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眾感受「戰事就在身邊」!一次看「2025城鎮韌性演習」的革新與挑戰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位於臺北市信義路的中華電信園區疑似遭受無人機攻擊、發生爆炸,大樓冒出陣陣白煙。警方協同民防大隊,在園區各出入口進行管制,也以無人機進行警戒,確認現場沒有其他安全疑慮;搜救隊則在評估現場建築損害的情形之後,進入搶救,協助人員脫困⋯⋯」
上述情境,是上(7)月 17 日改革過去萬安,民安演習的首次「2025 城鎮韌性演習」中,位於中華電信園區內的演練項目之一,模擬重大基礎設施遭受攻擊的狀況。隨著近年來國家安全的概念,從以往單純軍事層面,拓展到社會整體。從 3、4 月起,各縣市就已陸續舉行演練,7 月時更首度結合了已經實施 47 年的防空避難「萬安」演習和救災「民安」演習,同時間,國軍也正在進行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同步進行國軍演訓、又整合非軍事部門的應變,希望讓民眾能感受到,戰事一旦發生,不會遠在天邊,而是可能在你我生活周遭產生影響。
除了中華電信園區等關鍵基礎設施遭攻擊的情境,當天也演練了(物資)配售站,以及在校園開設急救站、救濟站收容傷患等項目,甚至有配售站又遭受攻擊的突發情況;當天也進行民眾較熟悉的防空避難演練,將街道淨空 30 分鐘。
但即便有了這些革新,在演習結束之後,美國媒體《外交家》仍刊出一篇以「臺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為題的文章,認為臺灣的民防偏向表面功夫、一般民眾只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這些批評提醒著,面對中國的威脅,要做的準備可能永遠嫌不夠。而對於本次城鎮韌性演習的檢討,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項目,國內的專家學者又怎麼看?

城鎮演習讓民眾確實感知戰爭,但全民參與度仍不足
本次演習的特色,是將以往行之有年的民安、萬安演習,合併為「城鎮韌性演習」,再與專業軍人的漢光演習同時進行。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認為,這樣合併的效果可以讓民眾更加能體驗到戰爭的情境。民眾同一時間看到國軍的漢光演習,不但展示各種武器,在城市間也演練包含縱深防禦、假設敵軍攻入本土的情境。
例如演練像中華電信園區等關鍵基礎設施被攻擊、以及與全聯超市合作進行演習等,透過這些搭配,可以提升民眾對於戰爭情境想像的感知度,也就是戰爭災情已經到了臺灣島上,而不再只是遙遠的海、空戰。
長期關注民防議題的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皙則認為,雖然目前的演習更貼近戰爭的情境,但是參與演練的對象,基本上還是公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可以動員到的民間團體,並不是全民參與。對民眾而言,可以感受到的大概就只有防空演練那 30 分鐘,民眾對其他部分還是很陌生,甚至城鎮韌性演習結束之後,相關的新聞報導也不是很多,所以這些演練的情境,萬一真的發生了,一般人其實還是不太知道該怎麼做。
劉玉皙進一步提到,韌性就是全民都要作準備,但目前的情況是,一般民眾即使有心參與演習,也可能不得其門而入。例如有一些民防自訓團的夥伴,可能是以義警、義消的身分參與,但她也聽到還有很多人或團體,想去參加或幫忙,卻不知道要去哪裡登記加入城鎮韌性演習。
劉玉皙說,可能因為這還只是第一次辦城鎮韌性演習,但如果要讓社會大眾有參與感,至少在做完演練之後,要進行社會溝通,明確告訴民眾,今天其實有演練哪些情境,而不只是防空演習。此外,還要想辦法再納入更多的民間力量,讓更多人不論是以個人志工還是團體的身分,可以跟地方政府登記、加入演習。

劉玉皙直言,建立參與管道,本身也是演習的一環。要讓民眾知道他可以怎麼加入,而這些人加入之後又要怎麼調度、參與者的專業要如何認證等。「如何讓民眾參與」這件事,平時也是需要演練的。
由於這次演習同時,南臺灣也發生風災,後來臺南等地暫停演習以救災,但仍有政治人物批評,應該暫停全國演習進行救災。劉玉皙回應,本次風災、雨災,是比演習更嚴格的韌性考驗,之前的防災演習當然有所幫助,但本次在規模上是幾十年一遇的極端氣候,超過了既有的防災與救災體系。
雲嘉南今年不演習,全力救災,國軍和後備幹部也投入救災。但風災初期的問題是受災程度和範圍皆資訊不明,協調困難,在當時要求其他所有地方政府協助救災,可能也幫不上忙。
劉玉皙進一步提到,風災的本質跟戰災仍不同,戰災不會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實體破壞,因為臺灣的戰爭情境仍以空襲或第五縱隊破壞為主,但本次風災的確揭露了臺灣準備不足的地方,包括基礎設施如電力的脆弱,斷電情境的應對,弱勢人口的照顧等,例如本次受災地區多為老弱人口,難以自己修復清理。
前述提到,演習過程民眾缺乏參與管道的問題,也一樣發生在臺南風災。這次有很多志工其實想要進入臺南災區幫忙,但也一樣無法媒合到臺南市政府。她認為,在政府救援這端的問題,是基本資訊的掌握與整合不足,導致無法有效投入人力資源來救災,也無法媒合民間團體或個人志工進入救災。她直言,這些資訊整合、協調、人力與物力調度,戰時也是重要的工作。
此外,劉玉皙也觀察到,目前城鎮韌性演習都還是單一情境的處理,但其實如果真的遇到戰爭或灰色地帶襲擾時,災害可能是複合性的。例如可能中華電信機房爆炸、通訊受到阻礙,但炸彈不會只有一波,可能會等急救與消防人員聚集以後,再發動第二波攻擊。

