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看過網路上各式各樣的懶人包嗎?昨(21)日沃草夏日公民記者學院,邀請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演講「三言兩語破迷障:新聞懶人包的編寫策略」,他一開始就提到,公民新聞興起後,每個人都可以針對各種新聞議題發聲,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怎麼編寫新聞懶人包提供快速簡要資訊,變得十分重要,也需要許多公民編輯的參與。
陳順孝並舉YouTube上的服貿「爭議」懶人包為例,指出該影片有130多萬的點擊率;而先前民進黨台北市長初選期間,姚文智民調從原本落後,到在YouTube上公布的3D市政地圖後,有8萬多人的點擊率,但是爭取到的傳播度和認同感,已經能從落後到民調第一贏得初選,「由此可見,服貿『爭議』懶人包影響,絕對會是更為重大。」
對於懶人包的興起,陳順孝並強調,懶人包一度被汙名是懶人才看,但是其實新聞報導本身就是懶人包,而目前新聞報導,並沒有做到該有的工作。
從海量資訊中掏出金礦
曾經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家媒體,卻在21世紀時,《讀者文摘》兩度申請破產、《TIME》雜誌也爭取轉型;陳順孝解釋,主要原因出自資訊過度爆炸,所以已經超過目前媒體可以處理的量,因此各媒體也開始力求轉型。
陳順孝並舉《生命力新聞》報導毒奶粉事件為例,報導原文不到1,000字,但是其中引述的文章和引述每個人,都可以連結到原文,可能從原本只有的30字,到作者原文的3,000字,是一種以簡馭繁、多向導讀的方式,「《讀者文摘》、《TIME》是化繁為簡,但是《生命力新聞》可以從連結中看到原貌。」
陳順孝提到,現在的網摘跟過去不同,是一種全新事物,媒體內容也慢慢從過去的封閉文本,變成開放文本、多向文本,每一段內容都是導言,來引出不同的議題、觀點,寫稿更從過去是記者的工作,到現在演變成記者和群眾工作。
對於現在時代的資訊爆炸、眾聲喧嘩,陳順孝提到,過去媒體引用學者專家的話,是先篩選再出版,但是網路草根觀點是先出版再篩選,他並舉士林王家爭議時,被分享最廣泛的文章,是一個成大建築系大三學生寫的文章,素人能夠呈現出與學者專家不一樣觀點。
運用不同工具 編寫新聞懶人包
陳順孝指出,編寫新聞懶人包技巧,主要有幾個部分,分成採集資訊、設定主題、轉譯故事;而採集資訊部分,首先是放寬視野,他舉Google快訊功能,只要想要偵測任何訊息,在輸入關鍵字後,網路上有任何一邊文章提到的話,gmail就會寄信通知,或是可以用Feedly網站,設定屬於自己關注的議題,製作個人專屬日報,而在編織出一套完整情報網後,補充時事議題不足夠的部分,最後隨時根據時間點不同,對自己的個人專屬日報做增刪校準。
而在蒐集資訊時,陳順孝表示,查證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如何分辦新聞的真偽,除了多搜尋多方資料來辨別真實性外,他提到,g0v零時政府也有製作「新聞小幫手」工具,可以讓閱聽人知道所閱讀的新聞內容是不是有問題。
至於設定主題部分,陳順孝說明,主要先發掘議題後,根據議題的即時性、重要性後,來立意題綱,接著在做標題、導言的處理;他同時說明,標題重要性在於能夠標出新聞重點,懂得點出標題的記者,也會在文章的第1段第1句話就破題。
陳順孝並舉過去《中國時報》下標為例,北中南作相同報導,但是根據民情不同,來下不同標題,來說明標題不同,會吸引不同讀者,並且會使得新聞內容有不同表達方式。
最後,陳順孝也說明,在製作新聞懶人包時,最核心架構在於1個主題下,設定3-5個子題,並選擇最適合呈現的形式;他並強調,雖然現在的時代,文字不再是全部,但仍是報導品質優劣的關鍵,爛文字才沒有魅力,好的文字會留下來。

圖說:陳順孝認為公民新聞興起後,每個人都可以針對各種新聞議題發聲,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編寫新聞懶人包提供快速簡要資訊便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