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定調中國為系統性挑戰 政治學者王宏仁具有中國特色的什麼踢到鐵板

發佈時間 2022/7/1 11:35:54
最後更新 2022/7/1 11:36:16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昨(30)日剛結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峰會,通過新版「戰略概念」,直指俄羅斯是「最顯著直接的威脅」,中國則是「系統性挑戰」。對此,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本(1)日在國策研究院座談解讀說,俄羅斯被視為立即性威脅,但中國則是長期、無所不在的威脅。他也強調,西方國家在意現行「以規則為主的國際秩序」,但中國聲稱有權發展特殊性、動輒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什麼」,破壞國際秩序,已碰到北約的底線,這次就踢到鐵板。他強調,中國不斷用外交或經濟籌碼,脅迫周邊國家改變政策,整個國際社會都面臨中國的步步進逼。與會的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則說,北約仍需要找到共識,不認為目前北約對中國有明確戰略,若要「透過北約因應中國挑戰,我會比較保守。」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攝影/朱乃瑩)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攝影/朱乃瑩)

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本(1)日舉辦「北約峰會與印太安全架構」座談會,由前外交部長、國策研究院董事長田弘茂主持,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綠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謝文生、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師大東亞系教授范世平及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與談。

「中國觸碰北約底線!」 成大教授王宏仁:「中國特色」破壞國際秩序、資訊不透明難預測

「北約峰會給威權國家的強烈訊息是,美國回來了!」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過去美國在前總統川普時代,對歐洲領導人頤指氣使、不重視北約,讓法國總統馬克宏說出「北約已經沒用了」,但現在情勢已經完全改變,拜登時代的美國,除了在印太地區結合理念相近國家,也在最重要的歐洲串連盟友重整旗鼓。

王宏仁指出,北約在 2010 年提出上一版「戰略概念」後已有許多變化,例如當時俄羅斯還是合作夥伴,現在則是敵對關係,本次「戰略概念」正式納入中國威脅,背後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累積。他說,過去十幾年,北約國家都在觀察「中國到底是機會、挑戰,還是威脅?」

而 2019 年的北約峰會中,已經有些成員意識到中國影響力逐漸擴充,觀察到中國擴軍、對南海威脅、對歐洲網路攻擊、偷竊智慧財產等問題。在 2021 年的峰會上,更是在公報表達成員的統一立場,明確定義中國崛起對亞太地區和全球造成的威脅。最後是在今(2022)年的峰會上,直接認定中國是「系統性挑戰」、長期威脅,表明要「360 度應對未來十年的挑戰」,這與被視為立即性威脅的俄羅斯完全不同,「簡單來講就是無所不在!」

王宏仁說,相較於北約明確點出對手、威脅與應對規劃,俄羅斯、中國、北韓、伊朗等威權國家則完全沒有透明性、做事不公開,沒有可預測性,就會讓其他國家產生嚴重懷疑。

王宏仁認為,西方國家在意現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應該有任何一國例外,但以中國為首的國家在過去十多年相繼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什麼」,主張其有權基於獨特的外交、經濟發展經驗,發展自己的特殊性,讓國際秩序被破壞,這已經碰到北約成員國的底線。

王宏仁強調,國際政治上,有權力平衡才有穩定秩序,而中國不但具備破壞原有平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改變現狀的「意圖」,不斷用外交與經濟籌碼,脅迫周邊國家改變政策,整個國際社會都面臨中國的步步進逼。

國防部智庫學者蘇紫雲:中國在南海、台海擴張,刺激「海洋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30 個成員國,涵蓋北大西洋之間的美國、加拿大、英國與多個歐洲國家,原本是因應蘇聯威脅成立的集體安全組織。但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過去以地面、航空部隊為主的「陸權北約」,正逐漸放眼海洋安全走向「海洋北約」,例如多個成員國參與「2022 環太平洋海上軍演」、北約秘書長提到中國對台灣的「霸凌」,英國外相更直接呼籲北約向台灣提供軍售。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攝影/朱乃瑩)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攝影/朱乃瑩)

