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統派組織成員周文偉,針對美國加州爾灣臺灣長老教會的仇恨槍擊案,讓長老教會對臺灣民主運動的貢獻又再度被提起。台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克先, 11 日在「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講座指出,1950 年代起,長老教會在國際交流下,開始反思臺灣身處威權統治的處境,並在戒嚴時期三度發表宣言批判獨裁。最著名的就是 1977 年主張「使臺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人權宣言》,是當時一股少見、來自人民的龐大力量。國民黨壓制的手段不但沒奏效,反倒讓善用國際聲援的長老教會,形成更激烈的反抗。黃克先形容:「長老教會的存在,對威權政府而言就是很難堪的事。」
歷史學者林瓊華與永和社大合作開設的「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課程,舉辦「十字架的威權陰影:黨國如何監控並滲透長老教會」講座,邀請黃克先與談長老教會歷史。
「瘖啞的年代,反抗事件屢起屢被撲滅,來不及發出聲音。其間,在臺灣島內以組織的名義,堂堂正正向全世界傳達人民心聲的,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次聲明。」書寫臺灣民主運動故事的《百年追求》作者之一的胡慧玲,這樣形容長老教會。
黃克先說,長老教會在 1971、1975、1977 年發佈的三次宣言,分別對當時國策提出批判性聲音,這在當時臺灣島內很少見。所以長老教是有組織、規模龐大、島內最大一股來自人民的力量,很具體發出反抗威權政府的主張,也引發效應推動臺灣歷史。
長老教會最為人熟知的 1977 年《人權宣言》提及:「使臺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黃克先表示,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國民黨政極力希望壓制這樣的聲音,甚至想取締這個大型宗教組織。後來 1979 年的「美麗島事件」,也有許多長老教會神學生和神職人員涉入,像是總幹事高俊明就因此被關。
國民黨以為讓領袖被關,能挫挫這個組織的銳氣。但黃克先說,沒想到長老教會反抗精神強烈。總會選擇不改選總幹事,反倒在議場留下一張空的椅子,象徵等著被關的高俊明回來。
讓國民黨忌憚的「外來勢力」
長老教會約在 1865 年前後來到臺灣。黃克先說,為人所熟知的傳教士馬偕算後期的,比較早的一批牧師(馬雅各等人)是從蘇格蘭到臺南登島,現在不難在臺南看到許多相關紀念公園(如巴克禮紀念公園),對臺灣現代化有很多具體影響。
黃克先認為,平平都是「外來勢力」,但長老教會卻相較國民黨深耕、融入較久,臺灣人信徒也很多,讓國民黨十分忌憚。他指出,在威權時期長老教會就有幾萬信徒,現今約有 20 萬人,是很龐大的族群。
對於威權政府而言,長老教會更可怕的是源自西方的「三級民主機制」。黃克先指出,這很像政府的中央、地方分級制度,還用投票選出總會、中會、小會代表。他形容這是:「直接在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下搞民主。」
為何威權時期,沒有其他宗教團體可以像長老教會做這種事?黃克先表示,長老教會也不是一開始就和政府對著幹,在 1950 年代,當時長老教會其實與國民黨政府有著良好關係,沒有太多反抗意識。但後來因身為跨國教會,和國外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WCC)接軌,對長老教會產生了非預期性的效果。
與國際接軌 長老教會對島內產生反思
黃克先指出,長老教會身為跨國性宗教,會有國際交流是必然,但因為二戰關係,導致教會和外國關係暫時中斷,戰後才逐漸恢復。在當時長老教會重要領袖黃彰輝的牽成下,1950 年起長老教會開始積極加入各種基督教跨國組織,包括普世教協。
因為加入國際組織,牧師們看到民主、被殖民的各式社會狀況,就會有了「自己是誰」的反省。像是長老教會領導人黃武東,為了在一次普世教協大會上的報告,開始研究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工作成果,也觸發以在全國每一鄉鎮均至少設立一間教會,引導信徒倍增的「倍加運動」,被視為長老教會本土化的開始。
黃克先說,長老教會其實過去不關心臺灣本土,一直有來自於西方的自居。但因為在代表臺灣下加入了國際組織,才重新反省在這塊土地的經歷。當時教會派很多人下鄉,去理解當地的問題,也才意識到國民黨政權的施政問題。雖然當時國民黨用「動員戡亂」的特殊政治情境來解釋,但牧師們對比國外同樣也是威權狀態的國家,就會有辯證性的反省。
黃克先強調,其實普世教協本身也沒什麼問題,但 1960 年代開始,普世教協決定不應讓政治凌駕宗教,開始接納「左傾」的東歐教會加入,也衍伸出「解放神學」這類從底層角度批判獨裁國家的思想,被當時的獨裁者蔣介石認為是「赤化」。
當時臺灣加入普世教協的教會很多,不只長老教會,還包括浸信會等國語教會。但普世教協逐漸被國民黨政府任為是有問題的組織,蔣介石要求各教會退出,唯獨長老教會認為有「宗教自由」堅持不退。即使被視為黨國牧師的兩蔣家庭牧師周聯華,也因信仰主體性高,認為不應該退,還遭情治高層恐嚇他:「不要以為你和蔣介石、蔣宋美齡多好。」
國際交流被視為「赤化大聯盟」 長老教會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黃克先指出,適逢 1965 年長老教會傳入臺灣 100 周年,舉辦百年慶祝大會,邀請許多普世教協高層共襄盛舉,因此被國民黨盯上,被認為這是「赤化大聯盟」。警總更因此成立「720 專案」監控且各方施壓。
此事成為國民黨政府、長老教會分道揚鑣的起點。從 1965 年起,長老教會與國民黨政府歷經幾度交手,國民黨政府展開嚴密監控,長老教會則善用國際聲援抵抗。
國民黨政府在 1980 年終於如願逮捕高俊明入獄。但此舉卻帶來極大的國際壓力,最終高俊明在 1984 年被釋放。特務單位也開啟「導從專案」,期待從內部滲透讓長老教會「改邪歸正」,但沒有一次成功。
「國民黨政權試圖投入很多資源控制,去吃下長老教會這個很難啃的大骨頭,但試了幾種方式,效果都很失敗!」
黃克先認為,長老教會不僅有「跨國性」,更難得的是「願意去運用」。相對的反例就是天主教會,同樣擁有跨國資源,但在國民黨政權下卻從來不反抗任何政策,任何事情都是循體制內溝通。他進一步解釋,天主教整個高層都和黨國高層的人口特質很接近,像是共享抗日、流亡到臺灣等生命經驗,讓他們對於黨國多一份同情理解,也對於本土事件像是「二二八事件」少一份同理和感受。
黃克先指出,對長老教會牧師而言,在二二八事件中被迫害是普遍的經驗,這差別會讓面對威權體制的不合理,做出不同反應。尤其 1949 年以前,臺灣沒有太多天主教徒,大多都是跟隨國民黨一起從中國來臺灣,特別高層人士更是。
至於為何對臺灣社會控制甚深的國民黨威權政府,卻無法處理長老教會?黃克先表示,國際局勢是重要原因,冷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很仰賴國際支持,企圖博取國際世界一份子的名聲,更是在意美國的想法。尤其這些國際政權對「宗教自由」又有著不可退讓的堅持,長老教會才讓國民黨政府覺得「首尾難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