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對「強大的中國」懷有憧憬,《我逃離的帝國》作者紐時記者黃安偉為什麼覺醒?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馬英九基金會去(2024)年邀請中國奧運金牌選手馬龍與多位學生來台參訪交流,參訪中山女中時被中國媒體形容為「進了盤絲洞」引起台灣輿論反彈,但仍被台灣許多親中媒體吹捧為「馬龍旋風」。此外,近期的3A電玩遊戲《黑神話:悟空》,或是人工智慧(AI)模型 DeepSeek,也一樣都受到相近的套路吹捧,彷彿中國才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面對中國這種以「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所打造出的表象,應如何看待?長期主跑兩岸新聞的資深媒體人、目前擔任美國自由亞洲電台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的李志德表示,中國擅長創造美好的平行時空,但如同美國移民二代、《我逃離的帝國: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橫亙兩代人的覺醒之路》一書作者黃安偉的故事一樣,只要深入瞭解中國,就很容易幻滅。目前擔任美國《紐約時報》駐華盛頓外交記者的黃安偉,在 2008 年時也懷抱著對於中國的憧憬派駐到中國,卻在深入理解中國後,走出了表象。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13_--_2.jpg)
移民後代曾憧憬強大中國 目睹新疆衝突、香港反送中後覺醒
《我逃離的帝國》是黃安偉依據自己在擔任《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的經驗,,加上他父親黄沃强在不同年代所看見的中國,對照呼應,展開一場跨時空對話的作品。
1932 年出生的黄沃强來自於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的中國廣東台山地區,母語是粵語;他成長於二戰日本占領中國時期,歷經過國共內戰與韓戰。在共產中國建立後,黄沃强產生很大的嚮往,於是參加了解放軍,但卻不知為何,不被允許受訓、投入戰場。黄沃强在後來幾年中,懷疑是因為有親人在香港、美國,所以不被官方信任,後來還被流放到遙遠的西北邊疆服役。
數年後,他回到中國西安,進入大學主修航空工程,卻在要被派進工廠服務前,再度受阻;這次黃沃强就相信,確實是因為家庭背景受牽連,於是他對共產中國大為絕望,在大躍進、大饑荒時期逃亡到香港、再移民到了美國。
多年後、黄沃强的兒子、擔任《紐約時報》外交記者的黃安偉,又派駐到北京工作。一開始,他對中國的經濟繁榮、地緣政治擴張懷抱希望,也對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抱有濃烈的民族主義情感與憧憬。但隨著黃安偉跟隨父親腳步,目睹了新疆的民族衝突,也見證了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等事件,逐漸撼動了他原本對中國的憧憬與認知。
2008年是世界擁抱中國高峰,台灣也被馬英九帶向親中
值得探討的是,包括《我逃離的帝國》、資深記者歐逸文的《野心時代》,以及李志德所撰寫的《無岸的旅途》等關於中國現代社會現象的書籍,所描寫的時間點都在 2008 年左右,究竟 2008 年對中國來說,具有怎樣的關鍵意義?
李志德表示, 2008 年對當代中國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關於中國發展的兩個關鍵,第一個是 1978 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開始接受現代的經濟體制;第二個是在 2001 年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享受了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利益。而這些發展。到了 2008、2010 年時,外界都期待,當中國經濟改革之後,會出現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比窮人更加重視自己的權益,於是政治改革就會從中產階級與相對自由的媒體中,逐步發生。這是當時整個西方在制定中國政策時,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李志德說,再加上當時分別擔任中國國家主席與國務院總理的胡錦濤、溫家寶,統治方式相對比較溫和、開放,以及網際網路剛開始興盛,中國政府還不知道怎麼管理時,有個很短暫的自由窗口;這些事件匯集在一起後,帶來了強大的希望感,所以2008到2010年左右,來到中國的西方記者,能直接感受到這個希望感。
此外,2008年對台灣來說,也是兩岸關係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李志德回顧,2008年馬英九選上總統,當時在兩岸關係上有較大的改變,因為在兩岸關係裡,台灣一直相對是被動的一方。在前總統陳水扁下台、馬英九上任時,中國與台灣雙方高層,包括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上層,以及親國民黨的商人,都開始快速地交往起來,兩邊快速地塑造了「虛假的善意」,與所謂的和平表象。這表象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快速地堆積起來,再到 2014 年 318 太陽花運動後崩潰。
李志德也說,所以2008年對台灣或是西方記者,都有很大的變化,但變化的結果並不同。對西方記者來說,會認為中國的改變就要發生了,但是對台灣人來說,則慢慢地開始看到,中國對台灣統戰的另外一面。隨著馬英九政策的快速崩潰,形成了直到今天為止,中國面對台灣的局勢。
![](https://bunko.watchout.tw/content/images/2025/02/20250213_--_1-01.jpg)
中國擅長編造美好的平行時空,了解就會破解
對於這樣的「和平表象」,《沃草》記者進一步提問,包括馬英九等親中人士,目前仍有如「卡在時空裂縫中」,緬懷當年的兩岸關係、認為只要重啟當年與中國交往的政策、接受「九二共識」,就可以讓兩岸關係回到從前看似美好的狀態,但是卻忽略了當時是由相對溫和的胡、溫主政,而且美、中關係等世界局勢也早已與當年不同;所以想詢問李志德會如何回應這些親中人士的說法?
李志德則回應,與其說「時空裂縫」,倒不如說中國政權永遠都會創造一個「平行時空」;而在這個平行時空中,永遠有一批看起來有巨大成就的人、讓人看起來彷彿中國就是未來的希望。而只有長時間深入地了解中國,才可以破除這個由中共塑造的平行時空。
李志德舉例,包括從 2008 年開始,外界看到北京舉辦奧運、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公司開始進駐華爾街等,但同時還有 2008 年西藏的抗暴自焚、 2009 年新疆的「七五事件」等。又或是以去年來台交流的馬龍為例,「如果有人只願意待在有馬龍的那個平行世界裡,就會覺得馬龍是當今中國的代表」。
李志德說,就如同《我逃離的帝國》作者黃安偉,也曾經處在這個平行時空中。當年黃安偉看到美國在伊拉克胡作非為(編按:指美國以反恐名義進行伊拉克戰爭),剛派駐到中國採訪時,他覺得世界的未來就在中國;但當他開始深度地了解中國之後,他才慢慢從那個平行時空走出來,到了另外一個更大、更真實的中國,然後開始了解它。
李志德說,所以要認識中國,或是跟中國有真正的交流,才可以認識到這個平行時空的全部。大家可以欣賞馬龍的球技,但同時也要看到,當中國用舉國體制塑造一個像馬龍這樣的奧運冠軍時,可能要報廢一百個、一千個有點專長的小朋友;當在像煉金一樣煉出一個奧運金牌時,也要看到在過程中,有多人像雜質一樣被倒掉、後來也不知道上哪去了。
李志德強調,一定要看到整個金字塔的全部。大家當然可以欣賞金字塔的塔尖,但要同時經過很長的時間、深入地了解這個體制之後,才會看到那個塔尖下面 99.99% 的、被那個體制所拋棄的人,才是中國的全部。重點是,「你願不願意看到那平行時空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