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質詢引用匿名平台爭議訊息 是打假還是散布謠言

發佈時間 2024/5/9 10:32:49
最後更新 2024/5/9 10:39:15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中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近來因家族詐騙、財產申報不實、洩密等風波連環爆,屢屢登上媒體版面。但較少被關注到的是,她在 5 月 1 日質詢國安局長蔡明彥時,將一則 4 個月前、僅在匿名平台上流傳準副總統蕭美琴的爭議訊息拿來質詢。

無獨有偶,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今(9)日也引述一份由匿名平台流傳的「監聽名單」質詢。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已在去年查核報告指出多項瑕疵及疑點,但黃國昌仍認為不是「發個新聞稿說是認知作戰」就能解決,要求法務部徹查名單如何外流。

原本沒有掀起太大漣漪的爭議訊息,在質詢後被放大、引來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報導,這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應?又該如何因應爭議訊息?

中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製圖:沃草)
中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製圖:沃草)

事發經過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於 5 月 1 日針對「如何強化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之韌性,以因應國安新型態風險威脅」,邀請國家安全局局長蔡明彥備詢。

徐巧芯以今年一月初在 PTT、Mobile01、Dcard 等匿名平台流傳,有關準副總統蕭美琴的爭議訊息質詢。其中影射蕭美琴私人感情生活,並稱其與軍火商有所來往。

徐巧芯雖多次強調「我現在講的都不是真實的喔,我只是在解釋描述這樣的過程」、「我們都不證實這件事情,我也沒辦法查證,有可能是假消息或認知作戰」,但變相將爭議訊息的內容、姓名、指控幾乎都一一朗讀於國會殿堂之上,也質疑如果當局者涉及爭議,國安局不該去核實嗎?

蔡明彥回應,網路上各種爭議訊息散佈都有掌握,去年到至今掌握 130 多萬件爭議訊息,該訊息也已通報國安會。

徐巧芯質詢蔡明彥(圖片取自:IVOD)

而在徐巧芯質詢的隔天,恰巧是蕭美琴為台灣爭取進入美國防供應鏈,錄影現身華府論壇。這也不是徐巧芯首次對蕭美琴發起攻擊,在選前徐巧芯也曾控蕭美琴擔任駐美代表期間,與她稱為「戰爭白手套」的美國非營利組織「美國精神(Spirit of America)」見面。

Q:在主流媒體產生哪些迴響?

據記者查閱徐巧芯指涉的匿名平台相關文章,在 Dcard 上的 po 文帳號已被列為「疑似異常」帳戶,其留言也僅 3-4 則。在 Mobile01 上有 24 則回覆, po 文帳號在發文後就從未再登入,文章也僅有 2 篇。Ptt 的文章則是有 50 則回覆,該帳號曾經 10 年未曾發文,並從 2023 年開始,重新活躍於於八卦板。

這則 4 個月前沒有獲得太大迴響、也未登上媒體的爭議訊息,在徐巧芯的質詢後,獲得主流媒體跟進報導。也包有中國官方色彩的香港建制派媒體「中評社」等媒體,TVBS 政論節目《新聞大白話》亦有討論。

徐巧芯質詢後,引發主流媒體報導(圖片取自臉書)

Q:如何評價這則爭議訊息的內容?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黃兆年受訪指出,這則爭議訊息是典型的「疑美論」脈絡,建構美國和戰爭劃上等號、台美關係可能讓台灣更危險的訊息。

黃兆年強調,台灣擁有言論自由,當然可以去談論這些內容,其動機也不得而知。不過,該則影射的對象是即將要擔任副總統的蕭美琴,內容其實也跟國家安全有關,像是跟美國的軍火商交涉、安排美國官員來訪等。他指出,內容讓大家聯想到蕭美琴,讓大家聯想到國安跟美國的關係,顯然是個偏差論述。

黃兆年分析,以內容上來講,這的確跟 2024 總統大選期間的疑美論有雷同的地方,只不過這個疑美論是用比較間接的方式,讓質疑民進黨政府跟美國的關係、讓大家覺得跟美國合作會有戰爭的疑慮。

