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重砲轟教育部 搭自經區順風車只為空白授權

作者
發佈時間2014/5/15 02:52:00
最後更新2020/1/7 13:11:13

昨(14)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長蔣偉寧力推在自由經濟示範區進行教育創新,主張不額外投入資源,以法規鬆綁吸引國外名校來台合作辦學。但立法委員蕭美琴質疑,新加坡捧著數億美元招攬國際名校,台灣憑什麼以為法規鬆綁就有誘因?立法委員何欣純認為,教育部至今都沒有提出辦法細則,立法院完全無從審查;立法委員鄭麗君則抨擊,教育部迷信商業性院校排名,又用自經區條例架空既有教育法令,「教育部把法律矮化成辦法之下的條文,搭自經區的順風車,意圖就是空白授權!」

圖說:台灣與國際大學的教育交流與合作,若要推動自由化,就必須有法律環境,如何有誘因並讓資源分配最適宜?成為朝野爭論重點。(圖為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前身起源於1639年)

國際院校來台設分校有自經區OK 沒自經區NG?

昨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針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教育創新』對我國高教之影響與衝擊」議題,對蔣偉寧進行質詢。蕭美琴質疑,她在2012年就提出請國際院校來台設分校的理念,但蔣偉寧以「效益不彰」為由,否決了這項提案,為何現在掛在自經區下就行得通?蔣偉寧澄清,這個轉變是一個發展歷程,因為過去要設立實體校舍,地點尋覓不易,若適用自經區條例,國際名校能夠直接在台灣大專院校內設分校,設計上不用額外投入資源。

「憑什麼認為台灣有這條件?」蕭美琴提醒,新加坡等國捧著好幾億美元去拜託國際名校,但也不是每件合作都成功,例如2005年,英國著名的瓦立克大學對新加坡學術環境有疑慮,放棄開設分校,2007年,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宣布關閉新加坡分校,「不是法規鬆綁,就會吸引一流國際學府來設分校!」

何欣純認為,當蔣偉寧都承認台灣的教育國際化方案,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現在卻用自經區條例54到57條,架空原先與教育相關的法令。而教育部口口聲聲表示會訂出規則辦法,但相關議程排進委員會,教育部卻完全沒有送進辦法草案,「現在應該是就教育法規的缺失,進行根本的解決!」

迷信商業排名,恐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傾斜

蔣偉寧屢次強調,藉由自經區引進台灣創立分校的國際名校,不會發生外界擔憂的教育商品化、階級化的情況,「這些都是假議題。」蔣偉寧保證。

但鄭麗君舉例,在蔣偉寧專業的土木領域上,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工程學院可謂是法國第一,但現行由商業機構進行的全球百大排名,根本沒納入該學院,「百大是商業性排名,而自經區對教育機構以百大為核心考量,是不是有缺失?」鄭麗君認為,教育創新這麼重要的事,應該另以法律規範,卻硬搭自經區順風車,「根本只是想要拿到空白授權!」

蔣偉寧表示,教育創新適用自經區條例是前瞻性思維,並強調教育部辦了3、4場公聽會,沒有空白授權,將會擬定辦法規範。鄭麗君抨擊,想推動自由化,就必須有法律環境,租界型的自由化是最不好的自由化方式,會讓資源分配最傾斜,也疾呼辦法不是法律,「辦法行政機關隨時可以改,教育部把法律矮化成辦法之下的條文,而大學預算、大學與憲法規範制度,在這裡模模糊糊就被排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