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防中國利用民間漁船破壞海纜 海軍退將:建立漁船協助通報、海巡海軍分工打擊機制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中國在昨(3)日舉辦93閱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等人同臺出席亮相,被認為是「新邪惡軸心」成型。而臺灣政治人物,包括中國國民黨前主席、立法院前副院長洪秀柱等多位中國國民黨、新黨人士也出席閱兵。中國解放軍是我國最大威脅,洪秀柱等中國國民黨、統派政治人物去替解放軍喝采的行為也引起反彈。
在93閱兵前一天、本(9)月2日,則傳出臺灣周邊有多條國內外海底電纜斷纜的事件,雖然中華電信澄清,其負責的國內海纜全都正常運作,國內海纜的障礙已全數修復,原有通訊服務不受影響。然而,近年已發生多起海纜遭中國船拖斷的事件,因此海纜相關的國家安全議題,以及背後的「灰色地帶作戰」疑慮,也再度引發討論。
退役海軍少將、海軍教準部前代理指揮官張勝凱建議,面對中國灰色地帶侵擾,要成立協調中心,「不能都是海巡的事」。例如有漁船看到一艘敵方潛艦,是不是要回報?回報之後由誰去處理?這都必須要有綿密的通報機制,並分配指揮海巡或海軍處理。

美國發現烏克蘭基礎設施遭全面網路攻擊 準確預判俄羅斯將發動戰爭
臺灣智庫在 2 日舉辦「中國解放軍火箭軍及海空軍對臺威脅與因應研討會」,探討解放軍各軍種對臺灣的威脅與應對之道。
其中在電子作戰方面,臺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李漢銘表示,2022 年 2 月時,全世界都認為俄羅斯不會真的入侵烏克蘭,只有美國堅定地認為俄羅斯會發動戰爭,正是因為美國觀察到,俄羅斯有對烏克蘭的關鍵基礎設施,發動全面的網路攻擊。
陸軍後勤指揮部後勤資訊中心主任王清安在評估國軍的網路戰、電子戰防護能力時,提到有預警監控防護能量不足的問題。他表示,就防禦而言,最佳的手段就是隔離,但我國連接全球網際網路的 14 條海底光纖網路,其中 2 條就與中國緊密連接,分別是淡水到福州的淡福海纜,以及金門到廈門的金廈海纜。這 2 條相連的海纜,無疑成為網路駭客攻擊的最佳途徑。此外,海纜也容易遭到中國民船破壞,在 2021 到 2025 年間,海纜遭中國船破壞的案例就有 36 件。
淡福海纜完成於2013年,馬英九政府任內,由臺灣的中華電信、遠傳電信、臺灣大哥大、臺灣國際纜網,中國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 6 家電信業者合力完成,讓臺灣與香港、上海、廣州等地直接連線,不再由他國轉接;當時就有評論表示「馬政府推動兩岸合作果然不餘遺力,效率、關注都十分重視。」
前國家安全局局長李翔宙也表示,當防空作戰發生之前,所有資訊戰的來往較勁,其實已全面展開,「如果等聞到火藥味,已經來不及了」。李翔宙也提到,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在 2022 年訪臺時,外交部等機關網站被癱瘓,車站、超商的電子看板也都遭到篡改,它對於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遠大於同時間重兵軍演的效果。

灰色地帶網路戰難用傳統武力規範處理 美國改用司法單位起訴
網路戰、電子戰,也常被認為是一種「灰色地帶行動」。國防大學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姚宏旻表示,從國際法的角度,國際法對於傳統使用武力的行為有許多規範,但對於資訊戰,卻可能被判定為「情報行為」,而不受國際法苛責。所以像過去美方在針對網路間諜行為時,常常是透過司法單位來起訴。
姚宏旻提醒,網路戰、電子戰的攻擊,在平時針對的目標,跟戰時不太一樣。在平時,主要是進行情蒐、施壓,造成心理、政治的效果,所以平常要強調的,可能是資訊防護。
但是到戰時,因為戰爭已然開打,這時候對方進行的資訊戰、電子戰,是要摧毀臺灣對外的所有聯繫,讓臺灣變成資訊孤島,所以這時必須要強調資訊的韌性、必須思考在戰爭爆發時,如何維繫我方政府持續運作。
應建立漁船發現可疑船艦通報機制 並指揮協調海軍或海巡應對
另一個中國進行灰色地帶侵擾常見的情況,是關於海警的運用。《沃草》在2021 年曾報導,中國當時透過頒布《海警法》,讓海警位階上升到「似軍非軍、似警非警」的模糊地帶。當海警在執法時,會讓周邊國家分不清楚其性質究竟是國家軍事力量對外的武裝行動,還是內政性質的秩序維護,容易產生糾紛。
退役海軍少將、海軍教準部前代理指揮官張勝凱表示,解放軍的行動模式強調軍警民一體,中國大量運用海警和海上民兵,執行灰色地帶侵擾,如在禁限制水域巡邏、蒐集情報、海上管制、配合軍事行動等任務,模糊衝突界線,增加臺灣方面的應對難度。
張勝凱說,國軍目前碰到灰色地帶的應對方式,基本上都是依照《國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但這規定是針對敵方的軍機、軍艦,對於民兵、民船、海警則沒有規範,所以基本上遇到民兵跟海警的情況,都是由海巡處理。
張勝凱建議,面對灰色地帶侵擾,要成立協調中心,「不能都是海巡的事」。例如有漁船看到一艘敵方潛艦,是不是要回報?回報之後由誰去處理?這都必須要有綿密的通報機制。
張勝凱也提到,海軍也應藉由與海巡平日的演訓,強化聯合作戰能力,依解放軍各類想定狀況,進行常態演練。對於海警及民兵船隻侵擾,海軍也應與海巡建立暢通的通報與協調機制,確保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有效維護我國海疆安全與海洋權益。此外,也須強化法律論述,揭露對方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以公開透明的資訊發布反制認知作戰,並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國防部前總督察長高嘉濱則表示,面對灰色地帶威脅時,隨時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擦槍走火,或是對方有計畫性地「由演轉戰」(趁著演習轉為發動戰爭)。
高嘉濱說,當面對威脅,我方兵力不斷地出海應對時,也應該要檢討,武器配備要到什麼程度。以往針對不同的任務型態、不同的強度威脅,都會有不同的規定,但是面對灰色地帶威脅這種隨時有可能變化的情況時,只要兵力出了海、真的面臨威脅時,就要有能夠立即反應、應對威脅的能力,以免錯失先機、讓應對兵力趨於下風。

共軍反常公開以臺灣天然氣接收站為目標 恐是針對能源政策認知作戰
除上述議題外,關於上(8)月23日結束的核三重啟公投,贊成重啟核三、挺核能的論述之一,即與國安有關。其理由認為,戰爭時臺灣可能會被封鎖,造成火力發電所需的天然氣供應短缺,因此必須發展核能、擺脫對天然氣的依賴。
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郁瑞麟則提醒,必須正視中國以我國能源政策進行認知作戰的可能性。他說,今(2025)年 4 月的「海峽雷霆-2025A」演習中,從共軍東部戰區發布的影片,可看到共軍首度公開以我方的天然氣接收站為攻擊目標,以遠程箱式火箭砲摧毀模擬我方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靶位。
郁瑞麟說,依他判斷,一般不會把軍事目標用這麼鮮明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因此他認為,中共想做的其實就是認知作戰,企圖要把我國政府能源政策的缺陷放大。透過這樣的認知作戰,使臺灣內部人民,對政府的能源政策產生不平,減損我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執政的正當性,這才是中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