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工資已成為當今勞動市場的普遍問題,難道沒有解決之道?守護民主平台會長、台大物理系教授林敏聰針對低工資議題指出,台灣缺乏技術研發以及在地想像,沒有去思考經濟體制的不同可能性,只是一味追求「量產經濟」,是導致目前台灣低工資現象的主要原因;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吳啟禎則強調,追求零關稅不如提升競爭力,但台灣未能推動產業創新,且產業類型過度限縮,使得就業市場薪資較高的跨領域人才需求偏低,也造成普遍低薪的狀況。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昨(14)日晚上於慕哲咖啡舉辦「政府沒說的自由貿易」系列座談,邀請林敏聰與吳啟禎,以「零關稅與低工資,是經濟仙丹還是嗎啡?」為題,提出對於低工資現象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恰好與昨天下午全國工總遞交給江揆的政策建言白皮書,形成強烈對比。
座談一開始,林敏聰以鴉片作為比喻,點出政府及企業家視「零關稅與低工資」為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且「愈用愈上癮、劑量愈來愈大」。他認為,資本家不見得會否定「社會正義」的核心價值,但因社會普遍存在「先富有再正義」的迷思,許多人認為過度強調社會正義將損及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林敏聰強調,在一味追求低成本、實行「量產經濟」的同時,卻忽略探求經濟體制本身的其他可能性。
林敏聰以台灣電子面板產業發展為例指出,台灣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以「資本導入量產技術」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不斷進行技術橫向移植,選擇支付大筆權利金發展量產型工廠以及標準化技術,卻不願意投注時間、資金自行進行技術研發。林敏聰對此甚感可惜,「是我們的行為模式,決定我們只能做量產式的規模經濟。」而這樣的方向,也使得資本家繼續追求低工資及低成本。
林敏聰認為,「在地特殊性」與「技術自主」可以造就不同的經濟體制。他提及技術是長久累積的過程,例如台中的傳統紡織業,或歐洲某些國家擁有百年基礎的製造業。更重要的是,技術必須以在地或全球的「社會需求」為導向,進步價值與技術研發並不一定衝突,甚至可造就新型態的經濟產業,例如因應人口老化,社會對長期照顧的需求上升,企業研發出可穿戴的醫療監測器;或是隨著環保意識高漲,風力發電技術日益精進。若國家政策背後缺乏「核心價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主導發展方向,社會正義將更難實現。
吳啟禎則提及,零關稅已是現在進行式。世界貿易組織(WTO)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中,半導體製程設備業等相關產業,已從1997至2000年,分四階段將關稅逐步調降為零。簽署ITA後,台灣政府致力將人員、設備、資金導向優勢部門,台灣高科技硬體佔總出口值的比例逐年上升。而根據ECFA早收清單,2011年開始,台灣有539項產品出口至中國享零關稅待遇,但台灣只相對提供中國267項零關稅項目,被視為中國對台灣的讓利。但台灣真的從中獲利了嗎?吳啟禎引用《天下雜誌》今年4月的ECFA專題指出,總體來說台灣539項產品的市佔率逐年下滑,而中對台的267項產品,市占率卻從24%上升至30%。由此可見,單靠自由貿易的競爭模式,不一定能將國家帶往好的發展結果,必須考慮其他的複雜因素。吳啟禎引用《天下雜誌》的結論:「比起不切實際、爭取讓利的自由貿易,不如發展出自己的競爭力。」
而談及競爭力,吳啟禎進一步指出,總統馬英九喜歡以韓國產業作為比較基準,但實際上過去十年南韓以「根留本國的產業鏈」作為發展主軸,出口有品牌的終端產品;台灣卻如吳敏聰前述所言,停留於出產量產式的中間產品。當台灣選擇放棄成衣業等傳統產業,韓國政府卻願意花十年耕耘時尚產業。他也提及,除了發展手機、半導體,韓國同時擁有世界第二的造船業、全球第五的汽車業,產業結構較為分散。
吳啟禎認為,政府規劃推展自經區等政策,不斷強調相關政策能防止台灣人才外流,卻未思考台灣產業對跨領域人才沒有需求,造成勞動市場供給面需求失衡,又因為量產經濟而大量引入外勞,供需皆破壞了台灣勞動市場,也傷害了勞動正義,這也是低工資的主因。
全國工業總會在昨日稍早遞交給江宜樺的「2014全國工總白皮書」中,建議將派遣工的限額由3%提升至20%、降低聘僱外勞的門檻。對此吳敏聰回應,工總的建議呈現台灣長久經濟發展的典型思維,追求大規模的廉價勞力,造成產業無法升級、低工資的困境。至於政府為何會選擇順應這樣的邏輯?吳敏聰表示「因為他們(政商)的關係非常近,政治因素要靠政治運動才有辦法解決,知識上我不相信他們不知道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