需思考「長期作戰」演練 人民儲備物資、企業維持生產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本次城鎮韌性演習,缺乏「長期作戰」的演練。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賴達文就在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城鎮韌性演習的情境多半仍設定在「灰色地帶騷擾」和「空襲初期」,但中央必須正視長期抵抗的準備,例如醫療物資在大量消耗下,要如何維持生產?民間工業產線能否轉為生產彈藥?以及每家戶所需的糧食、水、能源儲量,政府都必須提供明確的資訊供民眾參考。
劉玉皙則認為,持久戰的準備雖然沒有辦法納入城鎮韌性演習,但也需要全民參與。包括產線在戰爭狀況下如何維持生產,需要各公司規劃和演練;在家庭的物資儲備,則必須透過社會溝通讓每個家庭了解戰時可能面對的情境,並且根據自己家庭的需求,準備家庭所需的物資。
此外,如何在戰時繼續維持生產線運作,也必須克服人力短缺的問題,因為人員可能被派到前線、受傷、逃走,也要克服關鍵設施停頓、斷電斷水,以及產線遭受人為破壞等。事實上,各公司平常組織嚴密,指揮鏈清楚,企業也有動機保護自己的資產(如人和設備),是很好的備戰單位。
至於民間產線轉而生產軍需品,是國防部進行已久的動員工作,不是隨便徵用,而是在事前即有簽約,進行軍用規格協定,議定供應價格,廠商也需加強自己關鍵設施和保全,一切在法律架構下進行準備。
劉文則提到,目前演習的腳本情境,好像都假定當天發生、當天就會結束、當天就要復原,可是如果真的是戰災,可能就要進入持久作戰的情況,那就必須調度很多物資;人力也會疲憊,必須要替換不同的人力。
加上可能戰場會移動,所以也會牽涉跨區收容。如果災害持續的天數不是只有一天,而是長達一週到兩週,勢必要加入更多後勤的考量。
若要體現在演習上,可能就要加入考慮如盤點物資、能源到底可以用幾天等現實的問題。政府必須要先知道「弱點」在哪裡,才能夠防護。例如在資訊、金融安全上,萬一發生戰爭、銀行突然無法運作,雖然資料有備份,但要怎麼啟動備份的資料?這都需要演練。還有像是要不要演練全國斷網的情形、即便臺灣與國外的網路斷鏈,但臺灣國內的網域能不能運作?這些都是可以在未來演練的項目。

推動備戰卻遭批恐嚇民眾 臺灣防衛韌性一大難題
由於在演習之後,《外交家》刊出文章認為,臺灣民間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演習仍偏表演性質,但劉文認為,這篇文章的論點是比較悲觀,雖然她也同意演習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進步,但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以近 5 年來說,臺灣的演習整體其實已經有很多進步。
劉文進一步說明,例如兩、三年前的民安演習,已經把戰爭情境的比例增加到70%,今年城鎮韌性演習,又直接對接漢光演習,這已經是很大幅度的改變。此外,整個社政單位的基層,都開始在做關於「平時轉戰時」的演練,也就是將平日針對一般天然災害的準備,如何轉為應對戰爭災害,而有相關的訓練與教育課程。所以某種程度上,她認為這一塊已經有在動起來,但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去推廣。
此外,該篇文章以烏克蘭作比較,認為臺灣民眾還沒有準備好,劉文也認為,烏克蘭在 2014 年已經發生克里米亞被侵略的事件,所以整體來說,民眾比較有意願配合軍事改革。至於臺灣雖然現在地緣政治風險越來越升高,但多數的民眾,並不認為戰爭一定會發生,所以在整個風險感知的想像上,臺灣民眾與 2014 年的烏克蘭,還是有一些差距。
臺灣在推動全民防衛時的一大挑戰,就來自每個人對風險認知的想像不同。如果在演習或宣導上,太強調戰爭,可能也會被批評是在恫嚇民眾,又或是之前處理學生參與全民防衛時,遭到「把學生推向戰場」的批評。對於這類社會溝通的問題,劉文認為,畢竟全社會防衛韌性包含的面向太多,像是能源、物資、民力等,但無論是面對天然災害與戰爭災害,這些面向都很重要。
劉文直言,在野黨當然可以挑戰、認為這些措施是在恫嚇民眾、挑釁中國,但從任何客觀的數據,或是全世界對於臺灣的警告看來,臺灣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確實在提升,臺灣不能假裝沒有看到這些風險。
此外,也不可能等到真的發生非常明確的軍事行動後,再來做準備,因為中國會採用混合戰的手法,先從各種灰色地帶的脅迫,讓臺灣對中國的軍事演習、資訊迫害無感,再進行快速的軍事行動、閃電戰,所以如果要等到看見軍事行動再來準備,是來不及的。各種複合式的災害,包含非傳統軍事行動下的混合戰侵擾,都需要繼續跟民眾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