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幸深度調查報導 在黑夜中尋找星星

作者
發佈時間2014/7/25 03:31:00
最後更新2020/1/10 03:20:29

在社會對媒體的一片罵聲中,記者究竟應該對新聞報導抱著怎樣的態度?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昨(24)日以「大埔案就是水門案:調查報導的價值與意義」在沃草公民學院演講,他告訴在場學員,記者可以有自己的新聞價值和立場,但是不能扭曲事實;長期專注調查報導的何榮幸,也很憂慮目前台灣媒體即時新聞過多、深度調查報導不足。他認為媒體應有氣度,放手讓記者去做深入、高品質的報導。

何榮幸昨日接受沃草夏日公民記者學院邀請,為學員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他多年製作調查報導的經驗;何榮幸原本是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在2012年底反媒體壟斷運動時,他因為不滿旺中集團老闆蔡衍明干預媒體自由,寫下「北風與太陽」一文,並辭職離開中國時報。他著有《媒體突圍》、並合著《我的小革命》、《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等書。

深度報導 在黑夜中尋找星星

何榮幸在演講中首先說明,現在所有媒體,不管是主流媒體、獨立媒體,甚至是公民記者,都專注於即時新聞。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少媒體人有時間投入深度調查報導。

何榮幸認為,社會上有許多公共政策,不僅需要即時新聞,更需要有些媒體反其道而行,製作深入的調查報導,讓一些議題被看見;他同時告訴在場的學員,應該對自己有一些期待,嘗試做調查報導,並可以先參考現有好的調查報導。他表示,上下游市集記者汪文豪所製作的農業、土地等議題,就非常的深入專業。

何榮幸鼓勵不管是獨立媒體或主流媒體,都應該投入調查報導,這是作為一個媒體人能對社會的更大貢獻。他以《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一書勉勵大家,過去很多威權時代的記者,都以維護新聞價值與社會正義為使命,嘗試在威權陰影下的黑夜中,尋找一絲民主亮光的星星。而當時奮戰的新聞工作者,如今都成為了後進記者仰望的領航星星。

何榮幸認為,對於要報導的領域,記者應有相當的專業能力。何榮幸強調,如果當了2、30年的記者,但報導農業議題時,卻對相關內容不了解,程度比不上網路的鄉民,要如何做深入報導?因此,記者應該要有對專業議題、領域了解的相關能力,他並提到,如果要從事記者工作,報導內容卻跟自己所瞧不起的記者寫出來差不多,就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記者。要做記者需要專業能力。

新聞生涯經驗 與學員共同討論

對於如何製作調查報導,何榮幸也以當年在中國時報一手成立調查採訪室的經驗,說明如何離開台北觀天下,深入各鄉鎮挖掘問題,並且揭露出許多各縣市弊端,給各地政府機關壓力。這些報導讓地方政府在面對重大公共建設,或制定政策時,可以更審慎思考。

何榮幸以天下雜誌最新一期報導「中國盜砂船來了!」為例,來闡述深度調查報導的影響力。在這個調查報導中,完整呈現大陸盜砂船盜採金門的海沙,來建造大陸沿海公共建設,危害台灣的故事。被盜採的金門海砂甚至還被賣回台灣,盜砂更會造成台灣海岸線嚴重倒退,盜抽的海沙越多,台灣海岸線就會不斷倒退,海洋生態系也會受到很多的影響。也因為這期報導,才讓台灣海巡署警覺、開始查緝大陸盜砂船,這就是深度調查報導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何榮幸提到,除了盜採海砂問題外,海岸線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重大議題,例如大陸海漂垃圾對台灣離島居民、生態環境也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台灣目前離島的許多重大開發案,也對物種棲息地造成破壞。對於發展觀光業所造成海岸生態的破壞,何榮幸強調,生態旅遊才是王道,現在政府政策應該轉向低度發展。

何榮幸表示,大埔案就是水門案,其中弊端重重,值得記者深入挖掘。他認為,跟台灣的土地息息相關的報導,都值得作為調查報導的題材。像是導演李惠仁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讓防檢局長被彈劾、曾被媒體評為五顆星縣長的劉政鴻,因為大埔事件灰頭土臉、遠雄集團夜路走多碰到鬼,老闆因為涉賄被收押等,都是調查報導很好的題材。

提醒學員 堅持對新聞價值追尋

何榮幸表示,在製作報導收集線索和資訊的過程中,必需等待、掌握線索才能有所突破,所以記者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好題目出現。但「調查報導值得當成一個慢慢追尋的目標,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做出一則好的調查報導。這也是新聞工作最迷人的地方。」

何榮幸也推薦學員閱讀《記者,你為何不反叛》、 《媒體突圍》、《黑夜中尋找星星》這三本書,做為學習媒體的經驗,以及未來有志於新聞工作者的參考。

最後,何榮幸同時提醒,身為記者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和價值,不一定要宣稱客觀中立,如此一來更可以知道自己立場,有可能帶來什麼盲點,就像美國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雖然會在選舉期間出現支持特定候選人的社論,但是不會扭曲不支持的一方,「能夠帶著價值、選擇報導,但是不扭曲事實或是真相,是非常重要的。」

圖說:對於調查報導量銳減,何榮幸認為,社會上有許多公共政策,不僅需要即時新聞,更需要有些媒體反其道而行,來做調查報導,讓一些更深入的議題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