蘇紫雲強調,「海洋北約」除了共同的自由民主價值外,更因為東亞的南海、東海、台灣海峽形成的「歐亞海上交通線」,攸關歐盟與東北亞的供應鏈安全,但中國想把台海「內海化」,這種排他性主權訴求,自然會讓周邊國家甚至歐洲感到威脅。蘇紫雲指出,中國近年藉由《海警法》、《海上安全法》、機艇繞台等,從外交、法律、軍事力量等,一步步系統性擴張,正符合北約對其「系統性威脅」的定調。

關於中國何以成為「系統性威脅」的另一個關切點是,中國擴大核武,會改變全球權力結構。蘇紫雲指出,中國增加核子彈頭與發射載具,讓美國、俄國都感到威脅,目前中國有 350 件左右核武構成「有限核嚇阻」,但如果按照美國國防部估算,在 2030 年代擴增到 1000 件左右,有可能對台灣形成「政治拒止」,讓西方不敢直接派兵。

蘇紫雲進一步指出,中國近年以「冰上絲路」名義擴大北極考察,甚至爭取成為「北極理事會」成員,不斷搜集水下冰情、洋流、溫度、鹽度等資訊,有利於未來部署核子潛艦,飛彈抵達美國的時間可縮短 15 分鐘,而且如果未來中國核潛艦出現在北極,對俄羅斯、北約也是壓力。

「普丁幫北約做到川普跟拜登都做不到的事!」蘇紫雲指出,俄羅斯的侵略讓北約團結,也讓北約軍事實力往東、北強化。北歐的芬蘭與瑞典主動申請加入北約,增加了北約的戰略縱深,可以減輕德國與波蘭的海空防衛壓力,更能整合北歐的情報、戰場偵蒐系統,讓北約司令部可以完整掌握北極方向的海空動態,對北約當然有幫助。但相對的,由於芬蘭與俄羅斯接壤 1340 公里,也會增加北約捲入地面衝突的可能性。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北約仍需找到對中一致立場、關心印太安全但「再怎樣都是二線」

與談人、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則直言,北約是軍事組織,不像歐盟或其他政治、經濟組織,在面對中國系統性挑戰時,北約基本上僅有軍事工具,未必能發揮其他政治、經濟、外交手段,認為與會者「不能太過天真。」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攝影/朱乃瑩)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攝影/朱乃瑩)

羅致政說,北約指中國是「系統性挑戰」,每個人看法或許不同,但有幾項很清楚:中國與歐洲有不同價值、不同利益,且挑戰現行以規則為主的國際秩序。羅致政強調,北約是將中國當成真正的威脅,例如中國傾力發展的 5G 高科技產業,就有很強的軍事、安全意涵;而中國不只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展「一帶一路」,甚至已經走進歐洲的基礎建設,包括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等歐洲主要港口,都有大量中國資金進入,「一但有天港口被中國掌握,北約軍事行動怎麼可能不受影響?」

羅致政接著說,一部分北約國家仍認為俄羅斯才是真正威脅,中國只是「挑戰」及俄羅斯的協作者,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就曾說,北約是「北大西洋」,與中國無關。羅致政指出,北約涵蓋面廣,不同國家對議題的考量不同,他不認為目前北約有總體的明確戰略,最後是否能讓所有國家找到一致的看法與主張,需要時間及外交努力,但若要「透過北約因應中國挑戰,我會比較保守。」

另一方面,對於北約在印太安全架構能扮演的角色,羅致政則樂觀以對。他強調,北約已經表達對區域安全的關心,個別國家在美國不斷拉抬下,已經開始在印太地區發揮軍事能見度。但回到現實面,羅致政也提醒,印太安全的第一線絕對是印太國家,北約再怎樣都是第二線。日本、韓國、台灣與菲律賓、東南亞的角色,才是我們真正要因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