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長陳儀深臺灣民主化不只 1987 解嚴李登輝 1991 終結萬年國會更關鍵

發佈時間 2021/7/30 11:12:45
最後更新 2021/7/30 11:28:58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今(30)日是前總統李登輝逝世週年,國史館推出「關鍵 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展覽。總統蔡英文出席開幕式表示,李登輝任內臺灣突破了威權框架,創造了許多第一次,也踏上憲政民主之路。立法院長游錫堃補充,1991 年是關鍵轉淚點,李登輝任內公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條款》、《懲治叛亂條例》,並終結萬年國會。隨後啟動修憲、國會改選和總統直選,落實還權於民。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也在昨日的前導演講強調,臺灣民主化不只是 1987 年的解嚴,那只不過是把《戒嚴令》拿掉,李登輝 1991 年起的一系列改革,才是撐開臺灣民主空間的必要措施。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蔡英文表示,1991 年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有了多項改革,才有第一次國大改選、立法院改選,啟動臺灣一連串的民主改革,並在 1996 年完成首次總統直選,讓臺灣踏上民主之路。她也強調,針對李登輝紀念圖書館,政府會提供必要協助與支持。

陳儀深也介紹,「關鍵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展覽講述李登輝如何從一個學者,一個在國民黨內沒有派系、沒有班底的技術官僚如何取得實權。而面對當時民間的三月學運、制憲、反政治迫害等運動,如何把阻力變助力? 1999 年,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又如何奠定臺灣的定位。這些過程不能說完全是李登輝個人的功勞,也是在野的民進黨、社運團體,甚至國民黨內的盟友與李登輝一起完成的民主化。

展覽昨(29)日也舉辦線上前導演講,陳儀深演講時強調李登輝任內第一次修憲的重要性。他指出,臺灣作為一個國家,是在事實(de facto)上的存在,但在法理(de jure)上不是國家。司法院長許宗力則認為,1991 年透過憲改來承認並昭示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不僅僅是事實上的獨立,而且是法律上獨立。他還說,《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從原來的大一統變成兩個中國,主要也是 1991 年憲改的結果。

總統蔡英文出席前總統李登輝紀念展(圖片提供:總統府)

總統蔡英文出席前總統李登輝紀念展(圖片提供:總統府)

陳儀深表示,這樣的說法很多人不認同,認為中華民國的軀殼明明還在,《憲法》前言裡也還有大陸地區、自由地區,怎麼算法理上獨立?但他認為,《增修條文》裡面有談到透過相關的程序就能改變領土範圍,如果你不是獨立國家怎麼可以這樣做?法的意義上,臺灣已經獨立了。全面改選的第二屆國代,開始修改《憲法》,如果是一個地方政府、一個省份,怎能夠動這個《憲法》?他認為,從這個角度,1991 年產生全面改選的第二屆國民大會,就是中華民國和中國斷開的開始。

而在統獨問題方面,陳儀深指出,李登輝也不是沒講統一,在 1991 年 2 月完成制定的「國家統一綱領」(國統綱領)就訂出「有條件、沒有時間表」的統一時程,且以自由、民主、均富、平等作為統一前提。

在尋找兩岸的共存方案上,陳儀深表示李登輝主政時期推動「務實外交」,中華民國不再進行「一個中國」的競賽,要以德國或韓國的「分裂國家」模式解決國際上兩岸如何共處的問題。他強調,李登輝不贊成把自己說成臺獨教父,他原以為以為卸任就可以講,但後來發現李登輝仍不願意。

「關鍵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展覽(圖片提供:總統府)

「關鍵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展覽(圖片提供:總統府)

陳儀深說,李登輝的確主張反統、正名制憲,但卻沒有主張臺獨。他不想「把存在問題簡化為獨立問題」。

陳儀深指出,李登輝 1991 年起開始許多惡法廢除的工程,像是宣布終止「動員戡亂」、立法院廢除《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他說,這些法是白色恐怖的來源,本來國家就有《刑法》,但又在戒嚴時期加重其刑,讓很多政治犯因此被槍斃或關。而在 1992 年 7 月 31日也裁撤警備總司令部。立法院也在同年三讀通過《刑法》100 條修正案,把內亂罪的「預備或陰謀」改為「強迫或威脅」,使許多政治犯被釋放。

陳儀深強調,這些改革都是對臺灣人身自由、思想自由的解禁,這對撐開民主自由的空間很重要。所以臺灣的民主化不要只看 1987 年的解嚴,解嚴只不過是把《戒嚴令》拿掉,這些重要的民主化必要措施,都是在李登輝任內那幾年完成。

陳儀深總結,1991年不但是內部民主化的關鍵元年,也是海峽兩岸在《憲法》法理上「一分為二」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