統的原因不只是選票上得到兩個社會的明確支持,更重要的是,蔡英文承續李登輝以降縫合中華民國與臺灣的努力所提出的「中華民國臺灣」明確地成為社會公約數。

儘管臺灣社會未必有所意識,但如何處理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是歷任民選總統無法逃避的必答題。從李登輝時期的「中華民國在臺灣」與卸任前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到陳水扁時期的「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與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中華民國與臺灣完成基本縫合,即便是主張兩岸同屬一中、治權分立的前總統馬英九,雖不願意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等同,但也無法過度切割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以「中華民國的命運與台灣緊密相連」作為標準論述。

在蔡總統執政之初,民進黨政府並未為此做出定調,而是保留與中共對等交換意見的空間,在論述上,或以中華民國,或以臺灣,並未將兩者關係做出明確闡述。「中華民國臺灣」最早出現在 2016 年《讀賣新聞》專訪之中,但蔡政府並未將其作為標準表述,而是持續地視情況以中華民國或臺灣自稱。直到 2018 年國慶演說才又再度使用這組詞彙,更在 2019 年 1 月新年談話「四個必須」之後成為固定用語,在 2019 年 1 月 2 日回應習五條時再次引用。五月底,反擊苗栗縣議員「有錢是爸媽」的言論時,也再次強調「我們反對統戰,反對『一國兩制』,堅守中華民國臺灣的主權和尊嚴」。

一面是台灣和中國長期分立的政治事實,一面是總統、立委與地方選舉的親身實踐、一面則是解嚴後教科書的臺灣化與自由社會化的意識形態影響,蔡英文帶有主權自主獨立性格的「中華民國臺灣」逐漸成為多數臺灣人的共識。 2019 年以後,連結政治體制與主權地位的「中華民國臺灣」,幾乎成為蔡總統在發表有關國防、外交(兩岸)議題時的固定自稱,也受到多數國人的認可(即便第一社會的民眾可能偏好臺獨,但並未排斥)。

相較之下,在習五條具體揭露「九二共識」的一中意含之後,無法與中共及一中切割的中國國民黨版「九二共識」則失去了臺灣民眾的多數支持。這是在候選人特色、能力之外,第三社會之所以選擇蔡英文,而不選擇韓國瑜的重要因素。而這個深層國族認同的變化,正是「香港因素」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

在「中華民國臺灣」打造的國族認同之下,臺灣與中國分立成為基本共識,但與第三社會結盟的第一社會,也難以挑戰「中華民國」,遑論持續推動黨國遺緒清理與轉型正義工程。這不只表現在柯文哲「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做什麼」的思想身上,更可以從時代力量本次將各種訴求重分配的社會政策皆冠以「正義」之名,卻獨漏作為該黨創黨六大主張的轉型正義可以看出。在 2020 年 5 月促轉會熄燈,與黨產追討相關司法程序結束之後,轉型正義很有可能從臺灣主流政黨的政治議程中消失。

2016 年 10 月 6 日,蔡英文總統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第一次提出「中華民國臺灣」的用法,但直到 2018 年國慶,中華民國臺灣才逐漸成為蔡政府固定的語彙。圖:總統府

2016 年 10 月 6 日,蔡英文總統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第一次提出「中華民國臺灣」的用法,但直到 2018 年國慶,中華民國臺灣才逐漸成為蔡政府固定的語彙。圖:總統府

韓國瑜未獲中間選民青睞,卻催出前所未有的保守勢力大團結

作為第二社會的代表,中國國民黨推出的韓張配落選,黨內陷入一片檢討浪潮,不只前總統馬英九子弟兵、善於掌握風向的羅智強直接發難,現任主席吳敦義率一級主管請辭,蔣萬安、黃昭順等中常委也紛紛請辭呼籲改革。黨內甚至出現呼聲,要求檢討中共與藍營人士長期視為中臺關係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中國國民黨是將由韓國瑜再次上演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姿奪得黨主席;或是能由青壯派延續馬、朱、侯務實「革新保臺」路線;又或是樹倒猢猻散,出現出走潮?都是值得關切的變化。

平心而論,本次中國國民黨的表現並不算太差。雖然在大局勢轉變的情況下,選擇擁抱保守派,再製洪秀柱路線的中國國民黨,未能連結第三社會,共同包圍民進黨,致使本次無論是總統或不分區得票,都遠低 2018 年縣市長選舉。

但是,韓張配雖然落選,其得票 522 萬仍遠高於 2016 年同黨的朱王配,甚至也超出同年朱王配與一般視為泛藍陣營的宋徐配相加,更超出民進黨因陳水扁貪瀆案而陷入低潮時的長昌配。在本次選舉,中國國民黨也取得了 472 萬的政黨票,約為總統票的 85 %。

