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資訊操弄FIMI不只是假訊息如何從內部瓦解一個民主國家

作者
發佈時間2025/3/14 10:37:23
最後更新2025/3/18 09:38:15

社群平台上消息滿天飛的現在,「假訊息」不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甚至也成為了一種「看不見的武器」

但是了解「假訊息」還不夠?為什麼需要知道「境外資訊操弄干預」 (FIMI)呢?除了認識 FIMI 到底是什麼之外,你知道 FIMI 和假訊息有什麼不同嗎?

從假訊息到認識 FIMI:為什麼只澄清假訊息不夠?

為什麼只澄清「假訊息」不夠?

因為許多看似獨立的假訊息,其實可能只是更大規模「資訊戰」的一部分。

2022 年當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後,歐洲國家發現到,即使提升了對「假訊息」的警覺心,也很難即時、有效的去應對獨裁國家惡意利用網路而擴張的影響力。

中國、俄羅斯等獨裁國家,不但透過官方媒體進行「大外宣」、利用民營企業配合政府立場,甚至同時透過收買媒體網紅、駭客攻擊等各種手段來進行對資訊的操弄。

假訊息的內容越來越難以查核,傳播手法也越來越多樣,但更關鍵的是,獨裁國家透過對資訊的控制,已經不只是為了「混淆事實」,更是要「削弱對民主社會的信任」。

研究中國資訊戰的智庫「民主實驗室」援引歐盟 FIMI 框架以 2024 總統大選前 3 個月的資訊環境進行監測,發現境外資訊操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打議題及手法。
  • 內容核實的困難:半真半假、放大爭議

研究認知戰的智庫民主實驗室指出,資訊操作的手法,相較於以往較容易被查核(為假)的「不實訊息」,已經轉變為傳播半真半假、難以核實或釐清成本較高的「爭議訊息」,明顯助長台灣現有政治認同的極化。

比起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訊息,如果保留部份真實,又或是包藏無法查核的「陰謀論」,這樣「半真半假」的訊息,反而更難以澄清。

除此之外,中國也會透過網軍針對爭議議題刻意放大,或挑起社會內部原本就存在的分歧意見。例如,透過匿名帳號在網路社群平台釋放假訊息,吸引反對黨人士跟進批評政府,最後由中國官方媒體或親中媒體大幅渲染。

在這樣的資訊傳播生態中利用不同環節之間的弱點,刻意放大輿論的多重行為模式下,即使查核了「訊息內容為假」,但背後惡意操控的「生產線」還是可以持續運作。

  • 散播手法的變異:不斷重複、連結特定情緒

不只在內容上利用難以澄清的模糊地帶進行誤導,在傳播手法上也可以觀察到,若我們只關注於「假訊息」本身是不夠的。

心理學者陳璽尹指出,對於已經被告知是「假的」資訊,在不斷出現之後,反而仍會比完全陌生的訊息看起來更像是「真的」。因此,透過大量淹沒社群平台、不成比例地重複放大特定內容,仍能達到影響認知的目的。

另外,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若將負面情緒和特定資訊連結久了,就形成一個相互搭配的模組。例如,曾任民主實驗室副執行長的曾柏瑜表示:「像『蛋價』跟『疫苗』背後是觀感的問題,你怎麼闢謠都沒用。」

而中國也會透過正面形象和敏感的關鍵字掛鉤,在社群平台上利用「海量戰術」大量散佈新疆、圖博的「美好生活」形象,長期下來讓使用者對中國人權的評價越來越正面。

FIMI 和假訊息有什麼不同?

至於為什麼會說 FIMI 「不只是假訊息」呢?

由於 FIMI 的核心在於來自境外的、有系統的、具有戰略目的的資訊操弄。

而進行 FIMI 的資訊操弄手法可能包含散播假訊息、網路攻擊、操控社群媒體演算法、收買媒體網紅、放大爭議話題、壓制不利消息......等等

此圖來自 ATHENA 網站〈解碼 FIMI:與假訊息的複雜關係〉,文中提及「FIMI(境外資訊操弄與干預)在很大程度上與假訊息(disinformation)有所重疊,可以說 FIMI 既是假訊息的一個子集,同時又是一個超越假訊息的更廣泛概念。」

可以將「假訊息」視為 FIMI 常用的其中一種方法,藉由散播錯假資訊引起混亂、引導輿論。

但 FIMI 更聚焦在於由「境外國家」蓄意利用手段來達到「傷害民主」的目的。

雖然「境外資訊操弄與干預」(FIMI)與「假訊息」(Disinformation)可能會有所重疊——但並非所有假訊息都是 FIMI,而 FIMI 也不侷限於假訊息一種型態。

既然 FIMI 可能涉及假訊息,那它到底與假訊息有什麼不同?

