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總統中國打來怎麼辦臺大學生兵推角色扮演模擬戰時決策困境

發佈時間2025/9/18 04:11:00
最後更新2025/9/18 05:49:00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萬一解放軍來襲,臺灣周邊海空域被封鎖、軍事設施遭攻擊,內部又有第五縱隊破壞發電廠、港口、道路,此時面對外敵侵略、國民恐慌,又要爭取國際盟友支援,那總統、行政首長、軍方等單位,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有限的資源來因應?

臺大國家安全暨戰略研究社在上週二、9 日舉辦兵推活動,由臺大大學部學生擔任主要參加者。活動採用由安全臺灣學會中國防務研究計畫副研究員湯廣正設計的「兩岸戰事 2.0」兵推,讓不具軍事專業的參加者扮演「臺灣隊」,與「解放軍」在限定時間內攻防,以對兩岸情勢和政府危機決策有更深刻的理解。

湯廣正表示,這項兵推重點在於「科普」,與一些國外智庫所做的兵推目的不同,不是要強調推演結果的政策價值,而是要讓參與者、社會大眾可以更加理解臺海在防衛作戰時的決策情況,包括參與者怎麼去協調、溝通的過程。

本次兵推由獨立軍事研究者溫約瑟(右一)擔任中國解放軍指揮官,與臺大學生組成的臺灣隊攻防。(攝影/何宇軒)

兵推模擬中國解放軍藉演習封鎖臺灣、島內第五縱隊趁機破壞

根據主辦單位提供的資料,臺灣隊參與者們要分別擔任總統、行政院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作戰區指揮官、外交部長等職務,部署及運用數十種兵棋在數張地圖上推演。為了模擬危機決策的緊迫性,參與者必須在限制的時間內決策及行動。

資料中也提到,兵推的基本想定(指劇情背景),是中國解放軍對臺的「海峽雷霆 2025A」聯合演訓由演習轉為戰爭,中國高層下令武力入侵臺灣,兩岸無協商談判空間。為避免發生全球核武大戰,美國和中國部隊不會攻擊彼此;美國及其盟友僅提供臺灣作戰輔助和所需物資,不會直接參與作戰。美國不同意臺灣直接攻擊中國本土,臺灣只能攻擊周邊海空域和入侵臺灣本島的中國解放軍。

此外,臺灣內部也有不少第五縱隊,會對行政單位進行攻擊,並嘗試癱瘓港口、機場、發電廠、變電廠、水庫、科學園區、山地道路及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基礎設施若遭到癱瘓,將對於臺灣的作戰意志有所減損。

湯廣正進一步說明,參與的臺大學生,要透過擔任第一層的「總統」、第二層的國防部、情報局、行政院、外交部等部會官員,以及第三層實際執行的官員等職位,模擬這三層的官僚組織運作狀況。

兵推中還有「作戰意志」的設定,假如掉到 50% 以下,每一場國軍作戰的勝率就會減少一定的比例,這是要提醒臺灣隊,當作戰意志降低,就應該透過行政系統、外交系統把它拉起來。若作戰意志降為 0 ,即為戰敗。

設計者湯廣正表示,兵推重點在於「科普」,要讓社會大眾可以更加理解政府單位面對戰事時,怎麼去協調、溝通的過程。(攝影/何宇軒)

溝通是最大挑戰 「總統」當眾震怒:不仔細匯報,將不批准任何資源

在敵軍方面,由獨立軍事研究者溫約瑟擔任解放軍指揮官,與臺灣隊進行攻防。在解放軍的回合,溫約瑟必須決定要以哪些兵種、攻擊臺灣哪些目標。

在輪到臺灣隊的回合,各單位就必須各司其職,例如行政院長必須平息因為設施被破壞產生的民怨、國防部長(同時兼空軍司令)須決定是否攻擊、外交部長必須向國外尋求支援等等,過程需要的資源又需要總統核准。因為時間及資源有限,任何決策都必須做出取捨。