黃兆年指出,所謂「疑美論」,其實是在把美國跟戰爭做連結。該則爭議訊息連結到台灣的選舉,是在把民進黨政府去跟美國做連結,又同時跟戰爭做連結,跟這整個疑美論或反戰論的脈絡,單純就以內容來講是一脈相承的,建構美國會帶來戰爭的危險,民進黨跟美國政府有緊密合作,就是跟戰爭的危險綁在一起、台美關係可能讓台灣更危險。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黃兆年(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黃兆年說,疑美論有千千萬萬種,就是希望呈現出否定美國、讓大家不信任台美關係。為的是要間接的表示,中國、跟中國交往或親中政黨,是跟和平連結在一起的。藉由「說壞民主故事」,來去講好中國故事、否定美國,製造對於美國、台美關係、對於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並製造對於中國、親中政黨的信任和認同。

Q:如何面對匿名平台假訊息?

美國在台協會(AIT)曾指出,不是每個謠言或謊言都值得回應。因為根據研究,一件事情聽過越多次,會越容易讓人相信。

常常成為謠言主角的 AIT,因為常被質疑為何不澄清,因此曾發布影片公布內部決定是否回應不實資訊的 2 原則:希望人民了解真相、不想協助散播謠言或不正確的資訊。

時任 AIT 發言人孟雨荷指出,對一件事情的評論越多,就會產生越多報導,有時候只要發出一項聲明,就會產生數個原本不會被寫出來的報導。根據科學研究,人們聽到一件事情的次數越多,不論上下文為何,人們越容易相信那件事情,意即儘管媒體報導宣稱是謠言,無意間還是讓更多人接觸到謠言。

AIT 出於以上原因,當面對謠言或謊言時,會評估其散播程度,如果認為大多數人還沒聽過,而聽過的人已經知道那不是事實,通常會選擇忽略它。如果多數人聽過且對真偽感到困惑,就會做出回應。

準副總統、前駐美大使蕭美琴(圖片取自:蕭美琴臉書)

「不認為每個謠言或謊言都值得回應。」時任 AIT 發言人孟雨荷認為,每個人應做個負責任的新聞消費者,支持自己所信任的報導來源,當看到可疑訊息時去做事實查核。

散播虛假訊息,每個人背後可能都有不同理由和目的。歐洲議會在 2017 年發布的報告,就整理出製造虛假訊息或轉傳者的動機有 3 種:俄羅斯破壞歐美民主的「政治性動機」、公關公司或網站捏造新聞獲得經濟利益的「財務性動機」、出於好玩或認同情感需求的「社會和心理性動機」。

歐洲議會報告認為,主流媒體有意、無意間放大虛假訊息的風氣需要糾正,因為讓主流媒體放大謠言,正是那些操縱者的最終目標。如果媒體不放大,其實虛假資訊就無處可去,建議媒體應達成「戰略沈默」的默契,避免被那些想要放大虛假訊息的人操縱。

黃兆年則建議,個人層次上,應該要多方攝取訊息、不要資訊偏食。台灣是一個自由多元的資訊環境,但通常是人自己選擇活在同溫層內。建議還是避免只從單一資訊管道去接收資訊,比較不會被假資訊牽著鼻子走,因為自身已有比較多元的資訊與知識準備。

Q:面對虛假或爭議訊息,現行法律足夠嗎?

黃兆年認為,環境中本來就容易充斥著爭議訊息,他主張具有一定規模的數位平台跟社群平台也要納管立法,建立一套遊戲規則。

黃兆年指出,只要是媒體都應該要盡「社會責任」,更何況網路媒體已經比傳統媒體扮演更重要的資訊來源管道,社會責任應該更加諸在數位平台上。

傳統媒體被要求做事實查證,至於數位平台,黃兆年認為可以建立防治機制。平台自己沒辦法去查核,但應該有義務去啟動查核,針對使用者有回報的問題資訊,邀請第三方有公信力的事實查核機構來執行。對於爭議訊息,黃兆年也認為未必要刪文,加上警語即可。

黃兆年指出,其實全世界都遇到這個問題:政府對數位平台要管到什麼程度?目前走比較前面的就是歐洲,大概都是走中間路線,但也有不同。有的是由上而下、也有較由下而上的機制。他認為,不是由法院判斷、也非由政府啟動的「由下而上」機制,更適合台灣。當然,本來針對農產品、傳染病等會影響公共利益的謠言,也依現行法要進入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