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站上臺灣土地中國就輸了 戰略學者何澄輝臺灣作戰防務是確保海空優勢

發佈時間 2022/8/16 09:48:12
最後更新 2022/8/16 11:25:54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持續近半年,外界都敬佩烏克蘭能堅守至今。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戰略學者何澄輝指出,烏克蘭運用戰場環境發揮「不對稱作戰」優勢,但借鑑烏克蘭「不對稱作戰」的重點在於不對稱理念,而非囫圇吞棗模仿,例如臺灣與主要敵國之間相隔海峽,主要的作戰防務課題是確保海空優勢與對外聯絡,「不是說人手一支標槍飛彈就能抵抗共軍」,「如果解放軍雙腳無法站上臺灣的土地,中國基本上就輸了!」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戰略學者何澄輝(資料照,攝影/朱乃瑩)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戰略學者何澄輝(資料照,攝影/朱乃瑩)

民間智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上週五(12)舉辦線上講座,邀請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戰略學者何澄輝發表「借鏡烏俄戰爭,台灣如何抵抗中國入侵?」專題演講。

「不對稱作戰的重點是不對稱的理念,而不是囫圇吞棗的模仿!」何澄輝認為,烏克蘭與敵國之間僅隔陸地邊界,難以全面防守,因此利用戰場環境,將俄羅斯擅長的裝甲機動戰,打成俄軍較不擅長的城市防禦戰,才能讓刺針、標槍等個人攜行式防空飛彈發揮最大效用,「在自己的戰場讓俄羅斯適應他的規則,非常成功。」

何澄輝指出,臺灣和烏克蘭在戰場環境的差別在於,與主要敵國之間相隔海峽,「海空才是臺海戰場的主要挑戰,如果解放軍雙腳無法站上臺灣的土地,基本上就輸了!」換言之,臺灣的主要防務課題是確保海空優勢與對外聯絡,多方面強化臺灣面對戰爭的韌性。何澄輝解釋,「海空優勢」需要更先進的海空載臺(機艦)換新,而非在形式上模仿烏克蘭做法,也駁斥「人手一支標槍飛彈就可以抵擋共軍」的說法。「對外通訊」則包括發展低軌道衛星通訊,以在戰時替代容易被破壞的海底電纜,也包括物資補給、疏散平民等課題。

「基輔麵包店一天還能開 6 小時」 何澄輝:戰爭不只是國防部的事

何澄輝指出,烏克蘭以弱勢身份,能在戰爭中維持不墜,除了戰場環境有利之外,從 2014 以來的防務改革也發揮了效果。2014 俄羅斯入侵引發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戰爭後,烏克蘭除了在正規軍引入北約式訓練與管理模式,改革過往蘇聯「紅軍」的陋習之外,也搭配「國民警衛隊」、「國土防衛部隊(TDF)」等措施,建構多層次的防衛體系。

何澄輝強調,TDF 面向烏克蘭 18 至 60 歲的男女公民,以及居留權在 5 年以上的外國人,採取就地招募、就地訓練、就地防衛,主要功能不是補充前線士兵,而是發揮在地優勢,協助正規軍反擊或軍事進攻,「在媒體上看到的議員、前總統、運動員、老奶奶去領槍,都是參加 TDF,真正功能不是上前線打仗,而是讓烏克蘭社會在面對戰爭時,維持彈性與韌性。」

「戰爭是全面性的破壞,如果事事都要由軍隊承擔,其實做不到。」何澄輝指出,戰爭不只是國防部的事,烏克蘭首都基輔在被俄軍圍困的情況下,仍保有基本民生機能與公共服務,甚至「麵包店一天還可以開 6 小時」。他強調,我們對於戰爭、防務的想像,不能局限於軍事,烏克蘭以體量上的弱勢能支撐到今天,就驗證了防務改革、全面強化國家韌性的重要性。

「支援不一定會物理上出現」 何澄輝:北約電偵助烏克蘭「越級打怪」、同型機早現身臺海

「看不見摸不著的情報與技術支援,對戰爭的影響更為關鍵!」何澄輝表示,歐美國家沒有直接派成建制部隊進入烏克蘭戰場,但不等於北約沒有對烏克蘭進行支援,這也預示未來臺灣如果遇到同樣情況,外援「不一定會物理上在你面前出現,但提供的支援將更廣泛深刻。」

他指出,北約各式電子偵察機、電子作戰飛機等,雖然沒有進入烏克蘭領空,但透過強大的偵查能力,把情報與具體參數傳給戰場上的烏克蘭軍隊,並對俄羅斯方進行電子壓制,「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被擊沉,推敲起來,烏克蘭也許都是透過這些北約的偵查效能達到輔助,甚至超常發揮戰力,『開掛越級打怪』!」何承輝強調,北約與美軍的這些電戰機,對臺灣都不陌生,相同型號的飛機近年在臺海與南海地區都非常活躍,架次密集不亞於烏克蘭戰場,被美軍用於「抵近偵查」,反制中國對臺灣的軍機襲擾。

