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 5 月底收攤 228 受難家屬潘信行沒處理中正廟是唯一遺憾屎尾

發佈時間 2022/3/16 08:14:09
最後更新 2022/3/16 08:14:11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促轉會五月底將收攤解編,民進黨立委范雲昨(15)日舉辦公聽會討論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二二八受難者潘木枝的兒子潘信行表示,對受難者家屬而言,唯一的「屎尾(sái-bué)」、遺憾就是「中正廟」。他感嘆,若中正廟都沒處理,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個轉型正義?先前西班牙都把獨裁者佛朗哥的屍體從「烈士谷」移走,為何「西班牙可以做,臺灣無法做?」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也坦言:「某程度上我們確實在妥協,因為臺灣社會沒形成共識,政策引導真的不夠。」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政治受難者潘木枝之子潘信行(攝影/廖昱涵)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政治受難者潘木枝之子潘信行(攝影/廖昱涵)

潘信行也分享,在中國國民黨籍前總統英九時代辦了國際人權論壇,世界各國的人權代表受邀參加,辦得很成功。但是參訪時,先是帶大家去「六張犁亂葬岡」,大家心中都很沈重,但接下來的卻去參訪中正紀念堂。

「那個銅像,讓大家都嚇傻了。」潘信行說,心知肚明是在崇拜加害者,但礙於國際場合,大家為了禮貌都沒多說話。但同行的他國代表卻受不了大罵:「是我發瘋還是你們(主辦單位)發瘋?這是加害者欸,放在這裡這什麼邏輯?實在無法理解。」

二二八受難者李瑞漢的孫女李慧生也贊同,強調處理「中正廟」對家屬而言是很重要的,需要優先做。她說,受難者家屬第一要求真相、第二希望咎責:「沒經過咎責,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和解?」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攝影/廖昱涵)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攝影/廖昱涵)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批評,社會常常把「和解」講在前面,但和解是轉型正義下的結果,還是要先有真相。她說,轉型正義這是要讓未來不再發生,社會老是講和解,但真相在哪裡?咎責在哪裡?她感嘆,臺灣社會對轉型正義就是和稀泥,不可能「司法咎責」,但也連「社會譴責」也沒有的話,很糟糕。

周婉窈反問:「你還對得起受難者們的青春?生命?在監獄受的折磨?」身為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前輩們的犧牲有價值,這是能給前輩們最微薄的回報。

「根據檔案,蔣介石非法改判,取了 259 條人命哪!」周婉窈說,當然蔣中正經手的死刑就更多了,現在非法取一條人命都不得了,中正紀念堂卻到現在都還沒辦法處理。

周婉窈向民進黨喊話,要說因為選票,她也是理解,畢竟二二八事件當時死的人算少數,死了2萬人但當時人口是600萬。但她要強調,價值不該以人數來計算,不然現在很多事情都能變簡單。她也向民團「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真促會)」喊話,五月後應以過去去督促促轉會的力道來督促各部會,相信這更困難,但要承擔責任。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攝影/廖昱涵)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攝影/廖昱涵)

對於威權象徵無法被移除,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認為,原因在於好的「論述」沒被形成出來。對於周婉窈指出基於選票壓力,現行做法幾乎在保護加害人,她也坦言:「我不會拒絕承擔這種指控,某程度上我們確實有妥協的性格在裡面,原因都是臺灣社會在這邊沒有形成共識,政策引導真的不夠。」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則分析,以中正紀念堂來說,這是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們的最痛,為何卻處理不了。大家都知道,這是要總統層級才能拍板的,但因為這樣做的社會責任太高。但他認為,這其實是促轉會的責任,應該要帶動「社會溝通」,提出成熟的社會論述,即使各族群不同意但理解,大幅降低社會成本,這樣總統才可能這樣做。

「關鍵在於促轉會沒有在帶動公共論述。」陳嘉銘說,轉型正義應該促進不同族群理解、營造共生的社會。但追求單一的正義時,像是公開檔案時,常常忘記這種目標。

民進黨立委范雲主辦「台灣轉型正義再來該如何?」公聽會,左起為真促會理事吳俊瑩、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范雲、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真促會理事長陳嘉銘、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李慧生、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攝影/廖昱涵)

民進黨立委范雲主辦「台灣轉型正義再來該如何?」公聽會,左起為真促會理事吳俊瑩、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范雲、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真促會理事長陳嘉銘、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李慧生、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攝影/廖昱涵)

陳嘉銘指出,在這總體目標下,國家轉型正義機構有 3 任務:第一,積極主動帶領對話,促進公共論述提出。因轉型正義涉及困難性及政治性的倫理問題,包括如何評價政治威權領袖、加害者識別和咎責等。過程中,轉型正義機構要對法理論述、證據、價值排定提出公共論述。他說,這涉及價值衝突,很難有共識。

但陳嘉銘強調,促轉機構提出的論述應該讓大家知道面臨的難題。即使難有共識,理解會助於民主共生。帶領社會對話、提出公共論述這是促轉機構最首要任務。

「現在的難題就是,促轉會沒有帶領社會公共討論就去執行。」陳嘉銘認為,先前的「東廠事件」後促轉會失去社會信任,沒有權威性去帶領社會對話和提出論述。此外,直接執行的結果,造成社會成本過高,反而無法推動。而在具體執行上,身為二級機關的促轉會,卻無法要求其他部會有效配合,所以讓促進轉型正義僅發生在促轉會內。

陳嘉銘說,雖然真促會退而求其次、再其次,要求促轉會結束任務,但也理解促轉工作解散佈在各部會可能的弊端。像是促轉工作有高度政治性,一般公務員不願意積極任事。或者公務員不了解轉型正義精神,高度爭議性作為可能造成民主傷害。

陳嘉銘建議,草案應該明定一年至少召開促轉會報 3-4 次。也要明定,行政院長有每 2 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促轉進度報告的義務,替臺灣轉型正義留下紀錄。他也憂心,平復司法不法、處理加害者部不適合讓法務部當主管機關,尤其處理加害者部分恐淪於選舉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