我們可以說,在洪秀柱路線與韓國瑜的表演長才下,臺灣保守派的實力被徹底激發出來。這兩個數字,可說是臺灣保守派的基本盤與鐵票。而它不只遠高於民眾黨與時代力量斬獲的政黨票,更與民進黨本次的政黨票數相近,顯示臺灣保守派的實力堅強。

臺灣保守派的堅強實力,在區域立委選舉更為明顯。在區域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單獨獲得 638 萬票(45.2%),若合計蘇震清、趙正宇、林昶佐、洪慈庸、陳柏惟等合作、禮讓的席次,則民進黨與其盟友共獲得 689 萬票(48.8%);而中國國民黨方面,則單獨獲得 582 萬票(41.2% ),若合計禮讓與立場接近的李翁月娥、傅崐萁與高金素梅,則有 600 萬票(42.5%)。

儘管區域立委層次,政黨或保守與進步並非是唯一因素,選民服務帶來的風評,有時更具影響。但地方民代也是政黨在地方發展的第一線,掛上特定政黨或抱持特定意識形態的地方民代的實力,也是這個政黨或意識形態對地方滲透的能力。更不要說眾所周知,民進黨內部也不乏保守派或地方派系的存在。而多半為兩強對決的區域立委,也能清楚顯現二分法之下民眾的價值選擇。從政黨票、總統票與區域立委得票來看,臺灣保守派的勢力仍相當強大,進步派議程的未來,遠不如單看蔡總統 817 萬得票與第一、第三社會政黨票合計數字所得的樂觀。

韓國瑜未獲中間選民青睞,卻催出前所未有的保守勢力大團結。在洪秀柱路線與韓國瑜的表演長才下,臺灣保守派的實力被徹底激發出來。圖:韓國瑜 Facebook

韓國瑜未獲中間選民青睞,卻催出前所未有的保守勢力大團結。在洪秀柱路線與韓國瑜的表演長才下,臺灣保守派的實力被徹底激發出來。圖:韓國瑜 Facebook

第三社會的發展,將左右臺灣命運

在第一社會與第二社會仍舊堅強的情況下,第三社會的發展將徹底左右臺灣命運。

「中間選民」,也就是第三社會,以打著公平正義與國家治理的兩黨選民現身,其政治性格獲得進一步的確立——尋求改變、尋求民生改善、尋求社會公平與尋求效率。從周奕成提出第三社會論,到第三社會到在政治上產生自主能動,臺灣社會花費了 12 年的時間。在 2020 年,第一社會與第三社會的聯合,成功地將蔡英文拱上了全民總統的地位。

但是,第三社會的浮現還沒有成為一個穩定因素。無論是 2008 年或是 2020 年,兩個社會的聯合,面對的都是一個極端人物所代表的勢力。如果第三社會只會在這個狀況下浮現它的政治意志,那麼它的鞏固與否將會是未來十年的問題。

儘管相較於 2008 年,第三社會顯示出了更明確的政治性格。但正如民進黨存在地方派系與幕僚菁英之間的差距;第三社會內部的兩個黨派:時代力量與臺灣民眾黨的支持者仍有顯著的差異。不只作為兩黨代表人物、催票明星的黃國昌與柯文哲兩人不同;兩黨本身在價值觀、議題優先順序與政治操作上仍有所差距。

以黃國昌/時代力量與柯文哲/臺灣民眾黨所彰顯的政治理念來看,至少存在「公平」為先與「效能」為先的兩個分野。在政治技術上,以突顯批判力為主的時代力量也與善於操作話術的臺灣民眾黨大相逕庭。

在臺灣民主運動歷史發展脈絡下,臺灣政治形成了民進黨/臺派/進步派 v.s. 中國國民黨/統派/保守派的基本框架。民進黨/臺派/進步派要打倒中國國民黨/統派/保守派只有進行社會統合,也就是與第三社會組成統一戰線。但這個統合工作卻不是進步派或第三社會本身會發動,而必須由代表第一社會,承續民主運動政治力量,想要打倒中國國民黨的民主進步黨來發動。在第三社會以兩個性格不同的政黨產生自主能動,前途未明之際,這個統合的過程也就必然隨之充滿變數。

選後,在柯文哲心腹蔡壁如拋出結合中國國民黨與時代力量的「在野大聯盟」之後,時代力量與臺灣民眾黨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競合。第三社會的未來,此刻仍相當混沌。而這個混沌,是每一個臺派或是進步派應當關心的問題。因為,第一社會與第三社會的聯合是目前臺派/進步派在政治上唯一打倒統派/保守派的方法。但第三社會卻未必必然與第一社會結盟。

究竟,第三社會是分為保守與進步的兩個勢力,重新回到民進黨/臺派/進步派 v.s. 中國國民黨/統派/保守派的基本框架之中;或是能夠成功打造一條中間偏左的團結道路,打造堅強的第一社會與第三社會結盟;亦或是成功壯大成為臺灣社會主流,吞併第一、第二社會?

