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者黃兆年批疑美論國際沒有永遠的朋友但美國怎麼看都比中國可靠

發佈時間 2023/9/28 03:35:27
最後更新 2023/9/28 03:35:28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隨著臺灣大選將近,英國《經濟學人》近來警告,中國意圖想讓「疑美論」在臺灣社會蔓延,幾位「反戰學者」的疑美論近來也再度出現在臺灣社會。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指出,台灣人當然能合理懷疑美國,畢竟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盟友。但經過操作的疑美論就是「選擇性適用邏輯」,不去看中國侵略臺灣野心的現實,而是一味以理想主義看待中國。從現實的邏輯來看,中國怎麼看都比美國更不像是一個可靠的盟友,甚至根本是敵人。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攝影/廖昱涵)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攝影/廖昱涵)

資訊戰智庫 IORG 於 21 日舉辦「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記者會,由 IORG 共同主持人游知澔主講,邀請黃兆年、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美國台灣觀測站 U.S.-Taiwan Watch 共同編輯李可心與談。

黃兆年說,經過操作的「疑美論」可以理解成威權體制用製造對競爭對手的不同意。以中國來講,就是製造「對美國的不同意」,來偷渡「對中國的同意」。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威權體制,基於維繫威權體制的統治正當性,有強烈的誘因、也有能力去採取一種以「銳實力」為特色的對外宣傳行為。

黃兆年強調,不管是威權國家或者是民主國家,都可能以軟實力、銳實力對外宣傳。可是威權國家因為政治體制的關係,更有誘因也更有能力採取「銳實力」的策略。他不像一般的民主國家,不只會光明正大的說服別人,威權國家更有誘因跟能力去操縱媒體跟輿論,讓他們反向去說競爭對手的不好、回過頭來證明自己的好。

黃兆年解釋,威權國家的誘因在於,當自身內部的治理績效不足、經濟發展不好、疫情治理不彰等,就會去製造外部敵人來激起民族主義、凝聚國內群眾團結,以維繫自身的威權統治的正當性。

黃兆年舉例,疑美論的論述像是「美國是一個萬惡的列強、帝國主義霸權」等等,就是在凸顯中國的和平發展,跟所謂的「不爭霸」、「不稱霸」,或者是希望帶來「全球的多邊治理」等等說法,突顯「中國模式」正當有效,這除了對中國內部的人民有用之外,對臺灣人也適用。

資訊戰智庫 IORG「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記者會(攝影/廖昱涵)

資訊戰智庫 IORG「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記者會(攝影/廖昱涵)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媒體識讀,更需要國際識讀!」黃兆年指出,臺灣人應增進對地緣政治,國際局勢的認識跟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判讀。

黃兆年以質疑美國是否為可靠盟友的疑美論為例,基於國家利益,的確國際關係上沒有永遠的盟友或敵人。至此都還有邏輯、算是合理的討論,但重點在於疑美論會「選擇性適用邏輯」。他表示,從現實主義來看,中國比美國更不像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像是中國對西藏或香港承諾的跳票,證明中國不可靠。甚至中國比較像敵人,因為中國自己就說對臺灣的主權跟領土有野心、不放棄武力解放臺灣,而且還寫入國家法律。

黃兆年說,不應該選擇性的評價,只要遇到中國就不用現實主義,而用理想主義的邏輯去看待。

面對崛起的中國,臺灣該有什麼國際局勢判讀?黃兆年說,按照現實主義邏輯,臺灣要去尋求可靠盟友的合作跟結盟,例如美國。這可以幫助臺灣維繫兩岸關係之間的「權力平衡」,因為中國正在崛起,臺灣也必須強大自己才能維持權力平衡,也才能維持所謂的「現狀」。

至於美國,黃兆年認為,在理論上當然可以懷疑美國的可靠性,尤其過去被斷交的歷史記憶,會造成臺灣人怕怕的。但他指出,其實以結果來看,美國也還算可靠,當時雖然因「聯中制蘇」導致臺灣的戰略地位退居第二線而斷交,但美國仍持續提供包括《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等持續的武器供應,作為替代方案,協助臺灣維持兩岸的權力平衡。

「臺美的國家利益是相互依賴的。臺灣需要美國,美國也需要臺灣!」黃兆年說,現在臺灣的地緣戰略地位,已重新轉移到第一線。在經濟、科技上,臺灣也在全球半導體生產鏈扮演關鍵角色。再者,臺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的象徵意義,我們的存續也關乎到美國聲望及霸權的存續。以現階段的國家利益來研判,美國應該被臺灣視為一個可靠的盟友,至少相對於中國來講。

除了增進國際識讀,黃兆年也建議,未來要繼續努力在不同的黨派間,進行民主溝通、取得更多的共識,才能降低外來資訊操作的分化的影響,讓臺灣更能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