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關學者張國城臺灣若不建國就如鞋裡有石頭走路可以要跑步就難

發佈時間 2022/2/7 09:34:59
最後更新 2022/2/7 09:35:05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面對中國威脅有增無減,恢復全面徵兵制、擴充國軍數量的聲音又出現。國際情勢與軍事學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張國城日前(1/16)在講座中指出,若要跟中國打陸戰,現有兵力不會不足,缺的是訓練和後勤,而獲取先進裝備、佈局海空力量才是目前臺灣的首要關鍵。他也感慨,全世界這麼多國家,「建國」是個不可迴避的過程,其中常常引起紛爭甚至付出代價,臺灣卻缺乏相關討論。這很傷感情,但繞不過去:「就像鞋子裡面的石頭,不挑出來就永遠是卡在那裡,走路或許可以,但要跑步就困難。」

張國城認為,所謂「全民皆兵」其實是種精神,但實際上若真的用這種「螞蟻戰術」發揮效果有限,這忽略了訓練資源的考慮。以德國獨裁者希特勒為例,當初他因蘇聯的攻打宣布「全民皆兵」。生產 800 萬支反戰車火箭,每個人都發配,認為這會讓蘇聯難以應付。

但事後經統計,反戰車火箭命中率不到萬分之一。張國城分析,因為一般人沒接受訓練,即使拿到武器也不會用,反分散正規軍的訓練資源。他舉例,二戰的日本也是一樣,為了應付美軍每天的空襲就全民皆兵,發動自殺攻擊的「神風特攻隊」,當時為此造完 8000 多個機體構造相對簡單的特攻機。但在1945 年,美軍出動三架轟炸機在廣島投擲原子彈,日本早就偵測到有轟炸機來,但已經因為已經沒有人、沒有資源、也沒戰鬥機可以升空攔截。

「強調全民皆兵的國家,就是想用『螞蟻戰術』克制敵人,其實這樣最危險。」張國城強調,不管徵兵或募兵,最重要是有「訓練能量」,在國防上認為人來了就自動變成軍隊、軍隊自動變成戰力,這樣觀念很奇怪。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面對中國,擔心兵力不足,不如擔心海空威脅

對於中國軍力提升的擔憂,張國城指出,其實解放軍其實也在追求「質」的提升,近幾年也裁了很多「量」。現在中國陸海軍火箭軍加起來不到 200 萬,過去最高是 500 萬,也逐漸朝提升品質在走。

但張國城也說,其實要登陸臺灣,不會是人海戰術的概念。因為通過臺灣海峽需要調動足夠的運輸工具,除了運送兵力和武器,還有很重要的後勤補給。這涉及調配部隊、登載上船、度過臺灣海峽、最終登陸臺灣。來的人還不是全部都用於作戰部隊,還包括後勤人員,其實能來的人數真的沒有想像多,不用過於擔憂。

張國城分析,以中共兩棲能量,假定不受任何干擾下,大概一次可以登陸部隊不超過 50000 人,還有從臺灣哪裡登陸可以這麼展開的問題。他認為,現在擔心的倒不是中國地面部隊數量,比較擔心的是海空的優勢。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張國城說,中國可以操作並投入實戰的潛艦是臺灣 40 倍,幾乎可用於臺海上。以戰機來講,中國最新「殲16」戰機出動擾臺接近 400 架次,代表羽翼漸豐,所以海空威脅和壓力才是國防重點。

對於近來討論恢復徵兵、擴充國軍數量,張國城總結:第一,恐怕打的主要不會是陸戰,至少第一波就不是。第二,就算陸戰,現有兵力不會不足,缺的是訓練和後勤。第三,海空力量、防禦增強才是臺灣的首要。他說,即使中共能登陸,多少中國陸軍能上岸也是看我們海空軍多強來決定,如果前面擋下很多,後面當然就可輕鬆解決。

「怎麼獲取先進裝備、佈局海空優勢是臺灣的關鍵首要。」張國城指出,這兩者需要仰賴國外提供,例如美國的軍購絕對有必要。另外也希望美國可以直接幫助、派軍進入臺海,但問題是臺灣有做好和美軍聯合作戰的準備嗎?以鄰近國家日、韓和美國的合作頻率和強度來說,臺灣遠遠不足。

國防工業成長雖慢,但不起步就永遠做不好

此外,「為何買這麼多武器?」、「為何買二手的武器?」也是很多臺灣民眾的疑問。張國城說,很多國家對外採購武器,有買新的也有買舊的,重點是價格和效益是否符合標準。買二手不是什麼丟臉事情,他說,什麼要買、什麼要自造?這是很複雜問題。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張國城表示,正常國家一定是會評估,若這個裝備,國內工業水準可以到授權生產就爭取,只能生產部分零組件就部分生產,若只能國內裝配就國內裝配,若通通都無法,量少就直接買過來、量多就是深耕自製。他說,不管零組件或授權生產,都對本國國防相關工業有幫助。

張國城舉例,像是前韓國總統朴正熙,雖然是軍人政變的獨裁者,但他做了幾件重要事情:1965 年派兵參加越戰,藉此和美國談判援助韓國軍需工業,先從步槍開始自給自足。1968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開始撤出越戰,韓國於是急於國防自主。這在當時不容易,所以要先建立基礎工業: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尤其這在美國都是大廠在做,韓國於是就開始扶植大企業。

張國城說,朴正熙雖身為獨裁者但在國防工業上的決策算正確。先是要求克服學習曲線,韓國一開始花很多國防預算在養造船工業,先從快艇、巡邏艦、巡防艦等循序漸進越造越大,一開始即使性能不好也沒關係,因為韓國有美軍協防,有空間允許成長。

「成長雖然慢,但不起步就永遠做不好。」張國城說,對於先進國家而言,武器裝備是衡量國內國防生產的水準,如果要成長上來,就一定投入資源。但他感嘆,有些國家卻不是這樣,認為要對外採購比較好的,國內又有國防工業花很多錢研發,但之後認為不夠好不買,這是很奇怪的策略。像是韓國研發的,韓國軍方一定會採購。

國防工業的自造,重點是「國家的意志」

張國城說,韓國的國防工業自製,一開始面臨困難,但也是羽翼漸豐,像是現在韓國陸軍武器就是全自製,這也代表「美國要幫我們可以,但我們陸軍就自己來」的決心,避免政治干預。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張國城表示,國防工業的自造,重點是國家的意志,發展過程中不能有資源和技術以外的考量。像新加坡雖是小國、只比臺北大了些,但用步槍都是自製,意思是國家就是要獨立,就算比較貴也沒關係。

談到新加坡,張國城語重心長表示,全世界這麼多國家,都有個過程不能迴避,就是「建國」。不管是武裝獨立或怎樣,過程中如何確定國家的範圍、和其他國家關係,都要明文規定,過程常常引起紛爭甚至要付出代價。他說,這很傷感情,但繞不過去,就像鞋子裡面的石頭,不挑出來就永遠是卡在那裡,走路或許可以但要跑步就困難。

張國城以新加坡建國為例,1965 年馬來西亞擔心李光耀和其「人民行動黨」有可能成為馬國的執政黨,所以當時的馬國聯邦驅逐他們。李光耀面對新加坡這個城市要獨立成國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界分這個國家的界限,像是國民、國界。他說,這講出來都很傷感情,但還是要講、一定要做。

再來就是徵兵,因為有武裝部隊的存在,是區分敵我重要過程。張國城說,成立武裝部隊後,也可以跟他國進行軍事合作,當然就能釐清敵人。所以新加坡沒有嫌武裝部隊人很少,最重要則是「國家意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