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特約記者周永宸報導】8 月 28 日即將到來的四項公投,執政黨的態度是什麼?在公投法將公投及大選脫鉤之後,社會是否就能有足夠的對話?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日前在青平台基金會的論壇上表示,2018 年底的公投結果為很多人帶來深切焦慮,更凸顯社會氛圍的極端對立,今年面對 4 個公投案,執政黨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希望大家投下四張不同意票,但也盼望社會面對公投時能在決定選票上二擇一的答案前,能夠有更多對話的可能性。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說,2018 年大選結果帶來的焦慮成為他加入民進黨的重要關鍵。攝影:周永宸
5 月 8 日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出席由青平台基金會舉辦的「再民主化-台灣民主如何永續發展」論壇,他在論壇上分享,2008 年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上台對他帶來威權復辟的深切焦慮,眼見重返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積極與中國展開更多對話甚至是談判,面對中國威權崛起與中國洗腦併吞臺灣的野心,龐大的焦慮感促使他開始投入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到了 2018 年 11 月 24 日,大選結果帶來的焦慮成為林飛帆決定加入民進黨的重要關鍵。
林飛帆說,民進黨 2016 年上台以來,開啟多項改革,想要推動社會對話、提出 2025 非核家園等等,但美好的想像面臨到社會的反彈力道,很多支持者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資源推動改革,也有很多面對改革時處境相對脆弱的朋友對改革產生很大的焦慮與排斥,結果就導致了 2018 年底的投票結果。他認為,2018 年的公投過程對話不足,很多人不願支持對話,這樣的環境變成民粹崛起的舞台,結果導致了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勝選。
林飛帆回憶,2018 年底時他人在英國,又再次感到無比焦慮。他說,2018 年的投票結果顯示,台灣正慢慢走向一種極端化的狀態,公投結果就是保守力量反撲導致的極端結果。當時,追求社會進步的一方也以另一種極端的形式呈現,同時面對公眾的表達又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綜藝性,保守陣營與進步陣營的兩種極端值使得社會討論的氛圍非常對立。面對改革進步的理想,民進黨的基層支持者認為是這些主張導致了 2018 年的敗選;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民進黨改革的速度不夠快,兩種不同的聲音夾擊,加上社群媒體催化,在這樣極端對抗的情境下,林飛帆思考:如何回應過去大家認為改革走得太極端的看法?他的答案是,回到基本面去回應公共政策議題,而政黨應該要扮演社會溝通的媒介。
林飛帆說,社會對政治看法的主旋律是二擇一,是對抗競爭,但他認為民主有另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對話,公部門跟民間可以有更多的協力跟合作。他舉例,在香港議題上,很多民間朋友跟政府坐下來討論,面對香港民主倒退的問題,一起思考台灣可以扮演的角色;除了協助香港朋友外,也討論政府在法規和法治上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和調整。
林飛帆欣慰表示,臺灣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共政策已經不是民主之間的對立,更多的是公部門之間協力合作,民間團體也願意與政府對話,並在對話完之後,在體制扮演一定的角色,主動提供建議,而政府也願意做一定的調整,展現對話的誠意,舉凡生態保育、經濟產業轉型、城市治理等等,都不斷地展開對話與協力。林飛帆說,在目前的國際情勢氛圍下,民主國家展現民主實力,真正的關鍵不是競爭的表象,而是競爭過後,在辯論的過程裡如何協力。如果不願對話溝通,要談民主鞏固、民主化,都是很困難的事情。
談到即將在今年 8 月 28 日到來的公投,林飛帆問,社會面對公投,能不能有更多的對話,而不是對抗?在給出選票上二擇一的答案之前,能夠有更多對話的可能性。他指出,臺灣社會還有一群人,面對公投,十分渴望資訊,渴望政府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想知道要怎麼讓不同的意見對焦,要怎麼讓不同的想法被聆聽?
林飛帆說,執政黨對 4 個公投案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希望大家投下不同意票;而對公投民主,執政黨的立場也是希望有更多討論,因此希望公投與大選區分,而面對現在社會截然對立二分的情形,公投民主的品質要如何深化仍有待討論,各項議題的解方都需要集思廣益,他也期待社會討論的過程。
與談的青平台董事長鄭麗君則說,她也對 2018 年 11 月 24 日的公投結果感到難過,因為公投過程沒有經過好的討論,很多人是拿著小抄進去投票。她說,自己和同伴一路見證臺灣從沒有公投到有公投、得到「鳥籠公投」再努力降低公投門檻,卻在 2018 年看到沒有品質的公投民主,但「唯一能做的事繼續往前走,走對的方向」,期望公投民主能夠實踐好的討論過程,透過審議時知情理性的討論,人們能夠負責任地做出自己的決定。
鄭麗君指出,執政黨有責任示範好的對話,搭建平台讓公民社會去進行討論,例如近期政府針對藻礁公投做出回應,提出外推方案,其中顯現的是社會對話的過程,政府去面對、提出立場,並願意傾聽,再提出修正意見。外推方案預設非核減煤的目標,並期望兼顧生態,至於社會是否同意這個方案,則繼續透過公投來表達。
鄭麗君也提到,審議式民主可以深化公投民主,公投民主仍然可以再行修正,公投要不要和大選連動不是重點,知情理性的討論才是重點,這是政府回應「公投要不要綁大選」這題的方向。她以自己擔任文化部長任內推動多項法案為例,表示「立那麼多法,沒有一條動用多數表決權」,而是透過由下而上逐一說服,形成共識並傾聽,並勇於提出主張。她說,民主一定是多元分歧,未來重要的是找出共同得社會願景、社會價值,每個人不是只想著自己,不是只爭取自己要的議題,而是一起思考如何為他人打造民主社會,最終的目的是打造更自由的社會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