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無雙編輯室/偉恩評論
由於仔豬流行性下痢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疫情爆發,從2013年10月至隔年3月初,在中南部死了約二十二萬頭(農委會數據)毛豬,雖然疫情據說已趨緩,但也要等到七個月後,才會有新的毛豬能夠長大上市。
這樣的消息,造成了豬肉價格漲了約四成左右。農委會說明,事實上,目前的豬肉並未供不應求,而是要到四月市場才會缺貨,現在的漲價,只是群眾的預期心理。
雖然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講法並不完全牢靠,至少政府自己都不相信是這樣,否則這些實質介入市場的政策都將是不當的。
物價波動自然是一個民生問題,但是在這事件中,我們卻不能輕易忽視除了所謂「廣大消費者」之外的、「靠豬吃飯」的農民權益。
國會中如何討論豬價問題?
這個問題在3月初時,正式被官方注意到,並且行政院長江宜樺也表示會儘快處理。我們可以來看一段立委楊瓊瓔在3月13日的經濟委員會上進行的質詢,質詢主要對象是農委會主委陳保基。
在這段質詢裡,我們可以得到幾個觀察:
- 物價穩定被看成是政府的責任,甚至政府必須為此臨時干預物價;
- 政府也同意臨時干預物價,提出兩個做法:一是進口更多的、更便宜的貨物;二是徹查現有肉品惡意囤積造成物價哄抬的問題。
「臨時物價干預」作為政府的政策,意思是,在一些非常與必要時期,政府可以透過一些緊急措施來對物價進行臨時的調整。
在3月7日的院會中,江宜樺曾經表示「物價調整小組」採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種,主要原理都是透過讓更多的豬肉在市場上流動(「增加豬肉供應」),以讓物價下滑:
- 關稅減半以進行進口:透過關稅的降低,讓更多肉品進口商有利可圖,如此引進肉品流進台灣肉品市場。
- 協調台糖解凍庫存:協調台糖,讓他們將兩千到三千隻豬丟上市場。
- 稽察肉商囤積狀況:去豬農和冷凍豬商那裡進行稽察,確認是否有人惡意囤積以哄抬物價。
在這過程裡,我們要注意的是,究竟這麼做,除了所謂「廣大消費者」以外,還將有誰的權益會被影響?
增加豬肉供應是好政策嗎?
在3月7日,政府丟出政策以後,在豬農那裡立刻引起了騷動。雲林養豬協會的豬農們聲明「請勿長期降低關稅」、「反對美豬進口台灣」,並且指出了一個長久以來豬農面對的問題:政府從未注意到豬肉過於賤價、繁衍條件惡劣、養豬環境太差的問題。
一位豬農在臉書上批評道(重新排版):
為什麼豬價會飆漲 ?政府官員說是豬農惜售,但我不以為然。故事從前年說起:在那年過年前,因為含瘦肉精美牛準備叩關,全台灣的豬農群起至台北農委會,衛生署抗議,回到南部,隔天豬價就暴跌,由原來每百公斤7400爆跌至4400,更甚至有人只賣3800,賣50頭豬就賠了十幾萬,我不敢說這是否跟豬農北上抗議有關,但時機點未免也太巧合了。經過兩年的虧損,養豬戶由12000多戶,銳減到8000多戶,其間無良商人炒作原料,玉米價格飛漲,豬農慘淡經營,紛紛收場或減養,這兩年政府袖手旁觀,不聞不問 但我們不怪政府,因為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職業。虧損兩年後,又逢今年過前豬隻爆發嚴重的病毒性下痢,剛出生的小豬全部死光,豬農們每天含著淚撿小豬屍體,擔憂往後沒豬賣,無法繼續經營,這時候政府又落井下石,又祭出打壓豬價的政策 。[…] 養豬所需的玉米,黃豆,全仰賴進口,而進口商皆為大飼料公司財團,豬農無法與之對抗,只能任其操弄原料價格。[…] 政府政策的影響,豬價低迷時,中國政府會發放母豬津貼,請豬農維持一定的在母豬存欄數量,避免豬農不堪虧損,大量淘汰母豬,台灣政府剛好相反,威脅要查場,調查超養,恐嚇罰款,消極惡劣的態度,讓豬農們心灰意冷,大量淘汰能繁殖的母豬,或不堪虧損而收場,今天的豬隻存欄大量減少,導致豬價飆漲,政府的作為難辭其咎。[…] 是我們豬農不出豬嗎?不,是我們真的沒豬賣,多虧偉大的政府,讓養豬戶快活不下去而收場,再來怪養豬戶不出豬。
在3月12日那一天,豬農北上立法院,豬農代表在現場下跪。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常務監事潘連周表示:近期豬價高漲,可歸因豬農的長期損失,及國際豬下痢病毒的流行。並且強調:因下痢而病死的豬隻,並不只農委會聲稱的22萬隻,而是超過50萬隻,導致豬農損失重大。
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也向陳保基抱怨:平時政府不理會豬農的艱困生活,只有在物價過高要調整的時候介入,是否在打壓豬農的生存空間?
學者劉志偉也對此政策感到質疑:
豬肉在台灣國民的飲食佔有重要地位,每位民眾平均每年要吃掉39.48公斤的豬肉。豬價上揚,雖會影響民生消費,但現階段全台面臨的殘酷實情就在於:台豬日後必定短缺、進口美豬更不可行。此時惟有減緩毛豬供應,才能舒緩日後之急。政府若一味譴責豬農,不但會造成雙方對立,更重要的是,此時若急於維持正常供應量,只會讓全台百姓於端午節時嘗到更大的苦果。
我們有多需要吃肉粽?
讓我們再回到立委楊瓊瓔的質詢來,當她喊著「粽子小確幸」的時候,我們笑了。但得告訴大家的是,在這段時間內,沃草團隊曾聽過許多立委都在國會中進行了類似的「小確幸質詢」:包括林德福、葉津鈴(3月7日);黃昭順、楊瓊瓔(3月13日)。而這些質詢,現在看起來,確實對政策作出了影響。
我並不是說應該怪罪所有這些立委,而是要提醒大家,國會與行政關於的互動,因此顯然是重要的公民監督的對象。原因在於,我們其實很少和行政官員見面與互動的機會,但是立法委員卻可以用各種方式對官員嬉笑怒罵、影響政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立法委員代表了「民意」,而這些民意,有賴於他們對社會的觀察、收到的陳情和自己的經驗與生活。
但是想想,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吃肉粽,到不惜要求破壞豬肉市場價格均衡和豬農權益?要是進口豬肉真的會對豬農造成衝擊、還可能無益於經濟,我們還要不要支持「為了小確幸而進口豬肉以拉低物價」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