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打綠能代價高 中國國民黨公聽會代表杜紫宸讚揚核電成本低

發佈時間 2017/4/10 03:25:00
最後更新 2020/1/21 08:25:50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前主任杜紫宸(攝影/蕭長展)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前主任杜紫宸今(10)日,應中國國民黨邀請參加立法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他發言表示,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目前以「去核」為第一優先,但是核電廠可以延役,且目前的核電機組不管是用到2025年或是再延後10、20年,「每度發電的邊際成本都是最低」,他也批評,如果要全面從核電轉為綠電,「臺灣要多負擔約新台幣一兆元的成本,這是選擇『去核』優先的代價」。

杜紫宸胞弟杜紫軍曾任國民黨馬政府時期行政院副院長。

經濟委員會今日就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召開首場公聽會,先登場進行討論的是五大建設項目中的「綠能」部分。不過,上午公聽會還沒開始,國民黨立委王育敏、林為洲等為爭取讓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施威全列席旁聽,與民進黨籍召委邱議瑩發生爭執,經協調後,邱議瑩同意讓施威全進場旁聽,公聽會才得以進行。公聽會中,包括杜紫宸,以及多名國民黨團邀請的學者專家都將砲口指向綠能成本高、核電成本低,以此批評民進黨政府力推綠能的「非核家園」政策取向不可行。

國民黨團邀請之「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中舜發言指出,民進黨政府為了「非核家園」的政治承諾,要投入新台幣約2兆元發展綠能,能達到的發電度數約為390億度,但反觀核一、二、三廠延役費用只要一千億元,發電量是424億度。陳中舜強調,綠能需要花20倍的錢,發電量卻不如現有的核電廠,他認為政府可以思考其中的落差。

國政基金會研究員唐慧琳(攝影/蕭長展)

同樣受國民黨團邀請的「國政基金會」研究員唐慧琳火力全開,批評前瞻計畫中的「綠能」建設是「天花亂墜」。唐慧琳指出,目前水力發電非常不穩定,且風力發電一度至少要5塊錢以上,而節電政策從國民黨馬政府時期就在做,一直以來成效不彰,她以上述例子質疑,民進黨推綠能「實際上能做到多少」。唐慧琳也呼應陳中舜的發言表示,發展綠能要2兆元,但不如核一、二、三廠花一千億元延役能達到的度數,質疑民進黨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嗎?」。

另外,受到國民黨團邀請的「國政基金會」顧問陳立誠則表示,要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他認為「有問題」。陳立誠指出,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每年成本要增加2千億元,而社會現在之所以反核,除了因為擔心日本福島核災在臺灣上演,也是因為不了解推動「非核家園」需要多少成本。陳立誠強調,依據台電設有核電廠「斷然處置」措施,如果發生核災,頂多是把核電廠廢掉,這樣的核災成本「不過就是2千多億元」,然而,推動非核家園的成本是每年需要2千多億元,他認為,「等於每年發生一次核災」。

相對於國民黨團邀請學者大多認為核電成本低,民進黨團邀請的中興大學教授許志義則認為,核電無論如何一定有燃料費用,如果要從成本角度來說,再生能源發電的邊際成本不只是零,還能創造更多的利益。許志義指出,以地理環境跟臺灣同樣是「孤島」的夏威夷而言,目前再生能源佔比達30%,如果在發電尖峰,甚至能超出更多,而以美國德州或德國風電的例子而言,因機組關閉再開成本更高,當發電超出預期量,甚至出現過供電「大放送」的狀況。

許志義也以產業創新的角度指出,現在世界處於「破壞性創新」的年代,變動快而劇烈,臺灣具有發展綠能的環境「天賦」,又有這麼多創新人才,綠電卻只有佔2.3%,比鄰近的中國都還要低,面對全球「創新競賽」的白熱化,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盡快建立具有完整制度、法規的綠能「上位政策」,才可能真正地在綠能產業的發展上急起直追,並創造帶動投資、提升就業、留才的外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