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蔡英文重要競選政見的轉型正義,仍有許多未竟之業,但在這次選舉中幾乎不見蹤影,去年相關團體也發起活動,要求拆除中正紀念堂與銅像;法國國際新聞頻道 France24 選前也發佈一支16分鐘的英語節目,談台灣的白色恐怖。前黨產會委員、南台科大財經法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羅承宗指出,「拆銅像」是轉型正義中最簡單的事,1980 年代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拆了一堆妨礙交通的路口銅像;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任內,也在一天內移除了全台南市國中小校園的蔣介石銅像,「現在反而(銅像)變得很不得了」,他也喊話「拆銅像沒有想像的那麼多政治對立,就是要不要做而已。」
「西班牙已經沒有佛朗哥銅像,從去威權的角度來說,我們比西班牙差了一大截!」羅承宗表示,西班牙也曾經有一派人認為「過去就讓它過去」,但另一派認為,「跟過去了結,才能攜手走向未來。」後者在西班牙逐漸成為主流,因而陸續通過《歷史記憶法(2007)》、《民主記憶法(2022)》處理威權遺緒,目前西班牙境內已無佛朗哥銅像。
台灣也在 2017 年通過了《促轉條例》,「去威權」是四大任務之一,而經典的威權象徵就是銅像、路名與國幣。
「1980 年代台北拆了一堆銅像,也沒什麼紛爭,反而到現在變成很了不得的事?」羅承宗強調,過去台北市許多路口圓環設有銅像,松山機場入口處原本也是蔣中正銅像,後來都基於各種原因拆除。例如,現在行政院路口原本有全台灣首座蔣中正銅像,之後由於交通考量,遷移至敦化南路與八德路圓環,又在 1988 年與該圓環一同移除;敦化南路與仁愛路交叉口圓環原本有一座于右任銅像,在 1998 年也拆除、移往「國父紀念館」。他感嘆,「2023 年拆銅像的氛圍,甚至比 1980 年代還糟糕。」
「轉型正義中,拆銅像是最簡單的,就是要不要而已。」羅承宗接著舉例,2015 年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在二二八紀念日宣布,要把蔣介石銅像全面移出校園,但並未說何時拆除。之後就在一個週六拆除 14 所校園內的銅像。羅承宗認為,「政治就是在幾個困難點裡做決策!另一派政治人物罵一個禮拜也就沒事了,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多政治對立,就是要不要做而已。」
他也提到全台灣的路名問題,例如北高雄有許多「管仲路」、「曾子路」、「孔子路」,應該換成台灣的在地英雄、在地事蹟,現在好像大家都習慣了,但習慣是最可怕的事。
陳君愷也同意,指出路名是「人地關係」的連結,過去台北市在國民黨政權來台時,被全面換成中國各省市地名,一下抹去原本的路名,等於把過去的生活和文化完全切斷,「讓我們失智很久。」他也感嘆,台灣有那麼多優秀人才,但鈔票上的人像只有蔣介石、孫中山,反觀日幣上印著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他的名言是「一身之獨立,一國之獨立」,而蔣介石則是把人奴隸化。
陳君愷接著說,除了銅像,其實我們的語言裡還有很多威權語彙,例如「自強活動」是 1971 年蔣政權被逐出聯合國時,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救國團也用「自強活動」來包裝休閒活動,而就算已經民主化,現在還是會有大學生將烤肉聯誼稱為「自強活動」。
「教官徽章中間是救國團徽章!」羅承宗再指出,救國團後來都把團徽中心的「青天白日」解釋為「國徽」,但翻看救國團成立當天的新聞,明明白白指出是「黨徽」,「才能讓各位青年知道,這個國家是『本黨』建的」,後來逐漸發現不妥,才偷偷置換概念。
羅承宗表示,當你不把歷史挖出來,你就停止思考,對很多現象不覺得有問題,就繼續跟它共存,因此樂見台灣基進在不分區名單納入歷史學家。
當被問及促轉會解編後,轉型正義散入各部會的「台灣模式」,羅承宗表示「非常樂見」。他認為,過去促轉會是「指日可待」的任務型機關,其他大部會「甩都不甩你」,但現在內化成傳統部會的任務,由院長主持最上層的「轉型正義會報」、中間是「人權與轉型正義處」,下面分到各機關,可以由上而下貫徹,「由外掛變內建,這才會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