還是,第三社會會走向最糟糕的兩個結局——由第二社會徹底收編,甚至是崩解了第一、第二社會之後也無力維持自身存在,造成三個社會的徹底崩解?第三社會的走向,將決定臺灣政治的未來。此刻,考驗的不只是臺灣人的政治智慧,更是考驗第三社會領航者的智慧。

第三社會的走向,將決定臺灣政治的未來。此刻,考驗的不只是臺灣人的政治智慧,更是考驗第三社會領航者的智慧。圖:zhenghu feng (CC BY 2.0) / Uknah (CC BY-SA 4.0) 

第三社會的走向,將決定臺灣政治的未來。此刻,考驗的不只是臺灣人的政治智慧,更是考驗第三社會領航者的智慧。圖:zhenghu feng (CC BY 2.0) / Uknah (CC BY-SA 4.0) 

未來四年,蔡政府面臨艱困挑戰

第三社會浮現,與第一社會聯手將蔡英文拱上了全民總統的地位。但全民總統背後的治理難題,卻不是她的多數支持者可以理解的。

就如前面所分析的,在國內外矚目的 817 萬高票背後,是仍然強大的保守勢力,以及初步確立且相對破碎的第三社會。未來四年,蔡英文政府不只要面對國民黨領軍的強大保守勢力、維繫黨內進步與保守,地方派系與社會賢達之間的力量平衡,更要回應來自自認大勝的第三社會及進步派力圖推進的改革議題。

在國會方面,時代力量席次維持三席,臺灣民眾黨以五席之姿取代親民黨,兩黨都有明顯異於藍綠的政治支持者,國會將更加碎裂。小黨為求生存,必須藉由少數席次爭取最大曝光,勢必用更鮮明的立場進行政治表態,以獲得媒體與輿論關注。政策形成在國會階段,將會更欠缺妥協的空間。

在政治局勢之外,當前的臺灣仍面臨分配不均、少子化與環境等重大議題。未來四年,經濟面向問題如資金回流與產業扶助;家庭社會面向問題如長照、托育、居住、勞動;城鄉國土面向問題如農業災害、農產銷售與地方勢力;環境方面如氣候變遷、能源與碳排等都勢必需要面對。而隨著 2027 年將近,前年因逢 2018 大選及挫敗而停擺,影響將更為的勞保年金改革也是蔡政府必然需要拆解的政治炸彈。

此外,第三社會業已提出的礦業法、打房等議題也必然在兩小黨競爭之下,持續加碼喊價。在國會破碎,國家整體政經社結構面臨轉型需求的況下,蔡政府若要持續改革,必須設定自己的政治議程,掌握改革步伐,強化溝通,爭取民眾認同。若仍延續林全、賴清德內閣時期的溝通策略,則臺派與進步派重演 2018 的大敗已經是無法避免。

長期而言,第三社會浮現,取而代之的則是不少臺派的理想政治局勢:由民進黨成為臺灣自民黨,藉由建立臺灣的五五年體制——以穩定保守吸納部份進步主張的長期執政,以完成國家改造——成為夢幻或遙遠的理想。

眼下,從臺派/進步派的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妥善未來四年的改革進程,並盡力爭取第三社會的認同,保持第一與第三社會的結盟關係。在第三社會兩黨努力「走自己的路」,而柯文哲更有意角逐 2024 年總統的情況下,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也是作為全民總統的蔡英文,無可迴避的任務。

從臺派/進步派的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妥善未來四年的改革進程,並盡力爭取第三社會的認同,保持第一與第三社會的結盟關係。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也是作為全民總統的蔡英文,無可迴避的任務。圖:總統府。

從臺派/進步派的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妥善未來四年的改革進程,並盡力爭取第三社會的認同,保持第一與第三社會的結盟關係。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也是作為全民總統的蔡英文,無可迴避的任務。圖:總統府。

註解

  1. 指日本自1955年出現的一種政治格局,即長期維持自民黨為執政黨、社會黨為最大在野黨的穩定兩黨政治狀態。資料來源:中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