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進行式從烏克蘭借鏡台灣如何強化社會防線

編輯
發佈時間2025/8/5 08:08:19
最後更新2025/8/6 10:31:52

作者|林逢凱

楓之谷即時通無名小站世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所畢業,數位情資領域自由工作中,祈求善意理解成為人類第一直覺,且善良不會被利用剝削。

烏克蘭在俄羅斯長期資訊操弄下,社會歷經超過三年的戰爭消耗,民眾對戰爭已逐漸感到疲憊。然而,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yiv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2025 年 2 月的民意調查,烏克蘭社會仍展現出高度團結,普遍支持軍隊持續抵抗俄羅斯入侵。

即使部分民眾不信任澤倫斯基政府,仍然堅持抗敵立場,顯示俄羅斯資訊操弄未能成功分化烏克蘭社會。

他山之石:烏克蘭的成功經驗

烏克蘭成功抵禦資訊操弄的經驗,已成為各國政府、智庫與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研究對象。

研究指出,應對資訊操弄並無單一解方,而須仰賴整體社會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公民社會、企業與社群平台的一同合作。

具體作法包括建立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辨識並反制資訊操弄內容,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並對惡意行動者加以懲處。

以事實反制敘事及陰謀論,並且在推廣宣傳時多利用幽默感,以達到最佳效果。唯有建立這樣全面且持續的防線,才能有效抵禦資訊戰對社會的侵蝕。

未竟之路:台灣社會的防線漏洞

儘管烏克蘭成功抵禦了俄羅斯的資訊操弄,台灣能否複製這樣的成功經驗,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烏克蘭曾在 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事件後深受震撼,加速凝聚社會共識,明確將俄羅斯視為敵人。

然而,台灣近年尚未經歷過類似的直接衝突,多數民眾對中國軍事侵略的感知薄弱,缺乏切身之痛,因而傾向低估中國政府及解放軍入侵的風險,忽視其威脅的迫切性。

在台海戰爭真正爆發之前,台灣未必能擁有如烏克蘭般凝聚共識的契機。

中國官媒分享親中退將的言論,宣稱美國沒有實力、不會幫助台灣。

一、台灣社會缺乏團結

台灣社會最大的弱點,在於缺乏一個基本共識——「面對共同的外部威脅,應該擺在內部紛爭之前」。

換句話說,台灣現在的情況,就像是「家門外的敵人都快打進來了,屋內的人卻還在吵架、彼此看不順眼。」 社會輿論與精力消耗於內部的政治對立,反而忽視了外部赤裸的威脅。

由於日常生活中的理念差異更具體可感,族群之間容易陷入情緒對立,彼此以批評、嘲諷、標籤來鞏固陣營,導致支持不同政黨、價值及理念的族群彼此缺乏信任,也不願對話。

這正是中國政府資訊操弄所樂見的局面——台灣內部分裂加深,裂縫成為滲透突破口。中國順勢以資訊操弄行動持續擴大這道裂縫,打擊台灣社會的抵抗能力。

過去台灣被各國視為抵禦資訊操弄的成功範例,由蓬勃的公民社會帶頭行動而有強大韌性。然而近期罷免結果顯示出,面對如此明確的事實,台灣社會仍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這些社會分裂與認識差距,可能意味著中國長期資訊操弄的勝利。

親中帳號攻擊特定族群,嘲笑其備戰行動描繪成紙上談兵。

二、資訊操弄的在地滲透

筆者近年在資訊操弄調查研究中觀察到,中國資訊操弄「在地化」的趨勢,已使台灣防範此類威脅陷入困境。

這些資訊的產製與散播者,表面上源自台灣,看似與中國政府無關,導致外界難以直接證明背後操盤者為中國政府。

即使相關內容明顯有利於中國政府併吞台灣,卻因缺乏確切證據,難以採取反制行動。這些操弄成功躲入民主社會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之下,持續暗中破壞台灣社會。

參考過去境外資訊操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的第一線工作經驗,能注意到台灣社會存在數種極具疑點、卻難以有效防堵的傳播手法,這些手法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成為中國資訊操弄的利器,包括:

  • 利用 Dcard、PTT 帳號爆料、散播爭議資訊,隨後被台灣媒體報導,再被中國官媒以「台灣內部新聞」擴大渲染
  • 中國假帳號偽裝成台灣民眾,發表煽動性言論、挑撥社會對立
  • 中國資訊操弄集團在地化經營,將 Facebook 粉專帳號管理權轉交台灣在地管理員,掩飾背後中國因素
  • 政治人物、網紅名嘴媒體散播有利中國政府的觀點或爭議資訊
  • 中國掌握的社群平台,透過演算法決定台灣使用者能接收哪些資訊,形塑閱聽人認知

這些中國資訊操弄利用的平台與手法,至今仍難以防堵,已成台灣國家安全的重大漏洞。

即便非常可能屬於境外操弄,只要披上了台灣內部意見表達的言論自由外衣,調查與執法都將變得難以著力。

言論自由作為民主社會不可侵犯的核心價值,亦是民主制度賴以運作的根基。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之間如何平衡,哪些言論與行為應受到限制,仍有待台灣社會凝聚共識,進一步透過民意代表進行立法規範。

親中帳號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活條件跟台灣一樣好,甚至民主條件優於台灣。

抵禦操弄,由我做起

資訊操弄的手法與題材雖隨時事而變,但其核心目標始終如一。

中國資訊操弄或許會依據不同事件、議題,設計出各種敘事,企圖動搖台灣社會。然而從烏克蘭經驗可見,這些行動的本質,無非是為了達成三大戰略目標——建立正當性、削弱士氣、孤立對手,最終服務於中國併吞台灣的長遠圖謀。

台灣社會必須保持高度警覺,不輕易成為資訊操弄的傳聲筒。學會辨識符合上述目標的資訊內容,適時提出反制、削弱其效果。

每當接收到爭議資訊,都給自己一點時間、停下來判斷,該資訊是否符合資訊操弄特徵,再決定是否要相信或是轉傳。

面對中國政府步步進逼,台灣社會更應認清現實,避免陷入內耗與猜忌。無論台灣內部彼此如何不滿、衝突,不同立場的台灣民眾從未像中國政府與解放軍般,威脅台灣人的生命,圖謀併吞台灣。

在這場資訊戰與認知作戰當中,唯有團結一致、共同決斷,台灣社會才能撐過這場考驗。

註解

  1. 關於烏克蘭為抵抗俄羅斯資訊操弄所採取的行動,請參考 Hybrid CoE 與 DFRLab 的報告 - How Ukraine fights Russian disinformation: Beehive vs mamm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