北約用於烏克蘭戰場的同型電戰飛機,也大量在臺海、南海出現(何澄輝提供)

北約用於烏克蘭戰場的同型電戰飛機,也大量在臺海、南海出現(何澄輝提供)

「從(美國的)核心利益來看,臺灣遠比烏克蘭更重要!」何澄輝表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不會危及美國的核心戰略利益,俄羅斯是美國的第 23 大貿易夥伴國,每年貿易總量在 360 億美金(約 1.08 兆臺幣)左右,烏克蘭更落在 30 名以外;臺灣則是美國的第 8 大貿易夥伴國,一年交易量超過 1140 美金(約 3.42 兆臺幣),更何況臺灣牽涉的日本、韓國、東協等周邊國家,都與美國有更深刻的利益。

「烏克蘭抵抗意志從沒高過臺灣!」 何澄輝:挺過「第一擊」就能維持抵抗意志

「政府能挺過第一擊而沒有崩潰,對維持抵抗意志來說,非常重要!」何澄輝指出,我們今天都希望「臺灣人能跟烏克蘭一樣勇敢」,但事實上,戰前烏克蘭民眾願意為國而戰的比率僅有 57%,但在挺過「第一擊」後,願意抵抗的比率迅速提高到 91%,與此相對,同類型民調中,平均有 7 成臺灣人願意為臺灣而戰,換言之「烏克蘭抵抗意志的民調比例,從來沒有高過臺灣!」

對於聽眾指出,臺灣不應成為大國角力的棋子?何澄輝強調,臺海戰爭從不是中國宣稱的「內戰遺緒」,也不是兩岸之間的決戰,而是重要的國際衝突與地緣政治危機,會危及既有國際秩序與安全。若要止戰,臺灣更應該堅定融入或參與既有國際秩序,甚至爭取集體安全協定,「結盟並不可恥,連俄羅斯都知道要找車臣、敘利亞、中國幫忙,臺灣為何要自己面對?」

何澄輝總結說,面對戰爭威脅,臺灣必須借鑑烏克蘭,維持面對戰爭的韌性,「面對風險不是去逃避,而是設法管控風險,做好準備。戰爭準備越充分,這場戰爭發生的機率就越低。」他也認為,美日臺等盟友之間的緊密合作,能有效對抗中國不懷好意的軍事冒險,臺灣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有堅強抵抗意志、有效應對措施,配合國際上反制,相信能有效應對中國戰爭威脅。

另一提問是,臺灣是否應聲援向來親中的烏克蘭?何澄輝認為,軍工產業是烏克蘭傳統經濟強項,過往中國航母「遼寧艦」、主力戰機「殲-16」都是從烏克蘭取得技術核心,但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在戰爭中大力支持俄羅斯,烏克蘭在戰後也會更融入正在圍堵中國的西方國家,相信烏克蘭也會相應調整對中國的態度。

「配合中國不在冬奧前進攻」是俄羅斯敗因?何澄輝分析:二月戰場環境不利俄軍坦克

「配合北京設定開戰時間,或許也成為俄羅斯這次失敗的原因。」何澄輝回顧,去(2021)年 10 月俄羅斯已在邊境不尋常調動,美國情報單位開始警告各國,俄羅斯可能展開軍事行動,但俄羅斯多次駁斥此為美國散佈的假訊息。到今(2022)年 1 月時,俄羅斯總統普丁前往北京參加冬奧,並與中國簽署 20 多項協議,中國的其中一項要求是,希望俄羅斯不要在冬奧期間開戰,以免影響中國,從事後結果來看,俄羅斯或許有配合中國這項要求,但也因此遭遇不利環境。

冬奧結束後,普丁在 2 月 24 日展開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何澄輝分析,以歷史上而言,烏克蘭在這個時間通常面臨嚴冬冰封,境內豐富的水系、鬆軟黑土都會結凍,利於俄羅斯運用「裝甲洪流」快速推進。但今年卻恰逢暖冬,二月烏克蘭境內只有 1/4 時間處於 0 度以下,河流與土壤都未冰封,俄軍坦克只能沿著主要道路前進,反被烏克蘭軍輕易掌握、狙殺。

註解

  1. 政治學者王宏恩引述調查機構 “World Value Survey”(世界價值觀調查)於 2020 所做的研究,當年度烏克蘭人表示「會為自己國家而戰」的比率僅有 57%,臺灣人則有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