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台灣大選、國民黨主席選舉受害!中國怎麼用資訊戰介入韓國選舉?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中國國民黨人士長期否認臺灣各項選舉有中國介入的事實,然而目前正在進行競選活動、預計本週六(10月18日)投票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卻有多位候選人出面指控中國介入選舉。包括最被看好的候選人郝龍斌公開發文質疑有境外假帳號操弄選舉、連知名的統派代表張亞中也宣稱中國 AI 影片已經影響選舉公平,而支持郝龍斌的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也開記者會要求中國不要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並指出中國網軍介入臺灣內部事務已經是國安問題。
趙少康還提出數據,指出有多個跡象顯示來自中國的帳號,明顯支持候選人之一的鄭麗文,從今年9月12日至10月12日一個月期間,抖音上就有 900 部影片在稱讚鄭麗文,與此同時則有大量批評郝龍斌和趙少康的影片,且使用AI虛擬主播製作影片。
早在 2023 年,《沃草》即報導,當時尚未擔任立委的臺北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副教授、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早已示警「國民黨是中國認知作戰最大受害者」,而從目前國民黨人士「大夢初醒」的表現,可以得知,中共介入臺灣選舉,針對的對象絕對不只有民進黨。其實,放眼全球,中國介入選舉的受害者更不只有臺灣。
由調查局發行、探討兩岸局勢、國際關係的月刊《展望與探索》特約研究員苗又元上(9)月 26 日在由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的「川普第二任期地緣政治變化與臺美中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中指出,臺灣與韓國都是東亞重要民主國家,在2024及2025年間分別面臨總統大選與憲政危機,中共都針對兩國展開具體且系統性的認知戰滲透行動。
例如,中國官媒就刻意在2024年底的韓國「戒嚴事件」中,強化宣傳韓國民主體制動搖的敘事,並強調時任總統尹錫悅親美立場,傳布「美國勢力干涉韓國內政」的論述。

中共利用韓國戒嚴事件 宣傳民主失靈、疑美論
苗又元表示,2024年底,時任韓國總統尹錫悅以「國會叛亂」為由,宣布全國進入臨時戒嚴,引發國會與輿論強烈反彈、批評此作法違憲。韓國國會之後通過總統彈劾案,並暫停尹錫悅職權,尹錫悅最後遭彈劾下台。
此次憲政危機,替中共製造「民主失靈」敘事與推動對外宣傳戰,提供可乘之機。包括中國各單位官媒如《環球時報》、《新華社》及《央視》,在報導此事件時,都大量使用「韓國民主崩潰」、「總統政變」等詞彙,塑造韓國民主體制動搖的敘事,並強調尹政府親美立場,進一步導入「美國勢力干涉韓國內政」的論述。
同時,韓國左翼網路媒體也暗示美國在韓國內部亂局中扮演黑手角色,此論調與中共宣傳口徑不謀而合,皆將韓國的民主危機歸因於美國干涉。
苗又元也提到,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CEC)曾指出,2020年選舉期間,首爾選區有中國籍人士擔任計票人員,引發外界對中方人員涉入韓國選務工作的警覺。

中國公關公司成立假新聞網站 仿效韓國主流媒體版面設計
苗又元特別提到,中共在韓國進行資訊戰的手法之一,是在韓國境內運作假新聞網站。他引述韓國國家情報院(NIS)在 2023 年的報告指出,位於深圳的中國公關公司「海麥云祥媒體有限公司」偽裝成韓國媒體,在韓國境內營運多達 38 個假冒的韓國新聞網站。這些網站仿效韓國主流媒體的版面設計,盜用當地新聞內容,以提高可信度,並夾帶大量親中、反美論述文章,內容包括批評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誇大日本核汙水排放風險,及宣揚中共防疫成就等。
NIS 也指出,該公司自 2020 年起已在 30 多個國家部署超過 123 個假新聞網站,這些假網站表面充斥商業新聞稿,但卻夾雜親中敘事與陰謀論,如讚揚中共治理成效、醜化美韓同盟,甚至散播「美國在東南亞進行生物實驗」等虛假資訊,以「混合真實與虛假訊息」的手法,影響韓國輿論生態。
除假新聞外,中共也積極透過社群媒體帳號進行跨平臺認知操作。苗又元引述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指出,至少有 77 個疑似中共背景帳號活躍在韓國主流入口網站「Naver」新聞留言區,針對中韓產業競爭議題發表大量親中評論;留言內容多強調「中國技術力優越」、「美國終將背棄韓國」及「韓國政府錯判國際局勢」等,用詞風格顯為中文原文轉譯而來。
在操作規模上,他也提到,截至 2024 年 9 月,YouTube 上活躍的疑似中共帳號高達 239 個,這些帳號在 YouTube 單則新聞影片下發布的評論數量最高可達 2698 則,相較於過去 Naver 新聞留言最多約 454 則,明顯高於正常討論頻率。
苗又元認為,這些操作都顯示中共資訊戰策略,不僅涉及假訊息製造與散布,更結合文化宣傳與政治議題設定,意圖重塑外國對中共態度,甚至潛移默化干預民主程序與政策選擇。
在臺灣方面,《沃草》在9月底也曾報導資訊戰智庫臺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共大量引述臺灣在野黨論述,散佈「臺灣失敗論」,建立臺灣弱小、無法自主的印象,說服臺灣人自我放棄。
智庫共同主持人游知澔當時表示,「臺灣失敗論」認為接受中國統治是最終解方,以不合理或帶操弄特性的論述,加深對臺灣民主治理的不信任、妨礙講道理的公共討論,為中國併吞臺灣創造有力條件。

韓國相關法律制度欠缺 難因應外力介選
然而在應對的手段方面,苗又元指出,相較於臺灣有《反滲透法》等法律針對資金流向、媒體經營與境外代理活動加以規範,但韓國現行法律則缺乏針對外國勢力介入選舉的明確法條,仍仰賴 NIS 等情報單位透過個案調查與通報機制加以防衛。2023年,韓國國會雖提出修法,期望透過標示留言者的國籍,提升網路資訊透明度,以防堵境外操縱網路輿論,但直到 2025 年中仍未完成立法。
在比較臺灣與韓國受中國介選的模式時,苗又元認為,中國介選行動並非短期干預,而是意圖透過長期敘事滲透與資訊操控,削弱民主社會的制度穩定與公共判斷力,逐步動搖對民主治理的信任基礎。
他說,臺灣與韓國皆面臨假訊息擴散與資訊來源模糊所導致的信任危機。臺灣主要受假民調與深偽影音影響,讓選民難以辨別真偽,政治選擇趨向情緒化;在韓國則是出現大量匿名帳號與假新聞網站,長期輸出反美與質疑民主制度的敘事,造成認知干擾與疲乏。
苗又元認為,中共已將其在臺灣實施多年的介選操作經驗「輸出」到其他民主政體,並根據各國媒體環境與制度弱點,進行調整與在地化。雖然中共介入臺灣與韓國選舉的具體手法不完全相同,但核心邏輯都是一方面透過情緒化、片面化的敘事手段,重塑民主政治中的資訊流通與選民認知;另一方面,則藉由操縱輿論走向與擾亂社會共識,削弱民選政府的治理正當性與對外政策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