活動進行到一半出現的「高潮」,是擔任「總統」的參與者,上演「當眾震怒」。「總統」手持麥克風對全場表示,由於各單位來跟她要資源時,都沒有明確說明為何需要這些資源,所以之後各單位如果不仔細匯報,她將不會批准任何的資源發放。

扮演總統的臺大學生 Sandy 對《沃草》表示,她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她在活動開始前 10 分鐘,才知道被分配到必須擔任總統,拿到的資料也只有說手上有哪些資源、可以怎麼分配,但她其實不知道國防部等單位要做哪些事情,一開始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當解放軍開始行動時,國防部等單位會一直跟她要資源,但過程都沒有人會認真、有條理地匯報,讓她沒辦法分析,到底哪一個部門應該要優先給資源、是否應該核准僅剩的資源,所以當下才會有比較激烈的表示。

但她也認為,這樣表示是必要的,因為必須讓其他單位意識到,如果來要資源,必須先說明為什麼要這個資源、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後面才能進行得比較順利。

擔任國防部長兼任空軍司令的臺大學生睿廷對《沃草》表示,他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要跟上級和下層執行單位協調,因為下層會有需求要呈報上來,他在判斷的同時,還要先請總統做核可,又因為時間限制,決策要很快,光是要協調下面部隊的作戰需求,就已經分身乏術。而且不只跟總統溝通,還要跟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甚至美國方面溝通。

對於過程中遇到「總統震怒」,睿廷也認為,大家一開始的確亂成一團,所以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個制度,讓大家遇到狀況時能夠回報。因為也有一些情況是戰區的指揮官,會直接跟總統呈報,但有些細節其實也不需要都由總統處理,然而總統有時可能又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資訊,這都是比較困難的地方。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國軍推動「去中心化」,是因為一旦發生戰爭,若要再向總統報告完才能有動作,絕對來不及。(攝影/何宇軒)

國軍已效法歐美採「去中心化指揮」 避免決策如中俄一樣緩慢

前參謀總長、海軍退役上將李喜明也受邀擔任兵推會後講評,他也特別針對兵推中出現的「總統震怒」表示,近年國軍推動「去中心化」,因為一旦發生戰爭,若要再向總統報告完才能有動作,絕對來不及,而這就是西方的部隊採取「去中心化指揮」,與俄羅斯、中國部隊採取「統一指揮」的差別。

李喜明說,去中心化指揮就是當真正打仗時,各單位必須要得到一定的授權、有些事自己就能決定,畢竟每件事情都要去問總統,也是做不到的。然而國軍的文化,一向也都是要聽長官指揮,「但是敵人真的打上門,哪還有時間問?」所以一定要有去中心化指揮、自己做決定。

兵推設計者湯廣正在會後對《沃草》表示,今天的過程或許大家會覺得很混亂,也有一些情緒和爭執,但這本來就是設計活動的目標,他希望帶給這些大學生一個思考的機會,也就是大家平常可以看到非常多關於軍事、政治、戰略的新聞,但實際上整個流程運作起來,尤其是在遇到危機、時間有限的狀況下,一定是很有壓力、吵成一團,在這個狀況下,大家才會去思考,要如何好好地協調溝通。

就以「總統震怒」事件來說,湯廣正認為,活動就是希望看到,要進展到什麼程度的時候,臺灣隊的決策或溝通協調機制才會建立起來。在大部分的兵推場次可以發現,大家一開始都會馬上沉浸到戰場中,但應該要先抽離戰場、拉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想整體的策略是什麼、溝通協調機制是什麼、要怎麼垂直授權、水平協調等等。

但湯廣正也笑稱,這次會出現「名場面」,也就是「總統」直接拿起麥克風喊話,完全是意料之外!

註解

  1. 指潛伏在內部進行破壞,與敵方裡應外合,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