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薪資寫全國法案
撰稿/蕭長展
立法院掌握了國家立法、修法,審查中央政府預算的重要權力,也因此,負責代理民意執行這些任務的立法委員,一舉一動備受社會大眾關注。然而,立法委員在國會這「全國最高民意機關」的演出、表現,除了受個人的學識、人格特質、政治智慧所影響,旗下「助理們」默默地蒐集資料、擬定法案,為立委搭起了舞台、提供質詢所需的「彈藥」,不時還需要幫忙協調無奇不有的「選民服務」案件,在無形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誠如一位接受《沃草》專訪的 H助理所說,「立法品質雖然是立委的責任,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助理忙幫忙撐起來的」。
這群主要以建立國家法律制度為工作內容的立委助理,「薪」情卻沒有更受到制度保障,雖然國家補助個別立委每月 41.2 萬元的助理費用,但出錢的「資方」-立法院則只負責發出「公費」,其他如勞動條件、工作內容,就交由助理和立委自行協調,等同交由立委決定。而在立法院公費助理預算額度固定、立法工作多為彈性且長工時的情況下,甚至出現助理每小時工資只相當於法定最低時薪的現象。一位任職超過十年,在藍營、綠營立委旗下都曾工作過的W助理就笑稱,「國會助理是領著連鎖速食店級的時薪,在決定國家的法案及預算」。
助理待遇的亮面與暗面
國會助理雖然是由各立委辦公室自行招募,但除非立委自費增聘,大多數的助理,薪資都來自國家公費。政府除編列每位立委每月 41.2 萬元助理薪資、8 萬元的加班費,另外,依照規定,每位助理可領取 1.5 個月年終獎金。然而,助理待遇看似有國家保障,但因立法院沒有明確訂出每間立委辦公室應配置的助理人數,也沒有定義助理職務、給薪標準,補助款怎麼分配,決定權在立委手中,形成不透明的狀態。
在立法院工作三年多,J助理從國會菜鳥到現在肩負辦公室要職,對於立委如何分配助理補助款,他以自己獨到的觀察指出,「我把每個辦公室都理解成獨立的『中小企業』,每間公司有自己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在人事成本的考量上也就不同。如果不是負責財務,助理很難知道自己的薪水是怎麼算出來的。在一般業界,大多會給員工詳細的薪資單,但我相信全院(立法院)113 個立委,發薪資明細給助理的情況相當少見」。
昔日起薪「地板」 今日薪資「天花板」
即使作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臺灣社會長年來薪資結構不漲反跌的狀況,同樣在立法院上演。從 2002 年就進入立法院,去年剛離職的W助理,為大家揭示了 14 年來助理待遇的演進史。W於第五屆立委時開始國會助理的生涯,在他當時還沒大學畢業的狀況下,獲得3萬2千元的起薪。事隔十多年,科學麵都從一包4元漲到現在10元,W指出,這段時間助理薪資不但沒有調漲,許多剛從大學畢業的法案助理,領到的起薪甚至倒退,在2萬6到8千元間。過往助理的起薪待遇在現在年輕新進助理的眼中,甚至變成搆不到的天花板。
進入立法院將近二十年,擔任黨團助理至今的R助理,同樣見證了助理待遇的變化。相較於個別立委辦公室的助理,R擔任的黨團助理,責任、工作份量都更重,卻也是各黨在立院重要的基石。因黨團猶如統整黨內各立委「分隊」的指揮部,黨團助理的任務是依黨團決議的政策方向去研究、研擬更完整的法案,還須被分派到各委員會「場控」,依現場質詢、攻防狀況作出即時協調和反應,相當於常駐委員會、提供立委即時諮詢的黨團小智庫。
R以自身經驗指出,在 2008 年以前,黨團助理薪資不是由政府公費補助,而是來自黨內其他立委助理「出錢」成立基金來支付,且勞健保也只能掛在黨內立委所成立的公司底下,這狀況直到黨團助理納入公費,勞健保才轉由各黨團來負責。R 剛進黨團時起薪大約 3 萬,隨著年資、經驗累積,到現在月領 4萬5,但因黨團工作量大,相對必須接受「每天工作從早 8 到晚 8、工時近 12 小時」的生活常態,以及無加班費等同「責任制」的工作條件。
長年擔任黨團助理的R表示,雖然曾因薪資考量一度想跳槽當立委助理,但因馬政府推出 22K 方案,連帶影響助理待遇,在發現跳槽對薪資沒有幫助後,決定繼續待在黨團裡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法案工作。
助理費政府買單 用去哪立委決定
雖然公費編列了立委每月 41.2 萬元的助理費,但這筆錢究竟用在育才、留才,還是被拿來「理財」,就像助理J指出每間辦公室都有其「經營模式」,狀況也就大不相同。
