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事件一周年,台灣的土地正義到底進步了多少?長期陪同大埔自救會一路走來的台北大學教授廖本全沈痛指出,雖然今年一月初,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判決,內政部徵收大埔土地過程不合法規要求應撤銷,苗栗縣府拆除建物違法,張藥房等四戶勝訴;但是,作為徵收法源的《土地徵收條例》仍問題重重,廖本全認為若不修法建立嚴謹的行政程序以及補償合理標準,強制規範徵收必須依據公益及必要性,土地正義的實現仍將遙遙無期,大埔事件還會重演!
7月18日,捍衛苗栗青年聯盟、大埔自救會及遭強拆四戶在張藥房原址舉辦「公義,不會忘記」音樂會,紀念張藥房等四戶遭苗栗縣政府粗暴強拆屆滿周年。目前,張藥房等四戶雖然獲得了高等行政法院的勝訴判決,但內政部及苗栗縣政府依然不願對「原地重建」作出承諾。
廖本全表示,自大埔強拆事件引發社會公憤,大眾自主為大埔案積極串連、發聲,構成聲勢強大的「拆政府」輿論和行動,今年初詹順貴律師協助大埔四戶進行行政訴訟亦獲勝訴,一連串公民行動構成的強大社會壓力,讓政府不得不認真檢視土地徵收制度中隱藏的弊端,終於願意面對「協議價購」與土地徵收審議等核心問題,開始針對制度進行小幅檢討與讓步。
不過,過去政府徵收依據「公告現值加四成」的價格不合理問題雖受關注,目前朝向以「市價」做為徵收補償標準進行修改,但整體思維仍聚焦「金錢」補償,完全迴避浮濫徵收的問題。另外,以往審議土地徵收的會議過程,徵收區域居民、社運團體等公民參與往往被拒於門外,目前會議雖然已比以往開放,但仍免不了發生黑箱審查的案例,土地徵收的公益、必要性也仍未提出任何具體標準,更遑論透過行政聽證釐清爭點,作為審議時的主要考量依據。
針對這些發生於體制內的改變,廖本全以詼諧的方式表示「經歷了大埔事件後,政府已開始『小變』,但並無『大變』,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就好比人體開始排水減緩水腫症狀,但仍嚴重『變』祕」,若不積極從徵收的公益、必要性與比例原則等根本的問題著手改善,土地浮濫徵收造成的社會不正義將不斷持續下去。
土地徵收條例不修 正義難以實現
廖本全指出,立法設置《土地徵收條例》的原始用意,是為了規範會對人民土地、建物等財產及權利造成重大影響的徵收行為。但是,從中央主管的科學園區,到地方政府的都市計畫,各項土地徵收案之所以不斷引發爭議,主要原因在於《土地徵收條例》的修法不願透過正當行政程序以杜絕浮濫徵收,從而造成諸多「土徵惡果」。
廖本全以「邪惡」來形容現行法案,舉出充滿爭議的協議價購機制,並指出雖然三年前土徵條例修法時,行政院版改採「市價徵收」。但是,此次修法仍無法脫離只要花錢補償就能隨意進行徵收的思維,另外,市價徵收的價格由進行徵收的地方政府判定,「球員兼裁判」是否真能讓被徵戶獲得合理補償,同樣大有問題。
另外,許多充滿爭議的土徵案,無論是在各縣市的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審查階段,或是已進入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階段,開發案的公益和必要性,往往在開發單位刻意迴避、官員學者選擇忽略的狀態下,未被充分討論與釐清。廖本全認為,嚴謹、合理的審查程序無法確立,同樣是造成浮濫徵收不斷發生的關鍵因素。
正因為土徵條例的修法,迴避藉由嚴謹的公益性、必要性審查避免浮濫徵收,以及合理而完全的補償,避免人民流離失所,才會導致土地徵收的爭議到目前仍層出不窮。日前新竹市「R1道路土地徵收案」中,世居新竹香山的老農陳文賢,50年來經歷七次土地徵收,原本家族擁有的兩甲土地一點一滴消逝,現在,他擁有的最後兩分地也將遭到徵收。陳文賢一輩子過著「被徵收的人生」,正是因土徵條例的核心問題全沒修正,導致惡法仍不斷造虐,噬盡人民一輩子打拼守護的家園及土地。
大埔四戶續上訴 力爭「原地重建」基本權利
回歸大埔案,廖本全認為年初高等行政法院對大埔拆遷戶所做出的勝訴判決雖然立意正確,但仍是「為德不卒」,沒有回復遭強拆四戶最基本的權利,即在原地進行重建。對此,廖本全表示,目前的勝訴判決其實是將四戶獲得合理補償當作「重建權利」的替代方案,但兩者不應混為一談,政府錯誤施政對人民造成損害本就應該補償,但也同時需要恢復、保障受到侵害的權利,而在大埔的案件中,最具體的做法就是讓四戶把房子「蓋回來」。
目前,大埔四戶為了爭取原地重建的基本權利,仍持續上訴當中。
相關新聞:

圖說:長期陪同大埔自救會一路走來的廖本全沈痛指出,雖然張藥房等四戶在高等法院勝訴;但是,作為徵收法源的《土地徵收條例》仍問題重重,若不修法建立嚴謹的行政程序以及補償合理標準,土地正義的實現仍將遙遙無期,大埔事件將再重演!

圖說:過去政府徵收依據「公告現值加四成」的價格不合理問題雖受關注,目前朝向以「市價」做為徵收補償標準進行修改,但整體思維仍聚焦「金錢」補償,完全迴避浮濫徵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