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意難違不分區立委有可能做自己│新國會週年檢驗不分區立委報導

作者
發佈時間2017/1/25 22:39:00
最後更新2020/1/21 08:25:10

圖為民進黨於2016年立委選舉的競選廣告,強調其所推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當選後將成為傳達民意、公義理念的「人民大聲公」。(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2016年新國會,許多不分區立委因為顯赫學經歷和社運戰功,而被社會大眾高度期待。這些不分區立委上任已屆滿一年,這段時間表現到底如何?究竟是一如預期的交出漂亮成績單、還是礙於政黨立場而無法「做自己」?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為例,因民進黨政府力推《勞基法》修正案「一例一休」、「砍七天國定假日」政策,使得這群民進黨選舉時宣稱能代表社會弱勢及多元聲音的立委,遭勞工團體痛批淪為「黨意」立委。究竟,號稱象徵政黨核心價值的不分區立委,能有傾聽民意、堅持自身理念「做自己」的空間嗎?

目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前五名中,除了原排名第四的顧立雄受民進黨政府徵召、離任立委,出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排名第一、以食安專家著稱的吳焜裕,排名第二具有老人福利及長照專業的吳玉琴,第三順位、來自環境運動領域的陳曼麗,三人都是社福衛環委員會委員,也因在《勞基法》修正案立法過程中依循黨意而行,遭勞團痛批未能站在弱勢立場發聲。而排名第五、長期關心土地徵收、農業議題的蔡培慧,雖然不屬於社福衛環委員會,但過去常與街頭運動同一陣線,也曾在臉書大談自己《勞基法》修法版本,最終卻石沉大海、從未提案,也遭勞團質疑屈從於黨意之下。

一例一休爭議大 民進黨不分區挨批變黨意立委

去年12月6日,《勞基法》修正案於立院三讀通過,勞工團體於場外抗議,對民進黨立委一一點名、貼下「砍假兇手」標語,以表達強烈不滿。(攝影/蕭長展)

本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主打大眾所關心的食安、社福、環保、勞權、土地等公共議題,因此承載著相當程度的社會期待,在勞團及輿論對一例一休、砍七天國定假日發出爭議時,不分區立委能否為其所代表的社會公義理念發聲,成為各界檢驗民進黨立場的試金石。不過,從民進黨政府於去年6月開始研擬《勞基法》修法及相關政策措施後,吳焜裕、吳玉琴、陳曼麗三位隸屬於社福衛環委員會的民進黨不分區「前三名」,卻不斷於修法過程中引發爭議。

去年6月30日,時任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的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因臨時變更議程要求勞動部需到會就一例一休報告,引發國民黨、民進黨立委爆發肢體衝突。衝突過程中,吳焜裕一度拿起會議室座椅砸向主席台,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甚至回應搬椅子是因「好玩」,因而招致批評,隨後才改口並向遭椅子砸傷的國民黨立委李彥秀道歉。

去年9月本屆立院第二會期開議後,民進黨政府、立院黨團欲加速《勞基法》修法進度,也引發一連串立法程序正當性的爭議。10月5日,在民進黨籍召委陳瑩主導下,加上同黨籍立委陳曼麗於會議開始後立刻提議停止詢答、停止討論,社福衛環委員會於17分鐘內、未經質詢及表決過程,火速由陳瑩宣佈《勞基法》通過委員會初審、交黨團協商。因會議程序爭議太大,10月27日委員會開會前欲確認5日的議事錄,國民黨、時代力量要求確認會議有效性並修改當天的議事錄,召委吳玉琴卻直接裁示「不處理」,逕自宣告完成議事錄確認,爭議再添一樁。

在去年10月初陳瑩於17分鐘內宣告法案完成審查後,即有網友發表圖文「」,以民進黨立委排排站在委員會主席台前「護衛」,預防國民黨佔領杯葛議事的照片指出,「護衛」行列中包括吳焜裕、陳曼麗、余宛如、蔡培慧、Kolas Yotaka等民進黨選前強調專業、有理念的不分區立委,都成為黨意的執行者。由《勞基法》爭議來看,在黨團、黨紀壓力下,儘管這些不分區立委代表多元理念,在一元化的黨團共識下,「做自己」的彈性與空間相當有限。

在野才能包容理念?立委能否聽民意、做自己?

去年10月26日,朝野立委為10月5日當天的社福衛環委員會議事錄爭論不休、爆發衝突,主持會議的民進黨籍召委吳玉琴夾在藍、綠立委中間,露出無奈表情。(攝影/蕭長展)

儘管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因此次《勞基法》修法,面臨遭批評淪為「黨意立委」的聲浪,不過,並非所有黨內立委都照黨意而行。民進黨區域立委林淑芬在這次修法過程中,先是在擔任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時曾「神隱」拒絕主持審查,後於12月法案三讀時未出席院會表決,以行動表示對法案存有「異」見。雖然她個人的堅持獲得許多民眾認同,卻也在黨內掀起茶壺裡的風暴,不但未獲同黨立委支持,也可能因此遭黨紀處分,付出「做自己」的代價。

是否當政黨在野,才能開放給不分區立委及其所代表的社會理念發聲、實現的空間?以中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許毓仁在同性婚姻《民法》修正案中提案、發言的表現,雖然多數國民黨立委不支持婚姻平權法案,但未傳出對許毓仁動用黨紀處分的聲音。日前,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曾強調,不分區立委是黨的「法人代表」,代表政黨理念及形象。儘管國民黨執政時被視為「一言堂」,但於去年選舉大敗後,開始意識到不分區立委有別於區域立委的「戰力」,從而給予一定的發言空間,以期增添重新擦亮百年老店招牌的助力。

儘管因《勞基法》修法爭議,讓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目前飽受淪為「黨意立委」的輿論壓力,但真的就如同批評,只能依照黨意而行?以具有資深環團經歷的陳曼麗來說,在新版《電業法》三讀前夕,仍參酌環團開放市場的角度再提出《電業法》修正案。長期關注土地徵收不正義的蔡培慧,於去年10月也提出了廢除區段徵收制度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在黨團為主體的國會政治環境下,不分區立委並非完全無法為自身理念撐出空間,但若遇到重大議題只能噤聲,就難以成為民進黨口中的「人民大聲公」,所謂「改革」恐怕也將只剩口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