根據歐盟的定義,FIMI 和假訊息之間的差異有兩大重點:

  • FIMI 必須來自「境外」,也就是並非由國家內部發動。

為何辨別資訊操弄行為是否來自「境外」很重要?

在有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內部有意見不同或是不同政黨間對政策觀點互相批評都很合理。

但如果,有來自境外的影響力,透過媒體、代理人等媒介,不成比例或斷章取義的散播特定爭議訊息,以達到境外勢力擾亂民主社會的目的,那就不該是言論自由的範疇了。

因此,強調「境外」發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在地協力者」的角色如何與境外合作。

例如,《德國之聲》(DW)報導俄羅斯會透過外圍組織與中間人,買通非洲國家當地的社群經營者,生產出符合在地化口吻的社群發文,讓假訊息操作更不易被一般網路使用者察覺。

  • FIMI 所傳播的資訊內容「不一定為假」。

相較於假訊息著重在資訊本身的真實性,FIMI 不一定需要散播「假」的訊息,也能進行操弄和干預。

例如,在社群上透過大批假帳號刻意放大特定立場的資訊,營造出社群軟體上的虛假風向。

或例如,俄羅斯國營媒體 RT 利用非洲遭歐洲國家殖民的歷史傷痛,以「反殖民」為名製作宣傳網頁,目的是要挑起非洲人對歐美國家的反感,放大「反西方」情緒。

如此一來不論傳播的資訊內容是真是假,仍屬於「刻意操弄」的 FIMI。

——決定是否為 FIMI 的關鍵點是行為的「欺騙性及操弄性」。

從內部瓦解民主國家:為什麼 FIMI 比「假訊息」更難應對?

認識到 FIMI 的關鍵特性是「境外、欺騙操弄」之後,或許還是有人會疑惑,為什麼 FIMI 都是由「獨裁國家」為主要發動者呢?難道民主國家不會對獨裁國家進行 FIMI 嗎?

  • FIMI 不只是散播不實訊息,而是一種「系統性滲透」。

如果假訊息是一個個被製造出來而散播的素材,FIMI 更像是「資訊戰」裡不斷運轉的產業鍊。不僅是「製造」惡意資訊,更會利用社群平台、演算法、網紅等資訊傳播生態的特性,來放大 FIMI 的成效。

  • FIMI 主要目標不是一時的輿論,而是「長期的民主削弱」。

FIMI 會戰略性的藉由分歧議題進行挑撥和分化,進而降低社會內部的團結。此外,FIMI 也會有意圖的針對民主的「價值觀」或「制度」進行攻擊,削弱民主的穩定。

例如,在 TikTok 上如果出現鋪天蓋地的「做票」謠言,會讓人民對選舉的公平性產生質疑,即使經過澄清,民主的信任度可能已經受到影響。

歐盟已經開宗明義指出:「境外資訊操弄與干預(FIMI)本質上具有戰略性,並對公民對政治誠信的認知構成威脅。」

也就是說,FIMI 能夠發生的一大前提便是:民主社會的開放、互信和自由。而藉由惡意的滲透,FIMI 讓獨裁國家能夠更隱而不覺的從「內部」瓦解民主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 FIMI 比起假訊息更難以應對。

如果來自境外敵對國家的 FIMI 威脅是「系統性、戰略性」的,民主國家在應對 FIMI 的時候也應該銘記這些特點,區分清楚應對的工具,才能發展出穩健有效的防禦網絡

註解

  1. 2016 年習近平將「網軍」設為一個獨立的兵種「戰略支援部隊」。戰略學者葛宣尼克分析,中國已經針對台灣人常用的社群平台,諸如臉書、 LINE、YouTube 和 PTT,發起宣傳戰與假訊息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