在這次調查中,受訪的助理普遍指出,如果公費如實用在聘用人力,41.2 萬助理費真的不夠。尤其是對於立法品質有一定要求、給助理合理待遇,但又必須兼顧選民服務的區域立委而言,要維持立院、地方服務處都有 5 到 7 名助理,財務就會相形吃緊。而根據《沃草》對助理進行的問卷調查,在立院內各辦公室工作的助理,薪資大多在3萬到5萬元間,但地方服務處助理,薪資卻落在2萬到3萬元間。在公費額度固定下,如何分配人力,要以立法還是選服為「強項」,就成了立委分配資源時的主要考量。
現任某立委辦公室主任的L,以他在立法院助理圈所聽到的「鄉野傳說」,說明了助理雖有公費,但真的需要建立相對明確的制度規範,才能確保資源用在對的地方。L指出,「上屆期曾有某位立委,立法院辦公室只聘請一位助理,每天必須工作 12 小時、從委員質詢資料到行程安排統包,且待遇僅月薪 3 萬,多出來的助理公費,全部挹注在選區經營上」,另一名立委則是「每到休會期間,就解雇整個辦公室的助理,只留下主任,到新會期開議前再聘一批,只為了省下幾個月的人事開銷」。
立委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的結果,除了助理相對缺乏保障、公費流向不明,L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委員絕對不是以政策、質詢見長,相對地,問政品質也就很糟」。
無打卡鐘、工時難計算 「薪」情看運氣
在立委掌握助理公費決定權的問題之外,立院並未要求各辦公室訂定明確的管理制度,讓工時、加班費能有更透明的計算方式,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在接受訪問的 10 名助理中,有半數都明確表示,辦公室並沒有設置打卡鐘,也沒有其他記錄工時的方式。不過,受訪助理卻異口同聲表示,每個月除了基本底薪,還是有收到「加班費」,但在沒有打卡鐘、工時記錄下,怎麼算出加班費,大家也一致表示「不清楚」,都是全權交由立委和負責作帳的同事在處理。
工作於某新科立委辦公室的C助理表示,負責作帳的同事每個月發薪時,會將立院補助的 8 萬元加班費拆成多筆金額分配,當月領到「加班費」的人要再將錢匯到另一個帳戶,當作助理出差的交通、住宿,或是康樂活動支出。有國會長期工作經驗的W則指出,比較普遍的作法,是立委把公費補助的加班費平均分配給助理,附加在底薪上,成為常態薪資的一部分,但也有聽過某立委在加班較少的休會期間,把這筆錢當成「激勵獎金」,依在職年資決定多寡,以鼓勵旗下助理留任。
對於沒有打卡鐘、工時記錄,L認為,「政治工作一定是機動的」,在立委面臨隨時可能有重大議題或突發事件,必須即時做出回應的情況下,工時的計算本來就會有更多彈性、難度也更高。J也指出,以法案準備工作而言,如閱讀新聞、查資料,有時並非是立委交辦,而是助理自行利用時間儲存「彈藥」,很難界定是個人興趣還是工作需求,是否為加班、加班費怎麼算,也就更無法採用業界慣行的方式。不過,W則認為應該要建立打卡制度,加班費發放才可能公平,否則就會延續「看老闆爽就有、不爽就沒有」的異象。
只能「燃燒夢想」?能否留才決定立法品質
2016 年大選結果出爐,許多國民黨籍立委落選未能連任,也帶來一波國會助理失業潮。雖然領著公費預算,但助理的職涯基本上跟著「老闆」是否在任而起伏,概念類似於「約聘僱」,立委一旦落選,也形同自己所執行的「專案」結束。曾經歷立委落選而失業的F助理就表示,因為是一年一聘,所以當時並沒有拿到資遣費,最後只能按助理工會給予的建議,以「非自願性離職」去申請失業補助。
L指出,很多立委會以「共同為了理想努力」為說詞,要助理們在工時和待遇上「委屈一點」,也造成助理間私下批評「國會是助理是燃燒夢想的地方」。然而,若不能解決待遇及工作制度上的問題,光憑興趣和熱血,不但會造成留才的困難,連帶的,若無法培養專業度高的立委助理,法案品質的好壞,就只能看立委是否有心,或是否有資深專業助理帶著團隊創造問政立法的品質。
對於吸引或留下專業助理人才的重要性,C助理指出,現在的狀況是,很多法案若沒有 NGO 的支援,其實根本難以擬訂或推動,若不能夠提高、改善助理待遇,就無法找到專業的人才,面對許多時常出現、需要高度專業才能處理的議題。C進一步以財金議題為例指出,如果真的要寫出有品質的財金法案,就需要在金融業有實務經驗的人才,但業界起薪都是 7、8 萬,甚至 10 萬,就算對方願意少拿一些,立委或黨團還是必須要能給出一定的水準。若不能思考待遇和制度上的問題,專業、資深助理的流失,將是立法品質上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