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在地代表當地人不一定會因觀光發展而受惠

作者
發佈時間2014/7/13 02:33:00
最後更新2020/1/10 03:19:58

昨(12)日東區經貿國是會議上引發眾多討論的陸客「一條龍」模式,在今日的經貿國事會議中繼續發酵。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代表,楊惠菁除了針對本身弱勢教育提出建議之外,並以台東在地人的身分強調,在地人未必會因為大量湧入的大陸觀光客受惠。

在昨日的會議上,宜蘭縣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耀德表示,目前中國旅遊在台灣採用一條龍的經營方式,許多陸客消費的店家都是中資透過第三國家以外資的方式經營,台灣業者根本賺不到錢。宜蘭縣政府計畫處處長李守正則表示,中國從二十年前在東南亞地區就已採用一條龍的經營方式。但陸委會經濟處研究委員高銘村卻認為,外界對中國旅遊業者「一條龍」的解讀是誤解。因為台灣限制陸資不能承攬國民旅遊,只能販售機票等少數業務,而且台灣服務業品質比大陸好,「大家還是會選擇台灣的旅行社。」陸委會官員認為中資透過第三國家以外資經營後不算是中資,認知明顯與旅遊業者不同。

身為土生土長的台東人,楊惠菁表示,目前雖然有很多陸客來東部旅遊,但是政府並沒有完善的規劃以帶動地方發展。陸客遊覽車往往只到固定幾個地方以及固定店家,地方受惠有限還嚴重影響個別地方的交通。她認為在地人不一定會因觀光發展而受惠。

對於弱勢家庭的就業問題,楊惠菁觀察到,雖然勞動部已安排弱勢家庭的就業課程,但許多弱勢家庭家長因為領有社會補助,本身可能有職能不足等各種原因,所以上課受訓意願較低。他希望政府可以有更多的配套措施幫助弱勢家庭的家長就業。勞動部官員則回應,這些問題必須針對受訓者進行個別的諮詢,才能了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圖為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代表,楊惠菁在經貿國是會議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