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強化台灣防衛力,關鍵在民間有無抵抗決心
【沃草】研究員陳俊宇編譯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期發布〈強化台灣韌性〉研究報告 ,分析台灣面對外部威脅(尤其來自中國)之下的社會韌性。報告指出,儘管台灣在過去幾年中積極加強自身韌性,但考量台灣所面臨的短期和長期安全威脅如此巨大,迄今為止強化韌性的努力還不足夠。該報告指出,台灣在建立韌性方面還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部分關鍵基礎設施老舊且防護不足、人民面對侵略的抵抗意志是否夠堅定,以及備戰準備程度是否充足,而且以目前所得資料看來,前述問題都令人感到擔憂。
什麼是「韌性」?衡量國家的防衛能力,軍事武力之外,民間恢復能力與抵抗意願也很重要
由於台灣在印太地區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台灣在科技與經濟領域累積的實力,這些因素讓台灣成為美中兩國對抗的戰略焦點。為了強化台灣本身防衛能力,近年來美國與台灣專注於軍事防衛合作,嚇阻中國直接動用軍事武力侵略或包圍台灣。然而,CSIS 指出,傳統軍事手段之外,中國也可能破壞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擾亂經濟、製造危機來打擊台灣民眾士氣,以多元化的攻擊方式破壞台灣整體韌性。
〈強化台灣韌性〉研究報告將「韌性」(resilience)定義為:一個國家、社會或居民,據以抵抗、減輕地緣政治威脅(外部壓力、影響或入侵),以及非地緣政治威脅(包括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全球流行病),並從中恢復的意願和能力。
中國試探台灣韌性,關鍵基礎設施成為打擊目標
近年來中國持續測試台灣韌性,例如,2023 年初,一艘中國船隻涉嫌破壞連接台灣與外島的海底電纜;近期則發現中國籌組駭客組織,專門攻擊台灣半導體與航太工業。這些事件顯示出,中國對台灣的攻擊手段並不限於軍事層面,也可能針對台灣的金融系統、電網、電信網路和社會的其他方面發動打擊,而台灣應該針對這些攻擊手法做好防禦工作。
CSIS 研究報告也指出,面對中國可能發動的各類型攻擊方式,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可能帶來嚴重問題。例如,台灣的電網及通信網路仍然依賴傳統技術,當面臨物理攻擊和網路攻擊、破壞,可能會導致民眾生活的社區陷入隔絕與孤立。
台灣缺乏可靠的平民備戰計畫
雖然台灣例行性舉辦漢光、萬安、民安、同心、自強等大型演習,模擬中國入侵或封鎖台灣的各種情境與反應方式,然而,CSIS 在報告中指出,台灣執行這些演習時,並未納入協調一致且有效的平民備戰計畫,以因應危機來臨時,可能發生的社會或經濟動盪。
制定有效的平民備戰計畫,提升一般民眾的抵抗意志,是維繫台灣防衛能量的重要關鍵。烏克蘭人民在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全面入侵後的英勇反應,凸顯民眾的戰鬥意志對於抵抗行動至關重要,同時也激發國際社會同情,幫助烏克蘭爭取到更多支援。
2014年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社運進行期間,民眾與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組織運作,可視為台灣社會「韌性」與抵禦中國侵略的意志力的具體展現。儘管如此,面對目前中國更強烈侵略威脅,台灣民眾是否具備足夠的抵抗意志?對此 CSIS 報告指出,台灣目前缺乏明確、有效的民防教育和動員戰略,一般民眾參與積極抵抗的意願、程度都不明確,情況令人擔憂。
守護台灣需強化軍事防衛能力,增強韌性也很重要
CSIS〈強化台灣韌性〉報告分析近年來美國對台灣的軍事和外交援助,包含出售 M1A2T 重型戰車、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F16V 戰鬥機等軍事武器,並且提供台灣軍隊有限度的直接培訓。然而,這些援助多半偏向傳統軍事層面,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協助台灣提升社會韌性。
報告引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伯格 (Jens Stoltenberg) 在2020 年提出的觀點:「如果我們的社會衰弱,我們的軍隊就不可能強大」,強調提升社會韌性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面臨重大的安全威脅,但是台灣並非單一個案,歐洲面臨俄羅斯侵略的國家,諸如芬蘭、瑞典,以及烏克蘭,這些國家的抵抗經驗,都值得台灣參考借鏡。針對台灣目前社會韌性的脆弱面,CSIS〈強化台灣韌性〉研究報告提出改善建議:
1. 提出系統的戰略溝通計畫提高台灣人民的危機意識。
2. 改善與私部門的聯繫合作,包括參與關鍵基礎設施的公司。
3. 加強台灣的能源基礎設施,尤其是在電網等領域。
4. 增加戰略儲備,尤其是糧食與能源。
5. 加強台灣與國際支援者的合作關係。
CSIS指出,上述措施不僅有助於增強台灣人民抵抗外部壓力或侵略的意願和能力,而且也會增加中國發動侵略的成本和風險,進而加強台灣的威懾力,降低發生衝突的總體風險。
註解
- 原文標題Strengthening Resilience in Taiwan,全文下載請見:https://www.csis.org/analysis/strengthening-resilience-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