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政策研究小組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冠昇(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政治與犯罪學系助理教授)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前言:
本文原以英文發表於 RealClearDefense(RCD),原題為:Preparing Taiwan for a war with China。RCD 是一個因應五角大廈(美國國防部)與國會山報(The Hill)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的成員要求所成立的平台,專職進行每天國際安全與國防相關議題的摘要簡報,並且發表專文討論這些議題。這個平台是國防議題討論的業界翹楚,也是眾多智庫與國防研究專家取得最新資訊以及論點的地方。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主要是在針對最近美國媒體上面以及智庫圈內部關於台灣的防衛議題的討論,尤其是強調台灣應該多購買「不對稱作戰」的軍武,其論點是:因為台灣資源有限的關係,購買一些比較輕量的武器,用來防守為主,不要買一些需要太多預算的大武器,像是戰鬥機、坦克,或者潛艦。可是我們認為,台灣的軍備要全面的進行,除了買「不對稱作戰」的那些軍武之外,還要持續購買傳統型武器,並且開發我們自己的軍需/軍武產業,以全方位的策略來嚇阻中國解放軍進行。當然,我們並不是單純只是想對台灣說,我們希望這樣的分析與聲音可以被美國國防部與相關智庫圈採納,這正是我們不停地在英文平台上發表這類型文章最核心的目的。(本文標題為沃草編輯所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現在已經超過 3 個月,戰情歷經多次變化,烏克蘭已有能力進行反擊,在某些區域更成功地打擊俄軍,收回領土。然而在某些區域,俄國的進逼仍然帶來許多緊急情況。目前我們仍然很難預估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不過,目前已經有許多人討論為什麼烏克蘭可以撐得這麼久,甚至還有還擊的能力。
許多人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透過美國的軍事援助,讓烏克蘭具備有「不對稱作戰」的能力。例如刺針飛彈、Bayraktar TB2 無人機、彈簧刀無人機(AeroVironment Switchblade)、主力戰車及輕型反戰車武器(Main Battle Tank and Light Anti-tank Weapon,簡稱NLAWs)、以及像是太空服務公司 SpaceX 所提供的「星鏈」網路(Starlink)這些新科技,讓俄軍受到嚴重的打擊,也讓烏克蘭軍以此守住大部份的地區,並且進行強效的反擊。
在美國的政策圈,似乎也有一股聲音在討論,認為台灣很適合採用這樣的不對稱作戰策略。最近的報導指出,美方內部有人要求台灣調整軍購策略,轉向購買更多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在 Politico 的報導當中有更多的細節)。
過去臺灣常常提出軍購需求,認為需要很多高級武器系統,例如 F-16、F-15、F-18 或者 F-35 這幾款先進的戰鬥機,還有像是潛艇購買,而且近年甚至開啟了潛艦自製的計劃。然而,最近美方卻改變了計劃,例如拒絕了關於 SH-60 海鷹直升機(Sikorsky SH-60 Seahawk helicopters)購買的討論,有些人甚至進一步去檢討台灣近期的軍購,像前幾年買的 M1A2 Abrams 坦克,認為這些重型武器不適合台灣的需求。
這些檢討的聲音,背後考慮的重點是:假設中共入侵台灣,肯定會用空中武器(尤其是各種飛彈)把台灣的基礎設施都破壞殆盡。這種狀況下,重型武器就沒有其用武之地了。是此,這就是為什麼不少新聞報導都指出,傳聞有許多美方官員認為台灣應優先購買防禦性的武器為主,例如魚叉飛彈等反艦系統,加強不對稱作戰的能力。
簡單來說,我們反對這樣的看法。
為了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我們認為,台灣國防首先應該要做的事情是,持續保持多樣性的軍購政策,在不同類型的防禦與作戰系統當中取得平衡。換言之,我們不應該把購買任何一種軍事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視為互斥的。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輕型的、防衛型的武器系統,的確有助於在防守共軍犯台上面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同時也會帶來其他方面的缺陷。
過往的許多戰情評估與沙盤推演都指出,中國會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侵略台灣,包括:海上封鎖、全面轟炸、突襲、針對領袖的斬首戰、以及以上這些方式的混合使用。如果我們單押了不對稱作戰,那就會很顯著地降低我們嚇阻解放軍的能力,等於是讓解放軍更容易找到以往國軍比較不存在的弱點。
最近美方有幾項軍購案在生產線上遇到的問題(因為晶片短缺,而無法順利進行生產)也顯示,我們不能夠把風險都集中在某幾項軍購上面。我們的確需要輕型的防衛型武器,但是同時也要與傳統重型武器上面取得平衡,不能夠偏頗任何一方,如此才能夠維持完整的嚇阻能量。
台灣國防第二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投資更多資源在軍事產業上,創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軍事工業產業鏈。台灣已具備生產武器的能力與技術,例如本土研發製造的雄風飛彈、萬劍飛彈、以及正在進行中的潛艦國造計劃。台灣應該要與美國一起討論如何在軍事工業上進行分工,讓生產效率提升,也可以讓自製與外購之間更加有效率的銜接。
第三,對台灣國防來說更重要的是,台灣需要加強在海軍以及空軍方面的嚇阻能力。因為在中國武力犯台的狀況下,海軍及空軍將是首波交戰最激烈的軍種。如果台灣太快地失去制空權或者是制海權,那會讓中國有更好的優勢進行登陸,而且也會讓台灣本身的陸地部隊曝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下。簡單來說,「防禦」並不是只需要防禦型的武器系統就夠了,面對中國的龐大海軍與空軍力量,我們不能只依靠防禦型的武器來回應。換言之,台灣亟切地需要加強在傳統武器上面的實力,例如在戰鬥機、飛彈系統方面的提升,如此才能夠嚇阻中國武力犯台。
我們更認為,不管是加強防衛為主的不對稱作戰策略,或者是加強綜合型效能的傳統武器系統,這兩方面會有衝突的部份其實非常小,也就是兩者並非是一個零和的關係。最近,台灣的公民有愈來愈多人表達了自我防衛的意願,甚至民意也有多數支持恢復(1 年期的)徵兵規定,這或許會讓政府有更多的底氣,可以把軍事預算增加到 GDP 的 3% 以上。台灣的武器系統不管是自製或者是外購,都應該維持多元的管道與種類。目前民意對於軍事議題的支持度都相當高,政府或許可利用此一機會提出更多相關的政策,以增強國軍自我防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