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立院朝野共識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更名性剝削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2/11 10:36:00
最後更新2020/1/15 02:48:34

因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範,立法院今(11)日於委員會初審通過,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法律名稱中的「性交易」修改更名為「性剝削」。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指出,「交易」一般意味著平等的金錢對價關係。但是,兒童及少年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時,不宜名為「交易」,而是應正名「剝削」以傳達「保護兒少免於非法性活動」的普世價值。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司法法制兩委員會今日初審《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修正案,由衛福部次長曾中明、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等官員列席參與,朝野立委提出的修法版本一致支持將法律名稱由「性交易」更名為「性剝削」。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透過 金錢、物品或勞務等利益交換,侵犯兒童少年及其權利之行為」,即是對兒童及少年的「性剝削」。對此, 國民黨籍立委王育敏、民進黨籍立委吳宜臻皆提案指出,台灣應依循《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在既有法令中納入公約概念,保護兒童及少年免於「性剝削」。

民進黨籍立委尤美女指出,「交易」一般意味著平等的金錢對價關係,但兒童及少年心智發展尚未成熟,許多人在性交易後難以彌補身心損害,名為「性交易」,實質根本是「剝削」,應正名以傳達「保護兒少免於非法性活動」的普世價值。

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他不反對與國際接軌。確實,依公約規定,行政部門必須在一年內列出相關法令清單,並逐步檢視或修法,但他擔憂,民眾與司法人員已對現有法令名稱相當熟悉,許多法條也都明定要參酌《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修改恐怕會造成混亂。

最後,衛福部及法務部官員決定尊重朝野立委意見,委員會初審通過,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名稱由「性交易」更名為「性剝削」。

撰文: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